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的发生率,母婴垂直传播及对孕产妇的影响.方法:选取定期产检的孕妇200例,进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涂片、培养及菌种鉴定.未检出者为对照组,分娩时及产后3d评价妊娠的结局.结果: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为40%,发病率22%.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造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占80%.与对照组相比,VVC感染阳性组胎膜早破及产褥感染发病率无明显增加,但增加早产的发生.结论:孕期VVC发病率高,与孕期无明显相关性,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孕期感染VVC对胎膜早破和产褥感染的发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感染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产妇和非感染产妇的生产情况以及新生儿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VC组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VC组新生儿的鹅口疮发病率及尿布皮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感染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对母婴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应积极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外阴阴道引起的常见妇科炎症,主要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据报道,在美国发生率为39.00%[1].我国妊娠期VVC感染的阳性率为38.40%,发病率为18.11%[2].为了解孕妇妊娠晚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1012例该病病倒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及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96例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孕妇为观察组,其中治疗98例,未治疗98例,选取同期98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对所有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年龄、孕次、产次、孕前检查情况、身高、体质量、孕期产检情况、阴道分娩物检查情况、孕期卫生习惯、孕前假丝酵母菌病情况、配偶假丝酵母菌感染情况、是否穿紧身裤袜、孕期同房史、孕期血糖、孕期锻炼情况、胎膜早破等妊娠结局等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观察组有孕前检查者、经常锻炼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有不良卫生习惯者、孕前患假丝酵母菌病者、配偶假丝酵母菌感染者、穿紧身裤袜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前BMI、孕期同房史、孕期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不良卫生习惯、配偶假丝酵母菌感染、穿紧身裤袜、锻炼是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未治疗孕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高于治疗孕妇和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治疗配偶假丝酵母菌感染、不穿紧身裤袜、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降低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孕妇应进行积极治疗,以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发病诱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制定孕期VVC发病情况调查表,对2006年10月~2007年6月行正规产前检查的1 540例晚期妊娠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常规行糖筛查、糖耐量检查并行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根据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晚期妊娠VVC的发病率为34.9%,1 540例孕妇中孕前曾感染过VVC的共354人,占23.0%;孕前曾患VVC的孕妇较未曾感染者孕期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血糖正常孕妇VVC发生率与血糖异常孕妇VVC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妊娠前发病史、性生活过频、体重指数过高是孕期VVC的高危因素,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者较正常者孕妇VVC发病率明显增加,孕期宜加强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367例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虹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5):882-882,943
目的:了解本地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发病率及致病菌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到本院妇产科定期检查的妊娠期妇女367例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涂片、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为35.42%,发病率16.62%。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造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最常见的致病菌,占79.35%,但非白化有上升趋势,其中以光滑假丝酵母菌最多见(16.30%),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3.26%)。结论: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较正常人为高,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是VVC最常见的致病菌,但非白化有上升趋势,机体的免疫异常及阴道环境的改变是VVC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英    余平  贝宁  郭小妹  裴华  陈锦龙  王华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5,(23):4276-4279
摘要:目的 对海南地区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菌进行病原学调查,进一步了解菌种分布情况及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妊娠女性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生和优生优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1512例2010年6月-2013 年12 月在门诊产检的妊娠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并对其病例进行统计,了解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菌总的分离率是36.5%,其中白假丝酵母菌47.1%,光滑假丝酵母菌27.5%,热带假丝酵母菌4.3%;晚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菌携带率明显增加,高达49.3%。(2)分离出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9.2%、98.5%,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程度不一;非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均为100%,对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普遍不高。(3)孕前VVC史、人流史、血糖异常史的OR值(95%CI)依次是17.3(11.67~25.67)、3.79(2.78~5.18)、21.9(14.58~32.94)。结论 海南地区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携带具有分离率高、菌群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有上升的趋势的特征;分离株的耐药性较普遍。为防止对妊娠结局的不利影响,需要早期给予干预,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并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讲。  相似文献   

8.
王叶平  黄引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25-1829
目的:了解不同孕期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血清E2与阴道酸碱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不良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妇女101例分早孕期组(≤13周)36例、中孕期组(13~28周)35例及晚孕期组(≥28周)3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同时检测其血清E2水平,观察妊娠结局: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结果:①随着孕周的增加,血清E2升高,但没有发现随着E2升高阴道pH值下降;妊娠期不同孕期阴道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各期均有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且发生率较高。③阴道菌群状况: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有不同比例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阴道常规镜检妊娠各期总的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6.93%(7/1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阳性率为14.85%(15/101),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分别为60.00%(9/15)、26.67%(4/15)、6.67%(1/15),阴道菌群中可检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④妊娠结局:101例孕妇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72例,阴道微生态失调者29例,阴道微生态正常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及产褥感染率因例数太少无法比较。结论: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在不同孕期阴道微生态改变明显,微生态失调发生率高,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在妊娠期阴道炎中居首位,培养显示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的发生率,胎膜早破、产褥感染的情况。方法:2005年11月~2006年6月对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在定期产检的孕中晚期385例孕妇行阴道假丝酵母菌涂片、培养;并进行随诊;其中有178例分娩,20例胎盘送病理检查。结果:妊娠期VVC发病率20·78%(80/385)。给予治疗的43例,未治疗的103例,孕期VVC治疗与不治未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及产褥感染的发生。胎盘假丝酵母菌携带者病理表现急性炎症。结论:孕期感染VVC对胎膜早破和产褥感染的发生影响不大,但未治疗的胎盘为急性炎症易致子宫内膜炎症。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6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对母婴的影响。方法:以2008年1~12月住院、诊断为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6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非妊娠期VVC待产孕妇10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及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611例妊娠期VVC患者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163例(26.7%)、胎膜早破77例(12.6%)、早产63例(10.3%)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巨大儿和胎儿发育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3%vs7.0%(P0.05)和1.1%vs0.2%(P0.05);妊娠期VVC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68.7%vs.47.5%(P0.05)。结论:妊娠期VVC可引起较严重的母婴并发症,明显增加了剖宫产率,应进行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aginal candid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30%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寄生而无症状,70%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造成VVC的假丝酵母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但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VVC的假丝酵母菌谱有了一定变化,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造成的VVC的比例在逐步上升.而非白假丝酵母所致VVC,对氟康唑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不同微生态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南县20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产前检查,取阴道分泌物做假丝酵母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检查,观察阴道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多样性、炎症反应。根据阴道微生态状况和症状分为正常、异常无症状和异常有症状孕妇,分别纳入正常组(146例),无症状组(21例)和有症状组(33例),比较3组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54例阴道菌群异常孕妇共检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19例,支原体感染17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8例,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5例,衣原体感染4例,淋菌1例。症状组孕妇以VVC感染最多见,占42.4%;无症状组孕妇以支原体感染最多见,占42.9%;两组孕妇菌群异常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发生率症状组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无症状组高于正常组(P0.05);症状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可影响妊娠结局,有自觉症状孕妇应积极治疗,无症状孕妇应定期检查并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孕妇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舟山医院孕检的妇女3554例为观察对象,年龄17~45岁,采用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检测需氧菌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滴虫性阴道炎( TV)。分析当地月份、孕期、年龄对各种阴道炎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孕妇阴道炎年发病率为44.3%,AV年发病率为27.7%,高发月份8月(40.7%);VVC发病率6.5%,高发月份6月(9.6%);BV发病率9%,高发月份4月(16.0%);TV发病率1%,高发月份10月(2.4%)。不同孕期AV、BV、TV各自的发病率无明显异常,而VVC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99,P<0.05)。孕妇不同年龄段BV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7.78,P<0.01),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海岛地区孕妇4种阴道炎发病率一年中变化较大,而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分别只对VVC和BV的发病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马麟娟  周坚红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711-171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临床分离菌株及其对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的真菌学原因。方法应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和AP I Candida、AP 120CAUX鉴定分离菌株。采用ROSCO Neo—Sensita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44例VVC和32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纳入研究。结果共分离出77株假丝酵母菌,其中RVVC组32株、VVC组45株。RVVC组中非白假丝酵母菌占18.8%(6/32),VVC组中非白假丝酵母菌占15.6%(7/4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药敏试验:两性霉素、氟康唑敏感性最高(100%),咪康唑敏感性最低(33.8%),其他药物敏感性:克霉唑92.2%、伊曲康唑98.7%。VVC组对咪康唑的敏感性(42.2%)高于RVVC组(2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白假丝酵母茵对咪康唑的敏感性(84.6%)高于白假丝酵母菌(23.4%)(χ^2=15.45,P〈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茵仍然是VVC及RVVC的主要菌种。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氟康唑敏感性最高,咪康唑则最低。VVC及RVVC分离菌株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除咪康唑外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1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阴道内环境中正常存在的非致病性假丝酵母菌过度增长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阴阴道炎,曾被称为霉菌性外阴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可分为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uncomplicated VVC)及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complicated VVC),后者又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经过抗真菌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3周期,再次发生VVC。如果1年内有4次复发症状出现,当排除了其他病变时,则称RVVC。复发率:一般为10oA~20%。国外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中40%~50%经历过1次复发。近年此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均有增加趋势。发病诱因有很多:妊娠.糖尿病.长期应用免疲抑制荆及广谱抗生素.应用激素、口服避孕药、衣着不透气以及性传播及消化道传播等。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患者自己购药的不规范治疗,以致感染菌株变迁和耐药菌株不断增多,混合感染增加,致使此病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给广大妇女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和烦恼。其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滴虫性阴道炎。超过75%的妇女一生至少患过一次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其中少数妇女(大约少于5%)发展成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  相似文献   

17.
妊娠妇女外阴阴道霉菌病(VVC)发牛率为30%~40%.阴道感染是妊娠、分娩、产后期发生炎性疾病的常见原因,并使妊娠、分娩、产后期并发症增多。为评价纳他霉素(natamycin),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的抗生素治疗VV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22例19~38岁、由白色假丝酵母菌所致的VVC妊娠妇女纳入研究,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诊断,阴道分泌物直接显微镜检查评价阴道菌丛,培养检查确定真菌生长数量,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合并假丝酵母菌感染可导致一系列妊娠合并症的发生,包括早产、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鹅口疮、皮肤真菌感染等等[1].在妊娠末期25%~30%的孕妇可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白色假丝酵母菌,其中有70%~85%可传染给她们的新生儿[2].为了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我们对118例有症状的妊娠妇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爱武  叶裕 《中国校医》2006,20(6):659-65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也称外阴阴道念球菌病,是常见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假丝酵母菌除作为条什致病菌寄生阴道外,也可寄生于口腔、肠道,一旦条件适宜就可引起感染且相互传染,主要为内源性传染,少部分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感染间接传播。近年求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对妊娠期与非妊娠期VVC患者治疗,探讨合并妊娠时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常见外阴阴道炎性反应,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国外资料显示约70%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VVC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后又出现真菌学证实的症状称为复发。若1年内发作4次或以上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VVC患者治疗后约5%复发,大部分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