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脓毒症合并DIC患儿,将其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且两组患儿治疗后DIC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患儿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严重脓毒症的治疗作用。方法:59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LMWH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LMWH组常规治疗同时给予LMWH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全身感染相关器官功能障碍(SOFA)评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住院28d病死率等。结果:LMWH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LMWH组的DIC和MODS发生率、28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MWH治疗严重脓毒症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有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能否减少DIC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有DIC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相应疾病诊疗常规治疗,LMWH超早期干预组在对照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在出凝血机制无明显障碍的前提下,入院即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日。观察两组患者10天内DIC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LMWH超早期干预组发生DIC 1例(4.4%),对照组6例(26.1%)。对照组DIC发生率明显高于LMWH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有DIC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减少DIC的发生率,提高重症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对照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三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患者 28d病死率比单纯凝血因子补充治疗组低38.46%,普通肝素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的60例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MWH小剂量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相关指标[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小板计数(PLT)]、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及治疗护理干预后病死率比较情况。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1.43±0.31)d、肝素使用时间(4.13±1.31)d、术中引流量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3.98±0.50)d分别均显著短(P0.05);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PT、a PTT分别均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APACHE II评分分别均显著减小;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16.12±2.48)s、a PTT(27.26±0.61)s分别均降低显著,治疗护理后1 d、7 d、14 d,APACHEII评分(20.81±4.49)分、(15.62±3.89)分、(9.13±2.38)分分别均减小显著,PLT(98.82±28.98)×109/L升高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配合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对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病情控制作用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并发症,其来势凶,预后差。早期积极治疗有助于及时中止其进一步发展,延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时间。低分子肝素在阻断DIC病理过程和恢复正常出凝血功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加重出血和诱发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较普通肝素更为少见。我科于2000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9例急性白血病并发DIC的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用于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3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 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 28 d病死率比C组低38.46%,B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 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肝素治疗及预防新生儿重度硬肿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8例重度硬肿症患儿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组(n=35):常规基础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每次40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标准肝素组(n=33):常规基础治疗加用标准肝素(每次0.5m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结果两组硬肿消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及预防出血加重等方面,低分子肝素组优于标准肝素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防治新生儿重度硬肿症合并DIC较标准肝素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5例确诊为DIC的新生儿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59例及对照组26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持续泵入肝素治疗,肝素剂量:高凝期10~20U.kg-1.h-1,低凝期1~5U.kg-1.h-1;对照组未给予肝素。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DIC完全纠正时间及痊愈患儿住院时间,观察治疗组应用肝素后有无加重出血现象。结果治愈率:治疗组81.36%(48/59),对照组57.69%(15/2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0.05);DIC完全纠正时间:治疗组(6.3±1.8)d,对照组(10.3±2.6)d,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64,P<0.05);痊愈患儿住院时间:治疗组(16.7±3.3)d,对照组(22.7±3.5)d,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85,P<0.05)。治疗组无一例出现继发性出血不良反应。结论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泵入肝素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85.1%(P<0.05);研究组患儿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凝血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早期分层抗凝对改善脓毒症预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265例,根据DIC和SIC评分分组,将患者分为DIC组84例、脓毒症凝血病(SIC)组92例和对照组84例(正常凝血状态)。其中DIC组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SIC组给予半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抗凝等治疗。 结果DIC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28天病死率比较,DIC组、SIC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SIC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imer,D-D)低于治疗前,且DIC组高于SIC和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FIB)低于SIC组和对照组(P<0.05)。DIC组、SIC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乳酸、BUN和Scr均较治疗前降低,DIC组仍高于SIC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IC组评分低于对照组,DIC组APACHEⅡ评分高于SIC组和对照组(P<0.05)。DIC组、SIC组和对照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基于脓毒症DIC评分早期分层抗凝在脓毒症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可减轻患者凝血功能和脏器损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何建平  伍蓓影 《广东医学》2002,23(5):538-53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同期老年U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5例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观察组),其余65例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及硝酸异山梨醇酯治疗(对照组),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心电图∑ST,Holter缺血总时间及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死亡发生,对照组发生AMI5例,严重心律失常6例,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LMWH治疗老年人UAP效果良好,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武家庆 《中外医疗》2010,29(29):35-3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82.4%,死亡3例,1例放弃治疗。结论 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采用适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晚期肿瘤患者出现严重出血的原因之一,病死率高,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是对于缓解病情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观察了低分子肝素加复方丹参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的疗效。方法 对2 0例确诊的DIC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予低分子肝素0 3ml皮下注射,2次/d ,隔12h 1次,观察出血状况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 治愈12例,显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 % ;PT、Fbg、Plt、D-二聚体、FDP和3P试验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 0 5 ) ,无一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表现加重。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在脂多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抗凝疗效。方法 建立家免脂多糖DIC模型,19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静脉注射脂多糖的同时分别予生理盐水(n=7)、普通肝素(n=6)、低分子肝素(n=6)抗凝治疗,于注射脂多糖前及注射后2h、4h、6h检测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因子X(FX)、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并对心、肺、肾等脏器作病理检查。结果 各治疗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FX、ATⅢ活性减低程度有改善,肝素治疗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较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明显;模型组心、肝、肺、肾、脾脏可见微血栓形成,治疗组均未见微血栓形成。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脂多糖DIC的抗凝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疗效。方法将42例处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二组均给予共同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剂量:5U/(kg·次),2h/次;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肝素治疗,即100U/(kg·次),12h/次,皮下注射。观察二组患儿治愈率、病死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应用肝素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定时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效果好,可改善危重新生儿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速避凝对照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急性损伤性DIC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速避凝在急性损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速避凝对照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40例急性损伤性DIC。20例采用速避凝治疗,0.1-0.4ml皮下注射,每日1-2次(75-150u/kg.d-1),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为12.5-50mg,每日分1-3次(100-250u/kg.d-1)注射。结果速避凝组有效率(75%)比小剂量普通肝素组(65%)高,但无统计学意义。速避凝组出血率(30%,6例)低于小剂量普通肝素组(65%,13例),速避凝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小剂量普通肝素组(45%,vs65%,9例vs13例)。结论LMWH速避凝治疗急性损伤性DI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硬化腹水的维持性血透男性患者,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在血透的同时行腹水静脉回输20例次,并与普通肝素(SH)抗凝下行腹水回输20例次作自身对照。结果发现:两组透析器均无凝血发生,外周无出血征象,但LMWH组内疚血管穿刺点压迫时间明显缩短(PMO.05),腹水澄清,而SH组出现血性腹水6例次(6/20)。LMWH具有普通肝素类似的抗凝效果,又减少了血透病人出血的危险性,且使用方便。因此我们认为,对尿毒症合并肝硬化腹水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行腹水回输时,应用LMWH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