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致机械性肠梗阻通过螺旋CT检查进行手术前评估。方法:收集术前腹部CT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病例50例,对CT及腹部平片表现进行分析①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②梗阻部位改变;③并发症的CT征象。结果:50例肠梗阻中,判断肠梗阻的有无,CT检查诊断50例(100%),X线平片诊断47例(94%)。肠梗阻病因的判断,CT诊断50例(100%),X线平片诊断0例(0%)。全组50例在CT上均见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影、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结论:结直肠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CT检查诊断梗阻的原因、部位、程度及发病缓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术前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可用于研究机械性肠梗阻的家兔动物模型。方法选取54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位小肠梗阻组(实验1组)、结肠梗阻组(实验组),每组18只,以头皮针及丝线结扎回肠末端及乙状结肠方法建立完全性单纯机械性肠梗阻模型,术后24、48、72h,测量腹围、梗阻肠管周径、肠道内压及腹腔内压。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24、48h腹围无明显增大(P〉0.05),术后72h腹围增大(P〈0.05);实验组梗阻肠道周径、肠道内压、腹腔内压术后24h无明显增加(P〉0.05),术后48h增加明显(P〈0.05),术后72h增加显著(P〈0.05)。结论该动物模型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及肠道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机械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螺旋CT和腹部X线平片用于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效果,为临床检查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腹部平片组(n=32)和螺旋CT组(n=46),对比、分析2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行螺旋CT检查诊断的准确率(100%,46例)明显高于行腹部平片检查的诊断准确率(65.63%,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检查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肠梗阻并进一步明确其发病原因、梗阻程度等诸多问题,为临床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5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及体会,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外科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512例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 病因明确456例(89%),病因不明56例(11%);非手术治疗165例(32.2%),手术治疗347例(67.8%),术后并发症35例(10.1%);死亡26例(5.1%).结论 粘连、肿瘤、疝分列肠梗阻病因的前3位,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5%为手术所致,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肠梗阻的手术指征应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综合判定,而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性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1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病因中,机械性肠梗阻14例,占66.67%,麻痹性和血运性肠梗阻4例,占19.0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1 P=0.038)。患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为主。非手术治疗8例患者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12.5%;13例手术患者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15.38%。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1 P=0.032)。结论:老年患者急性肠梗阻主要发病原因是机械性所为,以肿瘤和粘连常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腹胀、腹痛常见,治疗方式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老年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复杂多变,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常见的病因有肠肿瘤、肠粘连、腹部疝、肠扭转或套叠、粪石等。老年人肠梗阻的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外,还有B超、CT、磁共振成像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术后需要足量全程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早期抗休克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组成及其64排CT表现特征,为当地预防、诊疗机械性肠梗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本地区茂名市人民医院、信宜人民医院及信宜中医院收治并经手术或结肠镜确诊的机械性肠梗阻168例,同时与国内有关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各类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组成及64排CT表现特征。结果:168例机械性肠梗阻CT诊断准确率100%,其病因组成为肿瘤(48.81%)、炎症(6.55%)、肠疝(4.17%)、肠套叠(5.95%)、肠粘连(11.90%)、肠扭转(10.12%)、肠道异物及粪块(12.50%);且多个病因与国内临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不同,CT表现特征也不同。结论:64排CT能够清晰、全面和直观地显示肠梗阻的病因,可作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通过对病因组成的分类,可明确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组成。  相似文献   

8.
机械性肠梗阻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2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58例患者的MSCT扫描结果。结果MSCT初诊与手术病理或全愈随访复查相符54例,敏感性94.3%,特异性91.3%,准确率93.1%。引起梗阻的主要病因有肠粘连、肠肿瘤、肠扭转、肠套叠、结石及粪石等。不同原因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MSCT影像表现各具特征。结论MSCT对机械性肠梗阻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0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收治的385例肠梗阻资料。结果 病因明确335例(87%),其中机械性肠梗阻338例(87.8%)。非手术治疗235例(61.0%),手术治疗150例(39%),术后并发症6例(4%),死亡16例(10.7%)。结论 10年间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1.4%为手术后所致,青年、无手术史的肠梗阻主要为结核性粘连所致。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手术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肠梗阻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2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及体会,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1994年1月~2005年12月256例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病因明确228例(89%),原因不明28例(11%);非手术治疗75例(29.3%),手术治疗181例(70.7%),术后并发症18例(9.9%);死亡18例(7.03%)。结论粘连、肿瘤、疝分列肠梗阻病因的前三位,分别占35.93%、27.34%、10.55%。12年间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5%为手术所致,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肠梗阻的手术指征应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综合判定;而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并比较16层螺旋CT(16-MSCT)和腹部平片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2例患者均经腹部平片及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证实为肠梗阻,比较患者腹部平片及16-MSCT在肠梗阻检出率、肠梗阻病因检出率及肠梗阻程度判断中的优劣.结果 本组42例中,16-MSCT病因诊断率为92.86%,明显高于腹部平片11.90%(P=0.000).16-MSCT肠梗阻诊断率为100%,高于腹部平片73.81%(P=0.000),且前者能更有效的对梗阻程度进行判定.结论 腹部平片在临床上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但16-MSCT在诊断肠梗阻、明确病因、判断预后等方面均较腹部平片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原因及护理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100例腹部术后无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炎性肠梗阻与年龄(P=0.046)、手术方式(P〈0.001)、腹部手术史(P〈0.001)、肠道准备情况(P〈0.001)及手术时间(P=0.035)有关,开腹手术(P=0.032)、有腹部手术史(P=0.018)及术前未行肠道准备(P=0.008)是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腹腔镜手术、充分的肠道准备、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预防对策可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性肠梗阻的现代病因谱。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收治并确诊的肠梗阻病例,并与我国近几十年肠梗阻的病因谱进行比较。结果:10年间我院共收治230例肠梗阻,病因明确188例(81.3%),原因不明42例(18.3%)。机械性肠梗阻216例(93.9%),麻痹性肠梗阻14例(6.1%)。机械性肠梗阻中,位居前5位的是粘连性89例(41.2%),肿瘤性65例(30.1%),其中结、直肠癌46例(21.3%),嵌顿性腹股沟疝8例(3.5%),肠扭转6例(2.8%),肠结石6例(2.8%),肠套叠5例(2.3%),肠或腹腔结核4例(2.3%),肠憩室1例(0.4%)。肠梗阻的病因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明显变化。结论:近10年肠粘连和恶性肿瘤是机械性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嵌顿性腹股沟疝、肠结石、肠扭转、肠套叠、肠憩室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所致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处治方法。方法分析38例腹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处治结果。结果38例均应用胃肠减压、激素、支持、中医中药治愈,平均时间为11周,无一例需再手术。结论手术后早期炎性机械性肠梗阻多发生在3~6周,其临床表现为不明显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大部分病例采用保守法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4例并发肠梗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其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发现的2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肠梗阻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可并发肠梗阻,既可并发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又可并发动力性(功能性)肠梗阻。并发动力性肠梗阻时88.88%(16/18)的患者肠鸣音亢进,与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败血症、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等并发动力性肠梗阻肠鸣音不同.不是减弱、消失,而是大部分亢进。该病以1岁内婴儿并发者为多,占79.17%(19/24);男性多见,占70.83%(17,24),重度腹泻者多见,占83.33%(20/24)。结论:通过分析进一步证明动力性肠梗阻与交感神经兴奋时肛门括约肌收缩有关。  相似文献   

16.
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病人的术前CT检查资料。结果:CT对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7.1%(27/31),其中对肿瘤引起的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有很高准确性。CT有助于鉴别机械性和麻痹性肠梗阻。CT对梗阻部位的诊断欠准确。绞窄性肠梗阻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的诊断对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肠梗阻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英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47-48
目的总结13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及体会,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1994年1月~2006年12月156例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病因明确128例(占82.05%),原因不明28例(占17.95%);非手术治疗25例(占16.03%),手术治疗131例(占83.97%),术后并发症11例(占7.05%);死亡1例(占0.64%)。结论粘连、肿瘤、疝分列为肠梗阻病因的前三位,分别占36.54%、27.56%、10.90%。13年间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5%为手术所致,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肠梗阻的手术指征应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综合判定;而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1~3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目前该病已引起腹部外科医生的广泛重视,随着对其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保守治疗是其可行方法,现已获得广泛共识。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35例,均经保守疗法治愈,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3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3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中53.1%系腹腔严重感染导致肠梗阻,32例患中29例为粘连性肠梗阻,3例为机械性肠梗阻,29例粘连性肠梗阻中25例经保守治疗痊愈,4例手术治疗,其中2例术后痊愈,2例术后再发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痊愈,3例机械性肠梗阻经手术解除梗阻后痊愈,结论:对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应在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坏死,腹膜炎等情况下尽量保守治疗,而机械性肠梗阻应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郝苗 《吉林医学》2013,(8):1547-1548
目的:探讨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术前及术后观察,预防腹部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观察15例腹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15例机械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后患者无一例出现肠穿孔、肠瘘。结论:严密观察腹部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排气、排便情况是机械性肠梗阻最早采取的护理措施,也是预防机械性性肠梗阻发生绞窄的关键。为及早手术提供科学依据,可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