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靖  张晓燕 《眼科新进展》2000,20(6):420-42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186例308眼,按术前屈光度将患者分为2组。对1a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前近视-6.0~-10.0D(等值球镜,下同)术后1a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者分别为95.76%和77.58%,剩余屈光度为-0.32D±0.46D。B组术前近视-10.25~-20.00D,术后1a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62.24%和37.06%.剩余屈光度-0.92D±1.13D。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角膜厚度不足时的治疗方法。方法 制作以角膜鼻侧或颞侧为蒂部的角膜瓣,角膜瓣翻转后将20%拟矫正手术量切削在角膜瓣基质面,80%手术量切削于角膜基质床。随访24~30月共28眼。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1.0共23眼(82.1%),≥0.8共26眼(92.8%)。术后角膜地形图无明显的偏心及散光形成,未见明显角膜瓣并发症。结论 LASIK角膜瓣翻转后激光切削为高度近视角膜厚度不足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完全矫正方法。手术操作的要点是要保证切削区中心的重合,并注意缩短手术时间以保护角膜上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过矫的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掀开角膜瓣后再次激光切削的方式治疗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过矫的患者7例(13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 d,1周,1、3、6个月检查患者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术后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视力:术前及术后第1天、1周、3个月分别为1.02±0.25、0.95±0.26、0.98±0.25、1.03±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术前(+2.75±0.75)DS,术后3个月(-0.37±0.50)DS;散光:术前(+1.05±0.35)DC,术后3个月(-0.50±0.37)DC,术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屈光度:t=12.48,P=0.000;散光:t=10.972 8 ,P=0.000).结论 掀开角膜瓣后再次激光切削治疗高度近视LASIK术后过矫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LASIK治疗463眼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术后裸眼视方与术前相比,75.29%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不完全角膜瓣占0.86%,游离角膜瓣占0.43%,角膜瓣偏位占0.22%,角膜缘出血占7.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瓣下异物2.8%,屈光欠矫或过矫9.8%,层间角膜炎症0.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LASIK术后19例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1d发现的角膜瓣皱褶可能与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及术中过度冲洗等操作不当有关,处理上采用重新复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术后第10d发现的角膜瓣皱褶原因不明,10d后发生的角膜瓣皱褶与外伤有关,处理上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经以上处理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术后LASIK早期角膜瓣皱褶可能与过度冲洗及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有关,晚期角膜瓣皱褶与外伤有关。术后第1d角膜瓣皱褶仅需采用重新复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法。术后10d后角膜瓣皱褶需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法。  相似文献   

6.
刘璟  邹鸿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479-148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瓣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1d)角膜瓣皱褶的处理。方法:针对LASIK术后早期出现的17例角膜瓣皱褶病例在表麻下重新掀瓣复位后加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术后点用1g/L氟美童滴眼液及3g/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24h去除角膜接触镜。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瓣重新恢复平整,位置正常,皱褶消失,无上皮植入。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是较常见的LASIK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常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在处理上应及早掀瓣重新复位。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手术中设计最为合理 ,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手术之一 ,它既避免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后术眼疼痛和角膜上皮雾状混浊的发生 ,同时亦也降低了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但是 ,随着该手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 ,其并发症也逐渐受到眼科界的重视。我院自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11月开展并施行LASIK手术 2 35例 (4 48只眼 ) ,术后出现角膜瓣翻转 3例 (3…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182例(360眼)近视患者(6.00--10.00D)行LASIK,术后随访12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负压吸引失败4眼(1.1%),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28%),游离瓣2眼(0.56%),角膜血管翳出血8眼(2.2%),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7眼(1.9%),结膜下出血60眼(16.7%);术后眩光及夜驶困难9眼(2.5%),中心切割>0.5mm15眼(4.2%),中央岛形成2眼(0.56%),术后12月屈光回退>1.00D者9眼(2.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角膜瓣保湿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斌  刘培生  汪子瑛  王东初 《眼科》2000,9(5):259-26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角膜瓣干燥的预防方法。方法:完成角膜瓣制作后常夫将瓣自身反折,将瓣的颞侧缘与瓣的近蒂部平齐,依靠瓣的基质面的微量水份的表面张力吸附折叠。结果:选择双眼接受LASIK的患者30例,右眼为保湿组,左眼为对照组,激光切事后见保湿组无一眼瓣干燥,对照组26眼瓣干燥,占86.7%。结论:角膜瓣折叠保湿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50例91眼。术前屈光度为-8.00—-25.0D(x±s:-10.73±4.48D),其中散光度最高达-4.D。术后第1天,91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周后逐渐有下降趋势,3个月趋于稳定。术前屈光度≤-12D的Ⅰ组,术后3个月屈光度为-0.25±0.65D,97.9%的患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前屈光度>-12D的Ⅱ组,术后3个月屈光度-1.59±2.27D,74.4%患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术后屈光度欠矫,术后3个月Ⅰ组20.8%欠矫,欠矫屈光度在-0.5—-2.0D,Ⅱ组32.6%欠矫,欠矫屈光度在-1.0—-8.0D,(x±S:-2.09±1.85D)。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早期效果令人满意。但如何减少术后屈光度回退,改进计算机切削程序,熟练手术技巧及Lasik术远期效果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薄瓣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薄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 S4型准分子激光机及法国Moria M2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110刀头)。表面麻醉后用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一带蒂的薄角膜瓣,厚度为110μm,直径8.0~9.0mm,翻开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层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在保证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250μm或总角膜厚度的1/2前提下,根据术前预矫屈光度数和角膜厚度等设计治疗方案,对角膜较薄者采用分区切削。对132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采用薄瓣LASIK进行了治疗,随访6~12月,并对其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的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屈光参差的程度明显减小;大部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结论薄瓣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RT(advanced refractive treatment)多区切削的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行ART多区切削LASIK病例组和常规LASIK对照组的术后半年恢复情况,分析病例组的角膜节省程度,比较两组的术后视力,不适症状及安全性.结果 ART多区切削LASIK更节省角膜厚度与手术时间;两组在术后视力恢复、不适症状发生率,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多区切削的LASIK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 DZ  Xu XM  Zhou SL  Fu JS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816-8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等效球镜度数>-10.00 D)近视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99例(173只眼)超高度近视行LASIK矫正,术前屈光度数-10.00~-23.50 D,平均(-13.7±3.6)D(等效球镜),其中-15.00 D以上41只眼.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检查、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眼压、A超、角膜测厚、电脑验光、散瞳检影、主观验光等检查.术后随访18个月以上.结果术后18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148只眼(85.6%),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7只眼(84.4%),未见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行以上的眼;屈光度数稳定在±1.00 D以下者109只眼(63.0%),术前屈光度数在-14.75 D以下和-15.00 D以上达到±1.00 D内者的百分数分别为73.5%(97只眼/132只眼)和29.3%(12只眼/41只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移,术后3个月时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为(0.069±0.031)mm,18个月为(0.065±0.025)mm,均大于术前的(0.029±0.010)mm;角膜微皱褶2只眼,诉暗视力下降眩光6例(10只眼).结论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同时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方面应谨慎从之.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而角膜厚度偏薄者行LASIK应慎重,可考虑其他方法矫正如晶状体屈光手术或联合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16-818)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前弹力层下磨镶术(SBK)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特点。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高度近视患者36例(65眼),年龄19~34岁,平均(22.9±3.6)岁,等效球镜度-6.375—12.50D,平均(-8.35±1.21)D,所有患者均行SBK。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对患者的模拟Goldmann眼压(IOPg)、角膜补偿眼压(IOPcc)、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滞后量(CH)及内向压平时间(Timeln)和外向压平时间(TimeOut)进行测量和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IOPg、IOPcc、CRF、CH、Timeln、TimeOut和TimeOut—Timeln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多重回归和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因素。结果术前IOPg、IOPcc、CRF、CH和TimeIn、TimeOut及TimeOut.Timeln分别为(17.5±3.0)mmHg、(17.6±2.9)mmHg、(11.1±1.4)mmHg、(10.5±1.3)mmHg、(8.0±0.4)ms、(18.6±0.2)ms和(10.7±0.4)ms,术后1个月分别为(12.4±3.5)mmHg、(16.4±3.3)mmHg、(7.0±1.2)mmHg、(7.5±1.0)mmHg、(7.2±O.5)ms、(18.4±0.2)ms和(11.2±0.5)ms。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2、3.5、28.1、24.9、17.4、16.2、-10.7,P均〈0.01)。aIOPg、aCRF与切削量(AD)呈正相关(r=0.247,P=0.047;r=0.298,P=0.016),而aIOPcc、aCH和/XTimeln、ATimeOut及a(TimeOut-Timeln)与AD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K矫正高度近视会对角膜生物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术后角膜生物力学信号发生一系列变化,与激光切削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92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6年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回退发生率及夜间视觉症状等情况。结果术后1年和6年平均裸眼视力显著提高(4.65±0.23)vs.(3.21±0.28),(4.59±0.20) vs.(3.21±0.28),P <0.01;(4.65±0.23)vs.(4.59±0.20),P >0.05;术后1年和6年平均屈光度显著降低(-2.43±0.26)D vs.(-9.42±3.36)D,(-2.51±0.31 D)vs.(-9.42±3.36 D),P <0.01;(-2.43±0.26)D vs.(-2.51±0.31D),P >0.05;术后6年回退发生率14.13%较术后1年有升高趋势10.87%,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且均与预矫屈光度呈显著相关r 1=0.97;r 6=0.99;术后夜间不适症状与预矫屈光度相关(r 1=0.47;r 6=0.59);≥-8.0 D 的患者术后主诉夜间不适比率明显高于≤-8.0 D 的患者(P <0.01)。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稳定;但随屈光度增加术后稳定性及夜间视觉质量有下降趋势,建议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 63例 (113只眼 )作为试验组 ,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Planoscan)的 3 3 5只眼作为对照组 ,对 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 (t检验 ,P >0 .0 5)。试验组 3 3 .6%患眼 (3 8只眼 )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 ,而对照组此比例为 17 0 % (57只眼 )。当瞳孔直径为 6mm时 ,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加 10 0 % ,而试验组平均增加 3 5%。术后 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 ,而试验组则略优于术前。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中华眼科杂志 ,2 0 0 4,40 :9 1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guidedL ASIK,CW-G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对比敏感度和眩光以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评价其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近视球镜≤-10.00D,散光≤-2.5D)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手术,手术均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Esiris’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微角膜刀采用Moria LSK-ONE气动平推刀,对比敏感度检查采用Vector Vision CSV-1000HGT,角膜波前像差分析采用德国OPTIKON 2000 Keratron Scout分析仪。手术光学区直径为(6.0-7.0)mm,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时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和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m时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均有所恢复,但均未达到术前水平,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同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中(6c/d)、高(12c/d、18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明显好于常规LASIK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3m角膜彗差、球差均比术前增大,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较常规LASIK组增大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改善近视眼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降低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re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 随访2年,行Epi-LASIK的48例(90眼)为Epi-LASIK组;随访2年,行LASIK的44例(88眼)为LASIK组;回顾性分析了两组在术后1周、1、3、6个月,1、2年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情况.结果 术后1、3、6个月,1、2年Epi-LASIK组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为77眼(85.56%)、76眼(84.44%)、78眼(86.67%)、78眼(86.62%)、78眼(86.62%),LASlK组为61眼(72.62%)、60眼(71.43%)、62眼(73.81%)、62眼(73.81%)、62眼(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1、2年屈光度在预计值±1.00 D以内的眼数,Epi-LASIK组为82眼(91.11%)、83眼(92.22%)、83眼(92.22%)、83眼(92.22%);LASIK组为60眼(71.42%)、58眼(69.04%)、64眼(76.19%)、64眼(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无haze发生,Epi.LASIK组术后3个月haze达高峰,术后1年及2年均为0.5级,6眼(6.66%).结论 随访期间,Epi-LASIK组在视力和屈光度预计值方面优于LASIK,Epi-LASIK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随机收集66例(66眼)高度近视,观察其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暗环境下低频段(3 c/d)、中频段(6、12 c/d)和高频段(18 c/d)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中和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和术后1、3与6个月有眩光时对比敏感度均较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低.结论 高度近视LASIK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下降,术后6个月仅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眩光对对比敏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