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痰化瘀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脂代谢和肝脏肝X受体α(LXR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以及消痰化瘀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NAFL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药治疗4周,取材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游离脂肪酸(FFA)和肝组织中TC,TG的含量或活性改变,并运用RT-PCR法观察肝组织LXRα和SREBP-1c mRNA的表达,运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消瘀化痰中药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TC,TG,FFA的含量,降低血清LDL含量以及肝组织LXRα和SREBP-1c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组织的病变程度。结论消痰化瘀中药对NAFLD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对LXRα/SREBP-1c这一通路的调控来改善脂代谢紊乱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SREBPs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在NAFLD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经肝组织活检确诊的NAFLD患者和非活动性的HBV感染者(ASC)并不伴有脂肪肝患者各20例,采用一次性活检针经皮肝活检方法获取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中SREBPs的表达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TG、CHO)、空腹血糖(FSG)和血清酶谱(AST、ALT和GGT)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结果 ①与ASC组比较,NAFLD组肝组织呈弥漫性轻、中、重度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组织SREBPs表达明显增加,②NAFLD组血清ALT、AST、TG、CHO、FSG 、FINS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SREBPs在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肝组织的脂肪变,加剧了其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通过干预肝组织SREBPs的过度表达可能是预防和治疗NAFLD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SREBP-1c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 disease,NAFLD)过程中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的表达,探讨SREBP-1c与NAFLD形成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高脂饮食NAFLD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观察NAFLD肝组织中SREBP-1c表达变化,并测定受其调控的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酶活性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大鼠血清FFA、TG水平,肝组织SREBP-1c蛋白表达,FAS酶活性在第2周时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而从第4周开始显著增加(P<.05),第12周时达高峰(P<.01);而SREBP-1c mRNA于2周时开始增加(P<.05),12周达高峰(P<.01).结论高脂饮食引起SREBP-1c表达增强,最初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随着SREBP-1c表达进一步增强,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合成增多,与NAFLD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过程中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表达变化,探讨SREBP-1c与NASH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高脂饮食诱导NASH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ASH形成过程中肝组织SREBP-1c表达变化,并测定受其调控的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及相关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SH组大鼠血清FFA水平、肝组织SREBP-1c蛋白表达、FAS酶活性在第4周开始增加(P<0.05),12周时升高最为显著(P<0.01);而血清ALT和AST含量在8周时升高,12周时升高更加显著(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SREBP-1c表达增强,过度表达的SREBP-1c可引起受其调控的FAS活性升高,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与NASH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Yang LL  Wang M  Liu T  Song HY  Li DF  Zheng PY  Liu P  Ji G  Ji G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998-1004
目的:研究降脂颗粒(Jiangzhi Granule,JZG)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大鼠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α,LXR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组和JZG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PIO组及JZG组给予高脂饲料(88%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造模4周后药物干预4周,留取肝脏组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检测肝组织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水平;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肝组织LXR-α和SREBP-1c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LXRα和SREBP-1c的表达。结果:模型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大泡性脂肪变性,JZG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JZG与PIO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FFA、TAG含量及LXRα、SREBP-1c的表达水平。结论:JZG可调节模型大鼠脂肪酸代谢紊乱,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肝组织LXRα和SREBP-1c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原1c(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正常组每天予以标准饲料喂养,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治疗8周后,提取肝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PPARγ、SREBP-1c 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光镜观察肝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在模型组中不仅PPARγ蛋白表达(1.67±1.01)明显减少,而且SREBP-1c蛋白表达(3.27±1.03)明显增多(均P〈0.01);青蒿琥酯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PPARγ蛋白表达增多,SREBP-1c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青蒿琥酯高剂量组PPARγ为(3.21±1.02),SREBP-1c为(1.32±0.77),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青蒿琥酯各剂量组能提高SOD和GSH-Px的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青蒿琥酯能明显改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炎症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结论青蒿琥酯治疗大鼠NASH的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γ和下调SREBP-1c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脂康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FLD模型。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肝脂康胶囊干预组,每组各8只。干预组大鼠在进行高脂饮食同时每日给予不同剂量肝脂康胶囊灌胃。药物干预12周末结束实验。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肝组织TG、TC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REBP-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脂康干预组大鼠血清AST、ALT、TC、TG和肝组织中TG、TC降低(P〈0.05)。模型组SR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肝脂康干预组SREBP-1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肝脂康胶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有治疗作用,并降低肝脏SREBP-1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高脂饲料喂养的SD大鼠肝细胞脂防变性的防治作用.方法 42只雄性健康SD大鼠正常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罗格列酮早期干预组(即高脂喂养4周后予罗格列酮干预,又随机分为低、高剂量治疗组)、罗格列酮晚期干预组(即高脂喂养8周后予罗格列酮干预,又随机分为低、高剂量治疗组).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测量大鼠体质量及肝脏湿重,检测血清及肝匀浆液中脂质的变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脂肪变性程度的判定,并检测肝X受体(LXR)-α、SREBP-1c的mRNA的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均升高(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大鼠体质量高于模型组,但肝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存在脂质代谢紊乱(P0.05),罗格列阿酮治疗后脂代谢紊乱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十预,并呈剂量依赖性.(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有程度不同的脂肪变形,以中、重度为主(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脂肪变以轻度为主,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XR-α、SREBP-1c mRNA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LXR-α、SREBP-1c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罗格列酮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一定治疗作用,且早期干预治疗效果优于晚期治疗效果,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其分子机制町能是通过调节LXR-α的表达而下调肝脏中SREBP-1c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SREBP-1c)的关系.方法 10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NAFLD模型组、单不饱和脂肪酸组(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组(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和4∶1 n-6/n-3 PUFA组,每组20只.对照组用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饲料中加1%胆固醇和10%不同油脂(分别是10%猪油、10%橄榄油、10%玉米油、8%玉米油+2%鱼油).分别于第8、16周时,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测定血清和肝脏中脂质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SREBP-1c、FA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REBP-1c、FAS的蛋白表达.结果 NAFL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膳食脂肪酸组(P<0.05),模型组、MUFA组大鼠肝脏中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6 PUFA组和4∶1n-6/n-3 PUFA组大鼠血清中TG及肝脏中TC、TG浓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HE染色后,NAS量化评分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较对照组、MUFA组、n-6 PUFA组、4∶1 n-6/n-3 PUFA组严重;与对照组比较,NAFLD模型组大鼠肝脏SREBP-1c与FAS mRNA表达升高,MUFA组、n-6 PUFA组和4∶1 n-6/n-3 PUFA组SREBP-1c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降低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适当比例的n-6/n-3 PUFA)可下调高脂喂养大鼠肝内SREBP-1c的表达,延缓高脂膳食引起的NAFL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PARα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NAFL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应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肝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所有的大鼠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75%)和程度不等的小叶内灶性炎细胞浸润;肝内FFA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质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主要为核内表达增强。结论NAFLD时存在FFA和PPARα表达的异常,PPARα表达异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脂联素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30例符合诊断标准脂肪肝患者,并设30倒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粗。应Elisa技术,Real-timePCR技术检测血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脂联素含量及其mRNA变化。结果NAFLD患者脂联素含量减少,其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l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l含量增多,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和脂联素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占据重要地位,这意味着调控胆固醇调节元件鲒合蛋白-1表达和脂联素分泌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果糖组、三氯化钆(GdCl3)组和GdCl3+果糖组。对照组与GdCl3组小鼠均饮用自来水,GdCl3组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果糖组与GdCl3+果糖组小鼠均饮用30%果糖水溶液,GdCl3+果糖组小鼠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喂养10周后剖杀所有小鼠,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查,制备冰冻切片用于油红O染色;其它肝脏组织用于RT-PCR、Westernblot和肝脏TG含量检测。结果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而GdCl3干预明显降低果糖组小鼠肝脏TG含量,同时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得到改善;果糖组小鼠肝脏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明显激活,其靶基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等TG合成相关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dCl3干预明显抑制肝脏核蛋白SREBP-1c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上调。结论果糖引起肝脏组织SREBP-1c激活导致肝细胞TG合成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激活在果糖诱导的小鼠肝脏SREBP-1c激活和脂质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抵抗素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饮食)和模型组(高脂饮食),各组12只.造模8周、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ET),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应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取肝标本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抵抗素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2周较8周表达量增高.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ET、IRI较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12周模型组血清TG、ALT、FBG较同期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抵抗素mRNA表达量与IRI、TNF-α、ET均呈正相关,TNF-α与IRI和ET亦呈正相关. 结论 NAFLD大鼠肝脏抵抗素表达量增加,抵抗素可以通过胰岛素抵抗和对炎症因子的调控参与NAFL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肝组织LXR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5只、疏肝组10只、健脾组10只、综合组10只。正常组以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除基础饲料外,每天上午8∶00灌饲高脂肪乳剂10 mL.kg-1。所有动物自由进食饲料和饮清水,连续8周。各药物干预组大鼠在施以造模因素的同时,按体质量10 mL.kg-1给予相应药物,给药剂量按人和动物体表面积折算,其中疏肝组灌服柴胡疏肝散(含生药量0.32 kg.L-1),健脾组灌服参苓白术散(含生药量1.00 kg.L-1),综合组灌服柴胡疏肝散和参苓白术散的合方(含生药量1.19 kg.L-1),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同样剂量的蒸馏水,每天下午1次。给药8周后处死动物,腹主动脉采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及肝功能;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LXRα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LXR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血脂及肝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1),大鼠肝组织LXR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各给药组血脂、肝功能和肝组织LXR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其中以健脾组下降最为明显。结论:疏肝健脾方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肝脏LXRα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在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反转录PCR(FIT—PCR)法检测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对照组大鼠肝脏中的AdipoR2 mRNA表达差异,同时检测大鼠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糖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dipoR2 mRNA为0.3964±0.0988,而对照组为1.2254±0.1462,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组血糖为(5.44±0.58)mmol/L,与对照组(5.25±0.14)m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模型组脂联素水平(3.56±0.78)mg/mL,低于对照组的(4.71±0.30)mg/mL,P〈0.05,而前者胰岛素抵抗指数为2.39±0.16,较后者1.32±0.30明显增高(P〈0.01)。[结论]肝脏脂联素受体2表达下调可能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原因;与糖、脂肪代谢障碍,胰岛素抵抗程度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经腹部超声诊断的167例NAFLD患者和141例健康者,分别测定空腹血清RBP水平和相关生化指标。结果:NAFLD组血清R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RBP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参数(BMI、空腹血糖)、炎症指标(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亚组(肥胖、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分析显示在NAFLD伴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的研究对象中血清RBP水平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水平升高是NAFL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80,95%CI=1.718~3.356,P<0.001)。结论:血清RBP水平与NAFL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α-亚麻酸乙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经临床及超声检查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共150例,其中120例患者(治疗组)给予服用α-亚麻酸乙酯,0.6g/次,3次/d,连续服用12周。另外30例患者(对照组)未给予任何相关治疗。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检测每位患者的血脂、肝功能、脂联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α-亚麻酸乙酯能有效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而且还能明显提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结论:α-亚麻酸乙酯能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脉冲电磁场(PEMF)改善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潜在机制,以期为PEMF用于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C57BL/KsJ db/db小鼠构建NAFLD模型,随机分为PEMF组和NAFLD组,对照组由8只C57BL/KsJ小鼠组成。PEMF组每天施加外源性PEMF(20 Gs,1 h)刺激,持续12周,其他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结束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HOMA-IR;检测肝脏甘油三酯、丙二醛、还原性谷胱甘肽及氧化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检测SREBP-1c蛋白表达量。结果:PEMF组胰岛素抵抗水平降低约25%;丙二醛及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显著下降,而还原性谷胱甘肽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水平明显上升;SREBP-1c的蛋白表达量较NAFLD组减少约35%左右;脂滴数量和大小均显著降低;肝脏TG含量降低至(4.49±0.86) mmol/gprot。结论:PEMF通过调控SREBP-1c及氧化应激改善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20.
褚韦韦  官莉莉  黄迪华  任跃忠 《浙江医学》2018,40(6):600-602,626
目的探讨糖调节异常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血内皮素-1(ET-1)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将92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单纯糖调节异常组(A组)58例和糖调节异常合并NAFLD组(B组)34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抽空腹血检查ET-1、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TG、HDL-C、LDL-C、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并计算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及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指数(QUICKI)。对两组上述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B组的体重、BMI、FINS、HOMA-IR、ET-1、SBP、DBP、ALT、AST、TG、HDL-C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IAI、QUICKI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间HbA1C、FPG、PBG、TC、LDL-C、GG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T-1与体重、BMI、FINS、HOMA-IR呈正相关(P<0.01),与IAI、QUICKI呈负相关(P<0.01)。结论糖调节异常合并NAFLD患者血ET-1水平升高,IR程度明显加重。因此,糖调节异常合并NAFLD患者更需及早进行内皮功能障碍与IR干预,防治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