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安  丁江平  马超  何强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65-2467
目的 探讨上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收治上颈椎不稳69例患者,其中34例行经前路C2~C3椎体次全切、椎管扩大髂骨植骨内固定术,24例行经颈椎后路C1~C4椎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5例行经前路齿状突骨折切开复位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4例行经后路Aporfix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C2~C3椎体结核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行头颈胸支具外固定2~3个月.结果 6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21例患者骨折及植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未见有内植物断裂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脊柱稳定性丧失的上颈椎不稳,手术治疗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ipathy简称CSM)主要是颈椎退行变造成的脊髓前方受压引起的临床疔疾患,而颈椎前路的减压植骨融合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1995年元月至2000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4月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善X射线、CT平扫及重建、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资料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评估,对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行持续颅骨闭合牵引复位,据复位情况早期选择后路、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其中3例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加大牵引质量复位成功。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术后X射线随访提示:颈椎序列、椎体高度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平均约提高1级以上。植骨4-6个月融合,无内置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行持续颅骨闭合牵引,根据复位情况及损伤类型择期选择后路、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自1999年5月至2004年8月,我院用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外伤性上颈椎不稳29例,随访2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3例;年龄21~55岁,平均29.8岁;其中寰枢椎半脱位16例,寰枢椎半脱位伴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征象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有较完整资料、病变较典型的4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40例颈椎病X线征象中,颈椎生理曲度改变28例,颈椎失稳6例,椎间孔变形2例,骨质增生2例,韧带钙化2例。结论X线颈椎片是诊断青少年颈椎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1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4例,单侧小关节脱位5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5例,B级7例,C级12例,D级3例。13例采用前路手术,8例采用后路手术,6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90%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但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完全性脊髓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用适合的手术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1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4例,单侧小关节脱位5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5例,B级7例,C级12例,D级3例。采用前路手术13例,后路手术8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6例。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意外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后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但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完全性脊髓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用适合的手术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22-27
目的分析颈椎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具有颈部及上肢神经根性症状的临床病例35例,26~76岁;无症状对照组病例35例,31~74岁。对上述病例行层厚0.7mm,颅底至3、4胸椎CT扫描,将所得DICOM文件导入3DSlicer4.8.1后,以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体素渲染,对各颈椎的钩椎关节、椎间孔、曲度(四线法Cobb角)进行观察和测量。将所得结果与临床症状及对照组进行对应性分析,对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Cobb角变化相伴性进行统计,对症状组的Cobb角与无症状组Cobb角进行成对t检验。结果颈椎退行性变随着年龄上升呈明显趋势,但病变程度与年龄不呈正相关;颈椎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椎间孔狭窄呈正相关;椎间孔狭窄与临床相关症状的相关率为60%(21例);Cobb角度35°时生理弯曲消失甚至是反张,在研究的患者中发生率为42.9%(15例);有症状组的椎间孔径和Cobb角角度(30.96±14.37)°明显小于无症状组(46.66±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从性别与年龄上看,颈椎退行性变与生活习惯相关性较大,与年龄相关性次之;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颈椎椎间孔前后径狭窄呈正相关;具有臂丛神经根症状的病例,在三维可视化帮助下,其椎间孔狭窄和屈度变化等颈椎退化的影像学检出率约为60%(以椎间孔横径3mm为标准)。  相似文献   

9.
刘飞俊  邢维平 《贵州医药》2011,35(2):153-155
多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以通过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合并前方椎间盘突出和节段性不稳,单纯后路减压其硬膜囊后移退让有限,难以获得充分减压,却进一步破坏脊柱稳定性。单纯行前路手术则不能解决椎管狭窄的问题。我们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  相似文献   

10.
黄志兰 《黑龙江医药》1999,12(4):244-244
颈椎自发性脱位又称寰枢关节末脱位,多见儿童,是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或颈部化脓性炎症的并发症。其临床少见,但预后良好。现将我院近8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方法治疗颈椎骨折7例。跟踪随访24~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最后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并计算颈椎高度的丧失率以及颈椎的屈伸范围、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可获得彻底地减压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告应用重建术治疗某些疾病所致的下颈椎不稳22例,其中自体骨移植18例,人工椎体和骨水泥置换各2例。21例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下颈椎均获稳定,17例神经功能得到改善(77%)。文内对下颈椎不稳的认识,重建术适应证以及重建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杭平  唐天驷 《江苏医药》2003,29(2):131-133
椎间融合器 (Cage)由Bagby首创 ,该手术被全美马外科中心定为马颈椎稳定的标准手术。自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FDA)于 1 992年批准BAK Cage进行人体腰椎临床试验至今 ,Cage已在腰椎手术中广为应用[1 ]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Cage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 ,认为其优点主要在于 :(1 )只需用减压取出的骨质 (被切除的椎体及骨赘 )充填入内即可满足植骨需要 ,从而避免了因从其他部位取骨而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2 )在可靠的前路内固定的支持下应用Cage能有效重建颈椎前中柱 ,较早获得坚强的椎间融合并保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近期随访效果。方法对2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通过JOA评分法观察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情况,通过随访X线照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时间和椎间高度改变,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患者症状均得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椎间高度丢失,无症状再发,无融合器移位,术后平均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该椎间融合器减压融合技术可在术后获得即时稳定,有效重建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避免了传统颈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多种并发症,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于交感型颈椎病和颈椎不稳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不采取手术治疗方法的318例颈椎病患者,并依据其临床表现状况的不同,把颈椎病患者分为交感型颈椎病组(1组,观察人数为34例)和无交感型颈椎病组(2组,观察人数为284例),根据两组患者X线片检查情况,以C2~C7椎间角位移以及相关椎体后部滑动状况作为依据来分析不同组别的颈椎稳定性状况,并对颈椎不稳和交感型颈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病之间的分析,得出1组中产生颈椎不稳的患者的人数为19例,占总观察人数的55.9%,在2组中产生颈椎不稳的患者人数为62例,占总观察人数的21.8%。根据研究表明,颈椎不稳性的发生概率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种差异,其中在1组中产生颈椎不稳的女性占28%,其余的均为男性,在2组中所产生颈椎不稳的患者中女性比例达到22%。结论颈椎不稳性和交感型颈椎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加强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稳定性的重塑对于提升交感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下颈椎损伤多见于患者从高处坠落致使头颈部直接撞击地面,或者重物直击颈部致颈枕部在高能量的冲击过程中产生屈曲性骨折。因此,此类暴力使颈椎过度屈曲后中后柱韧带断裂,脱位的关节突超越至下一节段小关节的前方与上方形成关节绞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5例6岁以下幼儿寰枢椎不稳症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并自体髂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术后CT扫描了解螺钉固定等情况,及分析术前术后JOA变化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为60%~98%(平均88.7%)。术后1年JOA改善率为68%~99%(平均92.1%)。术后复查提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无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幼儿寰枢椎不稳的螺钉后路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手术操作安全可行、内固定坚强牢靠。  相似文献   

20.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垠  盛路新 《江苏医药》2002,28(8):630-631
脊髓型颈椎病传统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主张单纯切除骨性致压物。近几年RMI等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清楚显示增厚致密的后纵韧带也是颈脊髓的主要压迫组织来源。自 1998年我们在颈椎前路切除骨性致压物的同时切除增厚的后纵韧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2 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 37例 ,男 2 8例 ,女 9例 ,年龄 4 8~ 71岁 ,平均 5 3岁。合并后纵韧带骨化 5例。单节段 17例 ,两节段 2 0例。病史 7个月~ 4年 ,平均 2 9年。全组均有进行性加重的颈髓损害 ,锥体束征明显 ,表现为四肢乏力、跛行、蹒跚步态、肢体麻木、胸腹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