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十一脏取决于胆”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寨问·六节脏象论》载:“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历代注家对此多所发挥。如王冰曰:“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杲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二家之说俱有代表性。王冰以胆属中正,其性刚直主决断立论;东垣以胆气通春,从脏腑应四时之气立论。然此二说俱非经文本义,兹举证如下: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宫,决断出焉。”《素问·奇病论》曰:“夫肝者,中之将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柴浩然老师所讲《素问·灵兰秘典论》课程中关于十二官的功能、十二官相互关系以及心脏的领导作用。方法:整理柴浩然1960年代《素问·灵兰秘典论》课程讲稿。结果:柴浩然认为本节经文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阐明内脏十二官的功能和心的领导作用。结论:依《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论,心的功能正常,脏腑在心的领导下各守其职、相互协调,如此则脏腑行健、气血通畅、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健康长寿。心的功能不正常,则下属各脏腑就不能各司其职,因而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产生病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正胆石症一般是由胆汁成分异常、胆道运动功能失调共同作用所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反复发作,临床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寒战高热、黄疸等。胆为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诸多典籍也称之为"中精之府"。《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由此可见胆在机体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内经部分     
7.如何理解《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两段经文? 答:“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从文义来讲,是说胆好比一个不偏不倚的司法官,使人具有正确的判断力,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引申来说,胆的决断功能,是指对外界  相似文献   

6.
胆主决断的功能不仅对应脏腑之胆,更与五运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所对应的春生之机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十一藏取决于胆",强调的是"胆"的决断功能主宰着主气"厥阴风木"所代表的春生之机,从而直接影响其他五脏六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孙怡婕 《河北中医》2009,31(3):327-328
蒋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积淀深厚,临证经验丰富,尤擅胃肠病、慢性肝病及内科杂病的中医药治疗,效验颇丰。《素问·奇病论》称口苦为“胆瘅”,病在肝胆,《素问·痿论》谓“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故病机多为肝胆湿热。蒋健喜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口苦,每获良效。《重订通俗伤寒论》阐释龙胆泻肝汤方意:“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聋耳肿,阴湿阴痒,尿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以胆、通、栀、  相似文献   

8.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题一:试引用《内经》主要原文,指出五脏的主要功能,内脏与精神活动、体表组织、四时气候等关系,并简述脏象的含义。答: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和“宣明五气论”的主要原文,现将五脏的主要功能、内脏与精神活动、体表组织、四时气候等关系,列表说明如  相似文献   

9.
"胆瘅"是《素问.奇病论》明文记载的一种直接由神志活动引起的疾病,病位在"奇恒之府"——胆。对"胆瘅"病机和《素问.痿论》"筋痿"病机的比较研究证明,"胆瘅"一病,其病位虽然在胆,其病因却在肝。"胆瘅"的病机分析表明,"谋虑"和"决断"不是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而是同一神志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素问.灵台秘典论》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不是指两者在调控神志方面的功能相互独立,而是肝胆共同完成神志调控作用。注家对"胆瘅"病机的解释多有牵强含混,重要原因即把"谋虑"和"决断"误当作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从而割裂了肝和胆的这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对此,历来注家见解不一。近年多有专文发表,故本文不再详述。然诸家多囿于“取决于胆”,不免牵强之意,笔者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之神”与生命及身心健康的关系,对身心发展规律和保健养生方法,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在《素问》与《灵枢》诸篇中均有体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血脉,血运不畅,则形伤而神不得外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脉要精微论》、《方盛衰论》均论及“神明”,即“神能外明”,提示本质属性主宰着外在征象,精神对形体有着调控作用。《素问·举痛论》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病因学说。《素问·调经论》也指出:“气血不和,百疾乃变化而生。”唐·王冰进一步指出:“血气者,人之神…  相似文献   

12.
刘小霞 《河北中医》2008,30(4):447-448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提出“藏象”一词,认为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器官组织;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应。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象  相似文献   

13.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4.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当为"凡土脏取决于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强 《国医论坛》2004,19(3):46-47
《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一句,自王冰以降,诸注歧见纷呈,迄今尚未定论。历代较有影响的注释有:1以胆为中正之官立论。持此说者如王冰、马莳等。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云:“上从心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亦引《灵兰秘典论》指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故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耳。盖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正因胆主决断,参与精神情志活动,故云:“凡十一…  相似文献   

15.
<正>口中异味是指非饮食因素造成的口中异常的味道,可见于口腔、鼻咽等局部病变,也可见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中医学依据五行学说的取类比象与推演,将五行同五脏、五味等联系起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素问·宣明五气》言:"酸入肝,辛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鼻炎 ,是一种鼻腔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中医称之为鼻渊。《素问·至真要大论》 :“少阳之腑 ,烦躁鼽嚏 ,甚则入肺 ,咳而鼻渊。”《素问·气厥论》 :“胆热移于脑 ,则辛安页鼻渊 ,鼻渊者 ,浊涕不止。”由此可见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渊 ,其症状为喷嚏、鼻塞、鼻痒、流涕  相似文献   

17.
《内经》提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高度地概括了肝胆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其对指导临床是很有意义的。“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  相似文献   

18.
从肝论治咽喉疾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经与肺经相连,足厥阴肝经从肝分出,穿过隔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两者皆循咽喉。《素问·奇病论》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肝之使。”咽喉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条达。《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厥阴终者,中热嗌干。”足厥阴肝经失调,则生咽喉疾病。《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即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经。《医学入门》说:  相似文献   

19.
肺与皮毛内外通应,《黄帝内经》计有12篇、15处明确论及。如《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肺生皮毛”等。后世虽代有发挥,但对肺与皮毛关系的基本认识多沿用《内经》之说。近年来,许多学者就“肺主皮毛”从文献、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兹就“肺主皮毛”的科学内涵、生理病理联系及临床指导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肺主皮毛理论的科学内涵1.1肺主皮毛是肺与皮毛多种关联的高度抽象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孔与毫毛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肌肤、调节…  相似文献   

20.
泄泻一症始见于《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飨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 ,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因于露风 ,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 ,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