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长尾叶猴(Presbytis entellus)对诺氏猴疟的敏感性。作者用9只体重8~10公斤做过结核菌素试验的长尾叶猴分别静脉接种1×10~6~1×10~7个感染红细胞,接种后将猴饲养在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严格光  相似文献   

2.
至今在巴拿马尚未发现吼猴疟原虫(Plasmodium simium)。为了了解巴拿马的猴类疟原虫的敏感性,本文作者对当地5种猴类用吼猴疟原虫进行了感染试验。从保种的夜猴抽血,分别由腹腔接种给健康的试验猴。结果,狨猴(Saguinus geoffroyi)最敏感,2只实验猴感染均高,与夜猴相仿,并于原虫密度达到高峰后的第5天和第8天先后死亡。黑吼猴(Alouatta villona)实验感染1只,呈中等度感染,并在23天的原虫血症期后第8天  相似文献   

3.
Collins等(1972)报告按蚊能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并能传染给人或猩猩,完成孢子生殖环。但至今用子孢子从猴感染猴仅有一次成功。Sodeman等(1969)观察到夜猴体内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裂殖体的部分发育,但染色后表现异常,也不释放感染性裂殖子,认为夜猴的肝细胞里缺乏一种裂殖子发育成熟所必需的物质。从野外捕回来经实验感染的夜猴,在肝组织的病理检查中,6只夜猴中发现2只有进行性脂肪肝或水肿性的肝  相似文献   

4.
复燃和复发都是间日疟治疗中常遇到的问题,复发机理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尽管复燃是间日疟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很少有关复燃问题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实验猴抗人的恶性疟原虫免疫接种成功的第1次报告。本实验的5只夜猴,2只作为对照,另3只用含有完全发育的裂殖子的成熟分裂体的恶性疟原虫抗原进行免  相似文献   

6.
环子孢子蛋白(CSP)是一种种特异的子孢子表面蛋白,也是一种疫苗候选抗原。CSP基因的重复和非重复序列相关的结构特征,也用于研究疟原虫演化相关的标志。吼猴疟原虫(P.simium)的形态和生物学均与间日疟原虫近似,它们感染的红细胞均有薛氏点,但在蚊内发育的时间较间日疟  相似文献   

7.
脆弱疟原虫(Plasmodium fragile)是一种猴疟原虫,但具有恶性疟原虫的几个常见特点,如出现堆积和深部血管的裂体增殖等。自从印度南部的一种猕猴Macaca radiata和斯里兰卡的一种猕猴M.sinica分别分离出这种原虫以来,其在不同猴宿主出现的特点很少加以研究。除去两个自然宿主外,仅有Collins等先后用猕猴和两只新大陆的夜猴  相似文献   

8.
疟原虫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是红内期发育阶段的开始。近年的研究表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须经历一定的过程:①裂殖子对红细胞膜的识别和粘附;②裂殖子顶端与红细胞膜之间形成连接;③裂殖子的侵入导致红细胞膜的内陷;④裂殖子侵入后,红细胞膜及带虫泡膜的封口。 在本报告中,作者重点阐述裂殖子如何侵入红细胞及有关侵入过程中红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以东南亚猴间日疟原虫(P.cynomolgi)传播给南美洲夜猴的实验。实验采用3株不同的猴间日疟原虫,通过受感染的多斑按蚊、弗氏按蚊(A.freebonni)或巴拉巴按蚊传播给14只切脾的夜猴,都得到感染。其原虫出现前期为12~30天,平均为18.2  相似文献   

10.
人体恶性疟原虫还不能体外培养到2~6天以上。本文叙述了一种新的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采用冷藏处理过的疟原虫为接种物,可用以观察分析裂殖子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使疟原虫可能在体外生长3周以上并可收集到大量的裂殖子。  相似文献   

11.
疟区人群常同时有几种原虫感染,每种又包含许多株。如能阐明人群(或蚊群)中的种群动态分布,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本文介绍应用高度敏感的PCR检测现场疟疾患者样本的初步结果,并讨论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十年来的实验研究,本虫株具有下列特征:红外期形态不规则、分叶;第7天胞质内可出现液泡,第8天成熟,同一天末即可在周围血液内找到原虫。复发率为60%左右。红内期喜入侵晚期网织红细胞(Ⅳ期);血传感染持续期较长,可达6年以上。孢子增殖  相似文献   

13.
猴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目前被公认是感染人类的第五种疟原虫,研究结果表明该猴疟不仅在自然的猴群中通过传疟按蚊相互传染,也可以通过传疟按蚊传染给人类,造成人-人和人-猴之间的传播,人类同样也可以通过血液进行传染。该猴疟原虫不论是感染人或猴之后红细胞内裂变周期均为24h,有报道被感染者血内原虫短期内达到高密度原虫血症并发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恒河猴后原虫密度消长和抗体滴度变化及相互关系。 方法 食蟹猴疟原虫实验感染恒河猴后 ,在 7年多的时间内 ,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测和疟疾荧光抗体检测 ,记录分析原虫密度消长和抗体滴度变化等数据。 结果 实验恒河猴接种食蟹猴疟原虫后 ,最早 3d可检出原虫 ,12~ 19d可达到原虫血症高峰期 ,2 483d(时间最长者 )时还可检出原虫 ;荧光抗体试验显示感染第 8d时可检出阳性 ( 1∶ 2 0 ) ,15 8~ 181d达到高峰滴度 ( 1∶ 6 40~ 1∶ 2 5 6 0 ) ,持续 6 0~ 85 d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到实验结束时各猴抗体滴度还保持在 1∶ 40~ 1∶ 16 0。 结论 食蟹猴疟原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虫种 ,用它在疟疾研究和抗疟工作中适时的替代间日疟原虫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已有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在人可引起肾、肝和脾的严重病理变化,而间日疟原虫感染引起肾小球、肾小管和肝的损害却很少报告。B型食蟹猴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类似,在恒河猴可引起慢性的自限性感染,但在感染期间肝、肾和脾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本文通过人工感染猴活检组织观察了B型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期间在恒河猴肝、肾和脾发生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疟原虫进入肝实质内是其生活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鉴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可于初次感染后数月复发,因此,研究抗疟药对肝期疟原虫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子孢子由吸血感染猴疟原虫或诺氏疟原虫的恒河猴的蚊内取得。猴疟原虫巴氏亚种和猴疟原虫柬埔寨株的子孢子源于斯氏和德氏按蚊。诺氏疟原虫H株的子孢子从德氏按蚊内分离。按蚊血餐12~22天后,无菌解剖  相似文献   

17.
从正常的恒河猴及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猴血,经过梯度离心分离出纯红细胞。正常及感染的红细胞都用碘~(125)标记。继用冷氮反压缩使红细胞膜破碎。反压缩时对正常红细胞所用的压力为每平方时600磅,对感染细胞为每平方时280~290磅。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宿主细胞膜及释放出来的完整的疟原虫,得量及纯度都不错。分离效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一种对猕猴抗诺氏疟原虫的免疫方法。以冻融的感染裂殖体的红细胞加于福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ent)中使弥猴致敏免疫,然后以同株原虫激发感染,多数猴虽出现短暂的原虫血症,但于激发感染的第2~3周原虫完全被消除。此项结果经去脾与血液转种阴性证实后,又再用同株原虫接种,再出现短暂的原虫血症,以后原虫亦被消除,再以另一株诺氏疟原虫激发  相似文献   

19.
疟原虫存在于宿主细胞外的时期,其表面所带的电荷,影响疟原虫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表面,主要由于N-乙酰神经氨酸(NANA)上的羧基电离而带有阴电荷。而疟原虫的子孢子和红细胞外的无性期,其表面有无NANA或其它强酸性基团则尚不知。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引起人体疟疾的四种疟原虫的表型和地理分布均明显不同。本文作者根据19篇对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或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人群的研究报道,分析了其罹患率,以研究不同疟原虫虫种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1987—1997年发表的英文、法文流行病学报告,从中选取能得到确切结果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而排除那些没有确定的样本选择时间、地点和抽样方式的研究报告。分析的目的和方法与前人一致,即从每个研究报道中得到绝对的时点患病率组成列联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