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创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1]后,创伤修复这个古老的医学课题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高潮和“活跃期”。研究生长因子的意义在于:(1)它使创伤愈合和组织修复这一传统的研究课题上了一个新台阶,由整体、器官、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2)生长因子对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是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范例之一,基础科学不仅能在理论上指导临床,而且还可将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3)以往组织修复的治疗措施,除手术外,主要立足于消除不利于组织修复的各种因素,如局部感染、出血、水肿,同时辅以改善局部微循环…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颅脑创伤后病理生理变化的深入研究 ,对颅脑创伤的认识水平已进入分子水平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治疗颅脑创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1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治疗方法简介分子生物学治疗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或者核酸水平影响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 ,达到治疗的目的。1 1 蛋白质水平 以蛋白质或多肽链作为治疗因子 ,影响细胞的病理生理变化。早期多以质粒、噬菌体等为载体将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入大肠杆菌 ,使之表达 ,获得体外重组的神经营养因子 ,再将各种不同的神经营养因子通过静脉注射、脑池内注射等方法提供给脑组织 ,神经营养因子再与靶细… 相似文献
4.
5.
基因芯片在脑创伤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 ,占各部位损伤的 10 %~ 15 % ,死亡率位居所有损伤的首位。颅脑创伤在医学研究领域 ,尤其是军事医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基因改变虽在颅脑创伤机制及神经修复中有重要意义 ,但如何来理解颅脑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改变 ,以及利用基因修正、插入、替换等方法来提高颅脑创伤的救治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期国外已经建立起急性颅脑损伤病情发展及预后随不同病理学分类的实验室模型 ;在颅脑损伤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 ,已经涉及到诱导轴索膜和细胞骨架等分子水平上的异常 ,如 :Ca2 + 、细胞因子等导致D…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镇静剂的认识不断完善,镇静剂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逐渐普遍。镇静剂一方面可以降低颅内压、降低脑代谢水平、控制癫发作等,从而有利于颅脑创伤患者的恢复;另一方面镇静剂可能阻碍神经再生、修复等过程,从而影响预后。因此,本文就颅脑创伤患者镇静剂使用的利弊两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8.
颅脑创伤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颅脑外伤已成为发达国家青少年伤病致死的首位病因,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发展,我国颅脑伤发生率和因颅脑伤致死、残的伤员也逐年增加。自70年代以来,我国也逐步重视和开展了颅脑外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得我国颅脑创伤病人残死率有所降... 相似文献
9.
颅脑创伤在战时和平时都很常见,约占全身各部位伤的14~17%;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伤,占第二位.但伤死率和致残率占各部位伤的首位。诊治是否及时和得当,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因此必须提高颅脑创伤的诊治水平,最大强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颅脑创伤包括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创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后并发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4例颅脑创伤后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价:良好27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结论正确认识颅脑创伤后脑梗塞的发生原因及时手术、术后正确地治疗,可有效的减少和减轻脑梗塞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预后及疗效。方法总结52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总结TBI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及不同时间段的主要死亡原因。运用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讨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血压、脉搏、受伤至到达医院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颅脑创伤患者中有44例(8.46%,44/520)合并失血性休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8.26±9.25)岁。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68.18%,30/4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6例,6~8分17例,8~12分11例。随访1个月25例(56.82%)患者死亡,其中24h内死亡10例,24h后15例。结论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较为少见,但死亡率高。早期和后期主要死亡原因存在差异。早期(24h内)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后期(72h后)主要为颅脑损伤,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injury,TBI)后,继发性炎性改变和脑水肿通常被认为是造成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继发性脑水肿造成的颅内压增高是导致重型TBI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应用糖皮质激素(glueoeortieoids,GCs)治疗TBI已有30余年的历史,主要用于控制创伤后炎性反应以及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颅脑创伤患者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对其救治难度较大,这一问题已对现代创伤救治构成了挑战。因此,应进一步研究老龄人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变化。加强对老龄颅脑创伤患者及时科学地诊断、治疗和评估。特别要强调对患者伤后并发症的防治和身体基础疾病的有效干预,以期进一步提升老龄颅脑创伤救治成功率和生命指数。 相似文献
14.
解答:分子生物学在创伤基础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种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生长因子对创伤治疗作用研究,将有治疗作用的因子基因引入创伤部位 ,在原位表达产生因子以达到治疗目的.如将促进成骨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加速成骨过程及骨修复能力.(3)影响创伤修复的机制研究,如研究慢性溃疡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分子基础.(4)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系统研究和探讨创伤后全身性损害和组织修复的分子机制,筛选与组织修复和再生启动与关闭相关的基因,为创伤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颅脑创伤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药物治疗是颅脑创伤(TBI)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脑保护剂更是关注的焦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的神经保护剂中,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受损神经细胞再生的药物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交通、建筑等生产行业的日益繁荣,近年来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我国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对其致伤程度的准确判断和病情演变规律的深入认识,是医护工作者制定合理诊疗方案、评估预后的根本[1].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发病形式多样、病程复杂的颅脑创伤等重大疾病研究中,蛋白质组学研究仍然面临重重困难.笔者就当前新近发展的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及其在颅脑创伤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予以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 TBI)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从而提高临床预见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8例,女性212例;年龄14~85岁,平均(40.22±8.46)岁。分析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2例(6.15%)出现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好发于损伤后4~10d。单因素分析显示脑脊液漏、外引流、多次开颅手术(≥2次)与颅内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脊液漏(P=0.0091,OR=2.071)、外引流(P=0.0165,OR=1.923)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感染是颅脑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脑脊液漏或外引流患者更易出现颅内感染,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争取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高原地区环境气候特殊,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疾病.近年来,随着交通及经济的发展,前往高原地区旅游和开发的人逐渐增多,高原颅脑创伤也逐渐成为严重威胁高原地区人群生命健康的急性病之一.而关于高原颅脑创伤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供医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