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条辨》是最辉煌的温病学巨著,作者吴鞠通(名瑭,字佩珩,号鞠通),是江苏淮阴人。吴氏少习儒学,后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终至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代表著作是《温病条辨》,该书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今就该书所创之方在治疗艾滋病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堪称温热病学的经典著作。关于作者姓名、字、号,一般书籍只言其姓吴名瑭,字鞠通。如《中国医学人名志》:“吴瑭,江苏淮阴人,字鞠通。”《简明中医辞典》:  相似文献   

3.
清代淮阴名医吴鞠通先生不但在温病学说方面卓有成就,并且临床善于运用祛瘀通络法。诊余反复研读《吴鞠通医案》,从他对新绛旋复花汤的临床应用经验中,领悟到吴氏对祛瘀通络法极有创见。据案中所列,本方应用于胁痛、肝厥、肝痛、吐血、(疒征)瘕、淋漓等九个病症。兹将个人的学习体会略述如下: 方剂组成和适应证新绛旋复花汤出自吴氏治疗谢某肝痈案。吴氏自注云:“此方《金匮》载在妇人虚劳门,有识者其悟之”。考《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用旋复花汤治疗妇人寒虚相搏、内阳衰惫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徐灵胎(1693—1771),名大椿,更名大业,号洄溪。徐氏学识宏博,精医学,工文辞,通晓音律、水利诸学,一生著述甚多。《洄溪府君自序》(简称《自序》)是徐灵胎晚年“退述生平而自记之”的一篇自传,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徐氏当时写《自序》的动机,仅是留给后代作为家族修宗谱或编年谱之用。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写《徐灵胎先生传》时,参考了徐氏的《自序》。据查,徐氏《自序》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洄溪草堂家刻本,名《徵士洄溪府君自序》,一种是《徐氏  相似文献   

5.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公元1736~1820年间。一生专志于温热病的研究。“历承诸贤之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著成《温病条辨》一书。吴氏认为,湿热为患,阻滞气机,在表经络之气不通,在内三焦气机阻滞。其中于上焦为  相似文献   

6.
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吴氏少习儒学,后因父、侄身亡而发愤习医,专事方术,终至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著作主要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现就吴氏关于风温病的治疗经验浅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家骏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77-1778
2 关于张仲景自序问题 前言:“张仲景自序”如果被看作为《黄帝内经》中之“黄帝岐伯对白”,则读者自会明白这是假托黄帝岐伯以写文章来表达作者本意.然《伤寒论》之“论日”,被作为张仲景“自序”,并进而作为考证张仲景生卒年代之依据,被看作真是张仲景自己写的文献,那就有必要考证一下了,这到底是否是张仲景自己所写?否则会引入歧途,对读者有明显误导作用.事实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都相信此序系张仲景之自序.(应予注意的是:所谓自序就连《伤寒论》原著亦未标示“张仲景序”,仅是“伤寒卒病论集,论曰”),并以此而推断一些史实:如“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是“十卷”、还是“十六卷”?等等,这些本来史实有据,不会引起混淆的问题,由于“自序”的“认定”,反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淆,更有甚者把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中所记载的《伤寒卒病论》篡改为《伤寒杂病论》[1],如此引证文献实不可取,所以似有必要加以讨论一下.   ……  相似文献   

8.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来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在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凡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其仿《伤寒论》作法:一是遵《内经》的理论要旨。《伤寒论》虽无《内经》原文,但在自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之词。吴氏不仅一贯深研《内经》,常说:“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而且《条辨》开宗明义即首列《内经》原文19条作为卷首,为其立论的根据。二是上、中、下三焦病,均仿《伤寒论》作法写成条文式,并  相似文献   

9.
《医医小草》自序开首一句“医学之难,难于无偏,无偏者仲景一人而已”,颇得我心。我素以为高明的医生必定是一位杂家,无门户之见,有苦学之心,如仲景那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相似文献   

10.
清代医学家吴达所著《医学求是》3卷,收载医论30余篇、医案40余例,对伏暑、血症、咳嗽等病证论述较详。吴氏以《医学求是》作为书名,意在探求医学真谛。观其医论、医案,反映出吴氏的学术思想,颇有独开新境之感。兹就书中所论,试  相似文献   

11.
《醉花窗医案》学术特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代医家王焴所撰之《醉花窗医案》,是一部医学与文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全书载医案百余篇,前有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中基研究室继承小组的“校印说明”及作者“自序”,后有耿鉴庭老先生六十年代初写的“善本医书经眼录一《醉花窗医案》”一文,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对温病学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瑭,字鞠通(公元1736~1820年),江苏淮阴人。为晚清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所撰写的《温病条辨》一书,将温病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前贤誉《温病条辨》为“治温之津梁”。吴鞠通过对温病学的卓越贡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三焦辨证吴氏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理论,在《伤寒论》六经分证的启迪下,引伸叶天士“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之意,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  相似文献   

13.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其父侄死于庸医之手,始发愤自学医术。他潜心研究温病,遍考晋唐以后的先贤著作。曾说:“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刻苦深钻,终于成为著名的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后人搜罗其方案,辑有《吴鞠通医案》行世。吴氏在温病学方面,首先受吴又可《温疫论》的影响。其《温病条辨》中焦篇应下  相似文献   

14.
陈琮 《江苏中医药》2010,42(11):8-9
吴达,字东阳,清代江苏江阴人。吴氏提倡临证"必明其证之源流,观其证情变现,然后用法、立方时,君臣佐使,逆治从治,悉心配合,用一味药,必有命意,不可执用古方……所谓用古而不泥古也"(《医学求是.治伏暑赘言》)。正因吴氏不墨守成规,用古而不泥古,故其治病颇多效验。吴氏所著《医学求是》之中,对血证的论治尤具特色,与其同时代的人刘勋作序赞道:"今春血证盛行,得君施治,罔不霍然,余甚神之。"笔者现试将吴氏论治血证的特点作以下浅述。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学习祖国医学所必读。您刊复刊以来,在“中医教学”等栏发表了不少辅导学习《伤寒论》的文章,很受欢迎。但联想到一些初学者,对于要读好《伤寒论》,必须首先精读《伤寒论》自序的问题,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把学习《伤寒论》的条文当作“份内事”,孜孜以求之;而把《伤寒论》自序则当作“题外篇”,或者不屑一顾,或者不求甚解。达对于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应当说是一个缺陷。如所周知,古今著书立说者为了陈述著作之意,常常要在书首写“序”,或书后附“跋”。其目的是向读者说明该书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写作意图和写作  相似文献   

16.
《肘后备急方》(简你《肘后方》)为现存早期方书,保留有许多珍贵的医学史料,对整理祖国医药遗产颇有研究价值,对中药药剂的发展,作用很大。本文拟就该书对中药药剂的贡献方面作一重点介绍。现存《肘后方》是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历经增修而成的。《肘后救卒方》的撰写目的,据葛洪(公元281~341)自序,是为了适应“贫家野居”在仓卒间解决医药问题而从自己的《玉函方》一百卷中“采其要约”而成的。书仅三卷,所载处方简便,药物易得,疗效亦高,是一部有实用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温病学说贡献较大,对此已有不少文章作出正确评价,但对吴氏在杂病证治方面的心法经验,却较少为人论述,故本文以《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以下简称《医案》、《条辨》)为本,就吴氏有关杂病心法,作一初步探讨。黄疸识阴阳转化痹证明寒热轻重黄疸病,吴氏曾将其附列于《条辨》“中焦篇·湿温”,析其本义,显然不属湿温之病,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是祖国医学中极其重要的著作;《伤寒论》自序,则是脍炙人口的精采文章。因此,从1960年的中医学院各版《古文讲义》试用教材,至1978年的《医古文》,均选用了这篇文章。下面,想对目前全国统一教材《医古文》中的“《伤寒论》自序”一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进一步推敲的意见,以求教于诸同志。 (一)“[企踵权豪]响往有权势的人。企踵,踮起脚跟盼望。”(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医古文》注释,以下均同) 按:(1)“响”字错,应为“向”。(2) “企踵权贵”已是行动,不仅仅是向往了。故全句注释可改为“提起脚跟,攀附有权势的豪贵。” (二)“[孜孜(zīzī兹兹)汲汲(jíjí吉吉)]急急忙忙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一、吴又可的历史吴又可即吴有性,明末姑苏洞庭人。《明史》无传,《清史稿》有传,称吴“居太湖中洞庭山”《四库》称“震泽”(近盛泽、南浔),生卒不明。洞庭、震泽都是乡镇,不是大城市。吴氏所接触,当以劳动人民为多。其书也无达官贵人作序,可推想吴为乡镇一般医生。其著《温疫论》写成于崇祯壬午(1642年)。按崇祯在位十七年,壬午为亡国前三年,明亡时,又可尚未死。其《自序》云:“崇祯辛巳(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由此推算,  相似文献   

20.
贵刊《河北中医》83年1期,王瑞堂等大作“对‘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质疑”一文云:“由于湿邪所致的痉病,只是各种发痉原因中的一种。同意这种观点的莫过于李今垣”。并引证拙著《病机十九条浅说》原文曰:“他说:‘吴氏对诸字和皆字看的太呆滞之故……是吴氏未能从病机十九条全面着眼之过。《内经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