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证明低白蛋白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密切相关,但目前关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与心源性休克(CS)的研究少,且缺乏具体线性关系的探讨,本研究目的是探索Alb对CS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根据Alb四分位间距(Q)将CS患者分为4组,主要终点为院内死亡。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Alb是否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Q4作为参照组。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wess)绘制出符合总体趋势的曲线。Alb与院内死亡风险调整混杂因素后的总体趋势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来描绘。结果:共1 628例CS患者入选(Q4,n=422;Q3,n=473;Q2,n=342;Q1,n=39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随着Alb的下降,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逐渐上升(Q1 vs. Q4:OR=2.07,95%CI:1.55~2.79,P<0.001, P趋势<0.001)。在模型3中,调整混杂因素后,Alb对院内死亡发生风险的影响被减弱,但是趋势没有变化,随着Alb上升,院内死亡的发生风险(Q1vs.Q4:OR=1.53,95%CI:1.11~2.12,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血脂及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检测其血脂及血清PAB水平,评估APACHEⅡ评分,分析血脂及血清PAB水平与APACHEⅡ的相关性.按照APACHEⅡ评分值将患者分为2组(A组<20分、B组≥20分),并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1(Apo A1)及PAB水平.结果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TC、HDL-C、Apo A1及PAB水平与APACHEⅡ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TG、LDL-C与APACHEⅡ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B组TC、HDL-C、Apo A1及PAB均低于A组(P均<0.05),死亡组指标TC、HDL-C、Apo A1及PAB水平均低于存活组(P均<0.05).结论 随着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加重,其部分血脂指标及血清PAB水平降低;二者对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7,15(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CS患者110例,正常对照组96例,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的水平,同时记录ACS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新发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再根据PA中位数将ACS组分为高PA组、低PA组,比较两组间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结果 ACS组的血清P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低PA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总发生率较高A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PA水平明显降低,低PA值提示AC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远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栓肺栓塞(PE)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随访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影响老年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6例接受随访的老年PE患者中,预后良好患者49例,预后不良27例,其中死亡18例(23.68%),PE复发9例(11.84%);既往VET史、合并肿瘤、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右心功能不全、治疗前氧分压(PaO_2)60 mm Hg、治疗后栓塞面积30%、治疗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50 mm Hg、治疗后SPAP40 mm Hg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顾分析发现,既往VET(OR=1.348)、右心功能不全(OR=2.425)、合并肿瘤(OR=3.898)、治疗后SPAP40 mm Hg(OR=1.613),治疗后栓塞面积30%(OR=1.824)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既往VET、右心功能不全、合并肿瘤、治疗后SPAP40 mmHg及治疗后栓塞面积30%为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老年重症肺炎血清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47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后按转归分为治愈/存活组(A组)24例和未愈/死亡组(B组)23例,均于入组当天检测血清CHE、PA、CRP,并行APACHEⅡ评分;于入组第3天检测血清CHE、PA。2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C组)。结果与A组比较,B组第1天及第3天血清CHE、PA均明显降低(P均<0.01);CRP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1)。两组与C组比较,血清CHE、PA均明显降低(P均<0.01)。APACHEⅡ评分与血清CHE及PA呈负相关,r分别为-0.568及-0.399(P均<0.01)。结论血清CHE、PA的变化能反映老年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患者血浆蛋白质的代谢时有变化,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作为肝功能的一项指标在血吸虫病诊断中被广泛运用。但血清前白蛋白(PA)在血吸虫病患者中的检测尚无报道。由肝细胞合成的PA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其半衰期短,仅1.9d。当肝细胞受损时,PA在血浆蛋白改变前就已变化。ALP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其半衰期为17~23d,在肝脏发生病变时其变化较迟缓,不明显。本文对69例血吸虫病患者和30位健康者进行PA与ALP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影响生存的因素。方法 入选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为急性PTE的患者627例。按年龄分为两组:≥65岁组(n=309)和<65岁组(n=31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预后及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 65岁患者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65岁患者组(P<0.001)。分析具体死亡原因后发现,≥65岁组中死于其他明确原因(包括重症感染、呼吸衰竭、肾脏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65岁组(P=0.006)。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恶性肿瘤、肺动脉收缩压(SPAP)>50mmHg、PTE继发于2个月内的手术、较长的抗凝疗程与发生死亡相关。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只有年龄、合并恶性肿瘤、SPAP>50mmHg、PTE继发于2个月内的手术及较长的抗凝疗程是发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 老年PTE患者由于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而导致长期预后不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在规范化诊治PTE之外,应重视合并症的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2)
目的通过股静脉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犬模型。方法选择杂种犬22只,由股静脉注入条形自体血栓,制成肺血栓栓塞症模型。监测注栓前、注栓后、造模后2h、造模后3h的血流动力学,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心输出量(CO);行肺动脉造影,并使用改良Miller指数(MMI)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注栓后mPAP、PVR较注栓前明显升高[(26.01±6.34)mm Hg vs(15.62±2.30)mm Hg,1mm Hg=0.133kPa;(695.30±238.68)dyn/(s·cm5)vs(281.24±93.39)dyn/(s·cm5),1dyn=10-5 N,P0.01)],CO较注栓前明显降低[(2.25±0.38)L/min vs(2.96±0.97)L/min,P0.01)]。造模后2h和3h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注栓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栓后MMI升至(17.23±6.47)分,与mPAP呈正相关(r=0.723,P0.01)。结论 40ml自体血体外形成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能模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是良好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犬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464例,根据TBIL是否≥1.3 mg/dl分为高TBIL组和低TBIL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如年龄、性别、种族和体重指数(BMI)、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收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同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低白蛋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04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住院期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白蛋白正常组(血清白蛋白≥35 g/L)、低白蛋白组(血清白蛋白35 g/L)。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低白蛋白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全因死亡为主要终点,通过多因素COX回归评价血清白蛋白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白蛋白正常组相比,低白蛋白组年龄更大,男性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直接胆红素、肌酐、脑钠肽、C反应蛋白更高,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钠更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NYHA心功能分级、高龄、高脑钠肽、低血钠、低总胆固醇、低血红蛋白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低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1048例入选患者平均随访20±18个月,随访期间,整体死亡306人,病死率为29.2%,低白蛋白组死亡116人,病死率为37.7%;白蛋白正常组死亡190人,病死率为25.7%。当白蛋白作为连续性变量进入COX回归分析模型时,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每下降1 g/L,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风险就增加3.8%(HR=1.038,95%CI为1.007~1.070,P=0.015)。当白蛋白作为分类变量进入COX回归分析模型时,多因素分析显示,低白蛋白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风险要比白蛋白正常者增高0.296倍(HR=1.296,95%CI为1.019~1.648,P=0.035)。结论血清白蛋白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种临床因素与低白蛋白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2)
目的探讨简化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在年龄80岁非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中的应用特点。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的老年PTE患者223例,分为年龄80岁组78例和年龄≤80岁组145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sPESI与老年PTE中危分层的相关性,比较2组危险分层、sPESI以及30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sPESI与中危分层呈正相关(r=0.18,P=0.03)。与年龄≤80岁组比较,年龄80岁组低危比例明显降低(0vs 61.4%),中低危和中高危比例升高(50.0%vs 22.8%,50.0%vs 15.8%,P0.01);且sPESI显著升高[(1.91±0.76)分vs(0.51±0.43)分,P0.01]。去掉年龄因素重新计算sPESI后,年龄80岁组低危比例显著低于年龄≤80岁组(P0.01),中高危比例显著高于年龄≤80岁组(P0.01),且年龄80岁组sPESI显著高于年龄≤80岁组[(0.91±0.74)分vs(0.51±0.43)分,P0.01]。sPESI预测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的30d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95%CI:0.627~0.752)和0.803(95%CI:0.729~0.864,P0.05)。结论 sPESI可评价年龄80岁非高危PTE患者的严重程度,能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及强度。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72例(观察组)和非冠心病患者3395例(对照组),进行横断面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入选者白蛋白水平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位数,40.0g/L vs 41.4g/L,P=0.000]。以血清白蛋白水平为连续性变量进行分析,多因素校正后,每降低1个标准差(白蛋白水平约4g/L),初发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在总人群OR=1.87(95%CI:1.75~2.01),男性OR=1.85(95%CI:1.71~2.01),女性OR=1.48(95%CI:1.26~1.74)。将血清白蛋白水平五分位作为分类变量纳入回归分析,Q1(≥43.8g/L)为参考,多因素校正后,按年龄分层,年龄65岁人群初发急性心肌梗死OR(95%CI)值分别为:Q2为1.43(1.12~1.82)、Q3为1.95(1.53~2.47)、Q4为2.52(1.95~3.27)、Q5为4.51(3.40~6.00),年龄≥65岁人群:Q2为1.61(1.04~2.5)、Q3为2.21(1.48~3.31)、Q4为3.34(2.24~4.99)、Q5为4.77(3.22~7.08);按性别分层,男性和女性人群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与心肌梗死风险呈负相关,P趋势0.01。结论无论在年龄或(和)性别分层中,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均呈负相关,并表现为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血栓栓塞1周的犬肺栓塞(PTE)模型,观察吸入20 ppm一氧化氮(NO)对取栓再灌注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对该PTE犬模型行取栓术,观察再灌注0、2、4、6 h后生命体征、血气变化,通过漂浮导管监测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再灌注6 h后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蛋白含量(g/L)、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肺泡腔多核中性粒细胞(PMN)数.结果再灌注2 h后与再灌注前比较(下同)平均肺动脉压(MPAP)升高[(3.20±0.53)kPa对(2.27±0.67)kPa,F=63,P=0.02],再灌注6 h后,心率增快最明显[(175±8)次/min对(155±5)次/min,F=38.72,P=0.01],氧合指数下降(41.70±8.04对54.71±3.78,F=48.36,P=0.03);再灌注后2 h,吸入NO组与再灌注组(下同)比较MPAP降低((2.53±0.40)kPa对(3.20±0.53)kPa,F=55,P=0.04],4 h,氧合指数有升高趋势(49.17±7.37对39.71±7.31,F=2.36,P=0.11),再灌注后2、4、6 h,吸入NO组肺血管阻力较再灌注组也有减小趋势(F=1.49,P=0.26),6 h后吸入NO组肺泡腔PMN数低于再灌注组[(19±6)个/10 HPF对(31±11)个/10 HPF,F=98,P=0.01]. 结论 血栓栓塞1周的PTE犬模型再灌注后导致了肺再灌注损伤,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对肺组织损伤程度不一.吸入20 ppm NO可降低PTE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升高的肺动脉压,减少PMN向肺组织的迁移而减轻再灌注损伤,可能减轻肺微血管渗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血清前白蛋白(S-pA)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9例老年肝硬化组及23例青年肝硬化对照组和50例正常老年对照组的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及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肝硬化组血清TB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老年组(P<0.01)。老年肝硬化组血清TBA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Child-pughC级较C级较B级和A级明显升高。而老年肝硬化患血清前白明显下降,Child-pughC分组中A-C级呈递减趋势,结论:老年肝硬患TBA水平与肝硬化的肝功能密相关。.与青年肝硬化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检测TBA水平与肝硬化功能密切相关,与青年肝硬化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TBA有利临床评估肝硬化病情及预后,另外,血清前白蛋白对临床评估肝硬化患的病情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9)
目的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70岁以上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00例作为肺血栓栓塞症组,70岁以上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肺血栓栓塞症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肺动脉高压组(59例)和非肺动脉高压组(4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CO)、每搏指数、心率、胸腔静脉血压、体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组MAP、CI、CO、每搏指数明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血栓栓塞症组心率、胸腔静脉血压、体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动脉高压组年龄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血小板计数低于非肺动脉高压组,女性、晕厥、V1~3 T波倒置比例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高压组吸烟、高血压、脑卒中、癌症、外伤或手术、呼吸困难、胸膜炎性胸痛、咯血、胸闷、心悸、咳嗽、D-二聚体、右束支传导阻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与非肺动脉高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龄是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性别和年龄是老年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建立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猪尾导管建立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模型。方法试验兔24只随机分为PTE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均建立右侧颈静脉和左侧颈动脉通路。PTE组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3个,通过肺动脉造影评估PTE模型是否成功,监测肺动脉压力和血气分析等变化。结果造模成功率100%。PTE组肺动脉造影显示,右心室扩张,肺动脉增粗、充盈缺损、截断或完全缺失。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和对照组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增高[(16.40±1.82)mm Hg vs(9.60±2.07)mm Hg和(11.17±2.14)mm Hg,1 mm Hg=0.133kPa,P=0.01,P=0.002]。血气分析显示,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pH、PO2、标准碳酸氢盐、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肺泡氧分压等指标明显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增加。结论经颈静脉送入猪尾导管建立兔急性PTE模型成功率较高,重复性较好,且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为PTE诊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肾上腺髓质素(ADM)和C型利钠肽(CNP)在肺血栓栓塞时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温生理盐水。每只犬在注栓前、注栓后的半小时、1、2、4及6h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收集动脉血标本,检测ET、CNP、ADM和NO的变化。结果 组织病理符合肺血栓栓塞的改变;栓塞组在栓塞后动脉血气血氧分压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 <0 .0 5 ) ;栓塞组在栓塞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较栓塞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ET和NO在栓塞后2、4及6h明显升高(P <0 .0 5 )。ADM在栓塞后1、2h明显升高(P <0 .0 5 ) ;CNP在栓塞后2h明显升高(P <0 .0 5 )。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ET、NO、ADM和CNP参与急性肺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4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10例)、抗凝组(20例)及抗血小板组(18例)。对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诱因、诊断方法和不同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呼吸困难及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实验室检查中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检查阳性率高,心电图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SⅠQⅢTⅢ征,超声心动图可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三尖瓣反流及肺动脉高压,溶栓组痊愈7例,好转2例,死亡1例;抗凝组痊愈11例,好转9例;抗血小板组痊愈4例,好转7例,死亡7例。溶栓组与抗凝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与抗血小板组及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间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溶栓及抗凝治疗均可有效改善预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