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下行择期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用药为0.2μg.mL^-1舒芬太尼和0.2%罗哌卡因,对照组(n=30)为0.2%罗哌卡因。分别记录两组用药量、静息和运动VAS评分、PONV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间静息和运动VAS评分、PONV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0.2μg.mL^-1的舒芬太尼不能增强0.2%罗哌卡因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下腹部、会阴及前列腺、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将不同的药物+恩丹西酮4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Ⅰ组:布比卡因125mg+芬太尼0.2mg;Ⅱ组:布比卡因125mg+芬太尼0.4mg;Ⅲ组:布比卡因150mg+芬太尼0.2mg;Ⅳ组:罗哌卡因150mg+芬太尼0.2mg;Ⅴ组:罗哌卡因200mg+芬太尼0.2mg;Ⅵ组:罗哌卡因200mg+芬太尼0.4mg。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与不同剂量的芬太尼混合,用4ml/h的持续泵行硬膜外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结果 0.2%罗比卡因组的镇痛效果确切,优于其他4组,副作用少,无明显的运动阻滞,不影响术后恢复,持续输注于硬膜外腔,不影响患者休息。加用芬太尼4μg/ml的患者术后镇痛强度比加芬太尼2μg/ml的病例明显增强,同时副作用镇静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故可认为局麻药中加用小剂量(2μg/ml)的芬太尼较适宜。结论 硬膜外持续泵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与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能明显改善镇痛效果。其中以0.2%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恩丹西酮4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的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开胸术后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镇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30例ASA I~Ⅱ级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0.125%、0.200%、0.300%罗哌卡因复合0.005%吗啡进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并于术后6、12、24、48 h记录以下指标:疼痛VAS评分、舒适评分、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安静时均有镇痛效果,Ⅱ、Ⅲ组在咳嗽时有明显镇痛效果.但Ⅲ组表现出倦怠和咳嗽无力.Ⅱ、Ⅲ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结论0.200%罗哌卡因复合0.005%吗啡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吗啡与罗哌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合用可充分发挥两类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并延长镇痛时间,减少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椎管内麻醉和术后镇痛。但使用阿片类药物和局麻药混合液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的效果尚有争论,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观察方法,观察吗啡与0.5%罗哌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甲磺酸罗哌卡因浓度为0.20%,B组0.237%,C组0.284%,均加入2μg/mL芬太尼,首次剂量5mL,设定持续输注背景剂量2ml,自控镇痛量每次0.5mL,锁定时间15min。监测术后4、8、12、24、48h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VAS)、HR、SpO2、MAP、总体满意度评分、恶心等不良反应和下肢运动阻滞情况。结果:三组VAS评分、HR、SpO2、MAP、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A组及B组和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和A组及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0%~0.237%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μg/mL)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发生率低,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30例,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15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15例)。根据围麻醉期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苏醒状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B组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护理难度大。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时的护理要点是根据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麻醉恢复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上肢术后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的镇痛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穿刺置管麻醉,根据PCRA用药不同分成A、B、C 3组:A组(n=20)0.15%罗哌卡因;B组(n=20)0.15%罗哌卡因+可乐定0.6μg/mL;C组(n=20)0.2%罗哌卡因+可乐定0.6μg/mL。手术后采用PCRA,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镇痛强度指示,观察开始镇痛后48 h 3组患者的镇痛效果、PCA按压次数、手术侧上肢肌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VAS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组PCA按压次数明显多于B、C组(P〈0.05);A、B组上肢肌力下降低于C组(P〈0.05);3组未发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0.15%罗哌卡因+可乐定0.6μg/mL行上肢术后PCRA切实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195-2197
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肛肠科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选择我院择期肛肠手术150例,ASAⅠ~Ⅱ级,随机双盲分三组,每组50例。麻醉方式选择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泵方案A组0.08%罗哌卡因+芬太尼4ug/ml+氟哌利多20ug/ml,B组为0.1%罗哌卡因+芬太尼4ug/ml+氟哌利多20ug/ml,C组为0.12%罗哌卡因+芬太尼4ug/ml+氟哌利多20ug/ml;采用持续背景剂量加PCA量的给药模式;术毕均在创面外敷太宁栓软膏10g。观察各组不同时间段的镇痛效果及尿潴留发生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估疼痛程度,A组在4h、8h、16h VA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毕24h及36h VAS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各时间点的静息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的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尿潴留发生率C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尿潴留发生率略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模式镇痛下肛肠科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罗哌卡因浓度采用0.1%较0.08%的镇痛效果好,尿潴留发生率罗哌卡因浓度0.1%较0.12%低,0.1%罗哌卡因+芬太尼4ug/ml+氟哌利多20ug/ml的镇痛方案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尿潴留的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老年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安全性及合适的使用浓度。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老年病人(年龄大于65岁),腹部择期手术216例,随机分为N、M、G三组,每组72例,所有病例术毕经镇痛泵注入该组镇痛液。N组:0.125%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M组:0.16%罗哌卡因+3μg/ml芬太尼;G组:0.2%罗哌卡因+3μg/ml芬太尼。术后4、8、12、24、48h进行镇痛、镇静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12、24、48h静息状态下N、M、G三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N组术后咳嗽、起床活动VAS评分较高,与M、G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在G组中的发生率较高,但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N、M、G三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术后镇痛对老年病人都安全、效果均较好。但以M组0.16%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对老年病人术后镇痛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观察4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包括止血带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适宜浓度配方。方法选择行前臂手术的成人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B、C、D组分别采用0.125%、0.25%、0.375%和0.5%4种浓度罗哌卡因各40ml,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完全时间、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4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随其浓度的递升,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时间逐渐缩短,镇痛时间逐渐延长,完全阻滞率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5例术中有疼痛感,4例出现止血带反应,1例血肿形成;B组2例术中有疼痛感,2例出现止血带反应,1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C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1例膈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D组发生4例霍纳综合征,4例膈神经阻滞,5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血肿形成。结论实施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2点各20ml)时罗哌卡因浓度达到0.375%已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如提高其浓度至0.5%时,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儿30例,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15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15例)。根据围麻醉期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苏醒状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较接近麻醉前基础值,且术中波动较小,生命体征平稳。B组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随麻醉深浅而有显著波动,护理难度大。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时的护理要点是根据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麻醉恢复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征及正常测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用超声观察正常人臂丛神经(BPN)锁骨上部的声像图特征及正常测值,了解左、右侧测值间有无差异,为临床诊治臂丛神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在44例无颈部及上肢疾患志愿者的颈部两侧设定斜线后放置探头.沿斜角肌之间做斜矢状切面扫查,观察BPN纵切面图像特征;再旋转探头,观察其横切面图像特征,并在前、中斜角肌间测量神经直径.结果 BPN纵切声像图特征为条状低回声,其强回声缘清晰;横切面呈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回声,其强回声外缘不明显;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横切面位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测量结果,左、右侧上、中、下干分别为:(2.21±0.25)mm、(2.53±0.30)mm、(2.60±0.45)mm;(2.16±0.20)mm、(2.64±0.37)mm、(2.80±0.50)mm.经方差分析,两侧上、中干相比,中干均较粗;而中干与下干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干左、右侧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臂丛神经在声像图上的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诊断神经性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用健侧测值作为对照,可作为判断正常与异常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15ml,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共30ml。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从肌间沟和腋路给药。观察生理指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B组优者达92.5%,A组麻醉优者达65.0%,A组有4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镇痛助药物。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经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于2015年2至8月收治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麻醉时给予罗哌卡因75mg;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给予1.0μg/kg的盐酸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_0)、麻醉后10min(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开始后30min(T_3)以及手术结束时(T_4)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同时观察各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并观察和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T_1、T_2时的MAP、HR均显著低于T_0,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T_1、T_2、T_3、T_4的Ramsay评分均高于T_0,且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则长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能够显著缩短局麻药的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5.
正常臂丛神经超声断面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正常臂丛神经的超声断面扫查方法。方法根据尸体解剖标本上观察到的臂丛神经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对22例正常志愿者在颈部设计了定点划线,放置探头,以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及椎动脉为标记,在斜角肌间隙和锁骨上窝处做斜矢状切面扫查。结果①尸体标本显示了臂丛神经根、干的位置。②超声检查中以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和椎动脉显示臂丛神经根C6并可推测C5和C7;以锁骨下动脉为标准,显示臂丛神经干。结论超声扫查臂丛神经操作简便、方法可行,可为临床诊治上肢神经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0.125%罗比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应用于上肢连续臂丛阻滞病人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45例拟行上肢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R组、B组和N组,每组15例。术前均予肌间沟径路或腋路臂丛阻滞以及臂丛神经鞘内置管。术后R组与B组使用便携式病人自控镇痛泵,泵内液体分别为0.125%的罗比卡因和0.125%的布比卡因,N组为对照组,观察24h。记录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镇痛药使用情况,记录R组与B组患者的运动阻滞、麻木感、局麻药用量、满意度、镇痛技术问题和并发症。结果:R组与B组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较低,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N组疼痛评分在术后0h、3h时与R组和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6、12、18、24h均较高,与R组和B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R组与B组镇痛满意度较高,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阻滞、麻木感、补充用药、局麻药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问题与并发症两组发生率均低。结论:0.125%罗比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均可有效地用于上肢术后的连续臂丛阻滞病人自控镇痛,并且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8.
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超声研究臂丛神经解剖学特点,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研究24例健康人臂丛神经在腋路和肌间沟的解剖分布特点.结果 24例健康人臂丛神经完全显示.臂丛神经在腋路主要沿腋动脉走行;在肌间沟水平,臂丛神经分布于前、中斜角肌组成的肌间沟内.结论 超声能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各个主要分支.  相似文献   

19.
高频超声在正常臂丛神经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显示臂丛神经的可行性及方法学。方法 用高频超声检查12例正常人臂丛神经,确认其与周围组织解剖定位关系。结果 正常臂丛神经长轴显示多条线性平行回声,短轴呈圆形中等回声,内有点状弱回声,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和颈深动脉是检查中的重要标志,C5-7显示率100%(12/12例),C8、T1显示率83.3%(10/12例)。结论 高频超声可为臂丛神经的形态学观察提供新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