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2A胶囊内镜检查系统对90例经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结果:9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进行92次胶囊内镜检查,检查成功率为94.57%(87/92),其中急性大量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84.0%(21/25),慢性显性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98.51%(66/67),两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检查成功的患者中,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为85.06%,假阴性率17.24%。急性大量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0.95%,假阴性率23.81%;慢性显性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6.36%,假阴性率15.15%,经χ^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小肠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肠疾病的胶囊内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A组5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和B组16例慢性腹痛腹泻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并将A组分为二组:A1组显性出血,A2组隐匿性出血。结果:A组检出病变37例,阳性检出率为71.2%(37/52),其中A1组阳性率为83.3%(30/36),A2组阳性率为43.8%(7/16),B组检出病变3例,阳性检出率为18.8%(3/16)。A组和B组、A1组和A2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1)。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57min(373~668min),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82.4%,1例患者出现胶囊嵌顿,其余胶囊排出体外时间平均为59.1h(18~170h)。结论:胶囊内镜对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检查阳性率高,特别是有明显出血者,应作为首选检查。而对慢性腹痛腹泻的阳性发现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价值及检查时机.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04月我院158名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情况,根据出血表现形式及检查时机不同分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不同检查时机的检出率及阳性率.结果:158名OGIB患者中检出病变117例,检出率74.05%,阳性80例,阳性率50.63%.显性出血组的阳性率与隐性出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显性出血组的检出率随出血停止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阳性率于出血停止后3d至2周最高(P<0.05).隐性出血组2周内大便隐血阳性组检出率及阳性率均高于大便隐血阴性组(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显性出血停止后3d至2周,隐性出血大便隐血阳性2周内阳性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李秋琳 《微创医学》2014,(6):714-71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2例疑诊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总结分析。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患者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检查成功率为96.2%。2例胶囊滞留,经外科手术取出。共发现小肠病变31例,阳性率59.6%。其中,可疑肿物2例、血管性出血2例、溃疡或多发黏膜糜烂14例、寄生虫6例、小肠淋巴滤泡增生3例、小肠憩室1例,新鲜出血影响视野观察3例。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高,安全性好,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王云  易小敏  王毅  莫乐君 《实用全科医学》2011,9(5):688-689,F0003
目的分析评价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曾进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患者进行了14次胶囊内镜检查,除1例患者外,其他12例患者成功检查13次,成功率为92.86%(13/14),无穿孔、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11例检出病变,检出率为91.67%(11/12),其中小肠多发性溃疡4例,小肠多发性糜烂伴蛔虫及钩虫感染1例,小肠紫癜1例,小肠多发性憩室伴蛔虫感染1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性、增生性改变2例;1例未发现异常。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因其安全、患者无痛苦、检查阳性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 应用胶囊内镜对32例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检查过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 32例患者中,一次顺利完成检查31例,另1例患者行第2次检查成功,病变检出阳性率为75%,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技术已在我国逐步开展,对怀疑小肠病变的患者,如何选择双气囊内镜和(或)胶囊内镜,由于开展研究较少,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的比较双气囊内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探索二者对怀疑小肠病变患者的最佳应用方式。 方法我院临床怀疑小肠疾病并行双气囊内镜和(或)胶囊内镜检查者,按检查方式分为3组,即单纯双气囊内镜检查组,单纯胶囊内镜检查组,以及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内镜检查组,分析3组构成人群的临床特征,病变总体检出率,不同性质病变检出率,并发症,以及患者对不同检查方式的评价,最终加以比较,为合理应用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提供帮助。 结果3组人群临床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3种检查方式也许适合不同临床特征的人群。其中胶囊内镜检查组体检人群及已经证实为IBD的患者需进一步查明小肠是否存在病变的患者显著多于其它2组。单纯胶囊内镜检查组中小肠出血患者25例,13例发现病变,阳性率52.0%,为胶囊内镜各组临床特征人群中阳性检出率最高者。其次依次为IBD患者(6例,46.2%),腹泻、腹胀、消瘦(2例,11.1%),不明原因腹痛(1例,7.1%)以及体检人群(0例,0%)。总体阳性检出率为22.4%。单纯双气囊内镜检查组中92例怀疑小肠出血者,检查阳性84例,阳性率91.3%;39例腹痛患者,检查阳性24例,阳性率61.5%;腹泻、腹胀、消瘦的23例,检查阳性16例,阳性率69.6%;IBD患者3例,阳性率50.0%,总体阳性率80.6%。另外,本组患者1次检查成功率为63.9%(99人)。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内镜检查组患者18人,其中17人先行胶囊内镜检查再行双气囊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双气囊内镜病变检出高于胶囊内镜。另外,本组人群凡是经胶囊内镜初步证实或怀疑病变者,再行双气囊内镜检查1次成功率为100%。双气囊内镜及胶囊内镜检查分别出现并发症2例及1例。患者评价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患者耐受性及经济条件是决定患者选择检查方式的重要因素。 结论胶囊内镜和全麻下经口或肛双气囊内镜检查是一项易为可疑小肠疾病患者接受的、安全的检查方法,尽管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的病变检出率可能高于胶囊内镜,但胶囊内镜仍可以作为常规检查阴性而经济条件优越并可疑小肠病变患者的首选筛查性检查,同时可以指导双气囊内镜检查的方向性(即选择经口双气囊内镜或经肛门双气囊内镜检查),提高双气囊内镜的1次诊断成功率。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可结合二者灵活选择不同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MOM智能胶囊内镜系统(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我院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及慢性腹痛、腹胀、腹泻等患者共111例,所有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前均行胃镜、肠镜及腹部CT检查,未发现可解释疾病的病因。分析胶囊内镜胃内运行时间、小肠运行时间及胶囊内镜对各类症状组检出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结果 111例患者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适及并发症,全小肠检查成功率96.4%(107/111),胶囊内镜在胃内运行时间平均为(41±18)min,在小肠内运行时间平均为(292±88)min。总病变检出率为82.9%(92/111),诊断符合率为50.5%(56/111),其中OGIB组病变检出率95.5%(42/44),诊断符合率为68.2%(30/44),慢性腹痛组病变检出率为78.3%(36/46),诊断符合率为39.1%(18/46),慢性腹胀组病变检出率为81.8%(9/11),诊断符合率为27.3%(3/11),慢性腹泻病组变检出率为50%(5/10),诊断符合率为20%(2/10)。OGIB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率高、安全、无创伤。可作为小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尤其是OGIB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8月~2007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对24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21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受检者中,小肠息肉7例,小肠新生物2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克罗恩病1例,小肠炎症2例,小肠钩虫病2例,阴性9例,病变检出率为62.5%,其中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整个操作过程患者耐受性佳,无任何并发症,检查成功率100%。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不能耐受有创性检查的患者。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小肠出血或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价值和检查时机状况。方法:此研究中所研讨的160例患者均随机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接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患者均接受胶囊内镜诊治,按照检查时机和出血形式进行分组研讨,分析各组检查时机不同,所检出的阳性率和检出率状况。结果:160例患者共检出118例病变,占比为73.75%,阴性共42例,占比为26.25%,阳性可疑共39例,疑诊率为24.38%。按照显性、隐性出血分组讨论,从两组阳性率和检出率上来看,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各检查时机来看,四组各检查时机的检出率有逐步降低趋势,且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率最高为A组,和B组、C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出血D组检出阳性率和检出率均比E组要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治中,检出病变率较高,最高检出时机在显性停止出血后2周内,隐性出血其大便隐血为阳性的两周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诊断的应用价值和检查时机。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92例 OGIB 且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院胶囊内镜检查对 OGIB 诊断的阳性率、疑诊率、阴性率,比较不同检查时机对 OGIB 检出率的影响;并与双气囊小肠镜、病理结果等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对 OGIB 诊断的阳性率为69.6%,疑诊率为14.1%,而阴性率则为16.3%。活动性出血组的检出率为89.6%,显著高于出血停止组(检出率为68.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显性出血组的检出率与隐性出血组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诊断 OGIB 时胶囊内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检查手段,出血后早期行胶囊内镜检查可能对提高诊断的阳性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云  易小敏  王毅  莫乐君 《中华全科医学》2011,9(5):688-689,831
目的分析评价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曾进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患者进行了14次胶囊内镜检查,除1例患者外,其他12例患者成功检查13次,成功率为92.86%(13/14),无穿孔、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11例检出病变,检出率为91.67%(11/12),其中小肠多发性溃疡4例,小肠多发性糜烂伴蛔虫及钩虫感染1例,小肠紫癜1例,小肠多发性憩室伴蛔虫感染1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性、增生性改变2例;1例未发现异常。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因其安全、患者无痛苦、检查阳性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立军 《医学综述》2014,(2):364-36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297例,给予Given公司生产的无线胶囊内镜吞服,以吞服后8 h为检查时间。观察胶囊内镜通过消化道的时间、胶囊回收率、不同性质出血患者检出阳性率及检出阳性患者的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胶囊在消化道通过时间胃内约为25 min,小肠约为270 min。共有204例(68.69%)患者在结束检查时内镜顺利通过回盲瓣到达结肠,另外93例(31.31%)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完全通过小肠。显性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阳性率为86.93%,与隐性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7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者小肠动静脉畸形检出率显著高于年龄<50岁者(P<0.05),而且女性小肠动静脉畸形检出率显著多于男性(P<0.05),年龄≥50岁者肠克罗恩病检出率显著高于年龄<50岁者(P<0.05)。结论使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确诊率,而且无创伤,安全性高,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获诊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胶囊内镜在小肠内平均滞留286min,检查结束后胶囊内镜均顺利排出体外。共检出8例小肠病变,病变检出率为72.7%。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安全、简便、无创、检出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疑诊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检查方式将疑诊小肠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胶囊内镜检查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组,分析统计各组病变检出情况,计算检出率,阳性率。同时分析部分病例进行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病变一致率。结果胶囊内镜组检出率89.1%(49/55),阳性率60%(33/55);双气囊内镜组检出率76.9%(103/134),阳性率69.4%(93/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9例患者中,发现胶囊内镜假阴性率为11.1%(1/9),胶囊内镜阳性结果经小肠镜证实率为62.5%(5/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过敏、胶囊滞留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与阳性率,在本试验中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在临床实践中,可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患者及体检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观察其疾病检出率、图像质量及顺应性.结果:65例受检者在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检查,胶囊1 d~3 d自然排出.胃内通过时间平均35.8 min,小肠通过时间240.38 min.65例患者中共有44例检出病变,占67.7%,所得图像清晰.检出疾病有小肠炎症、NSAIDs相关小肠黏膜损害、血管畸形、克罗恩病、类癌、息肉、间质瘤、小肠寄生虫等.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无痛苦,对病变检出率高,对小肠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2A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 方法2004年2月~2007年3月期间就诊的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年龄在14~85岁之间,所有患者中有69例经过电子胃镜、结肠镜或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均未发现明确的出血灶,另17例患者由于身体状况未做过任何检查。 结果8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经胶囊内镜检查,71例在胃、小肠或结肠发现病变,病变的总诊断率为82.56%(71/86),胃内黏膜病变检出率为44.19%(38/86),主要有胃内小动脉出血6例,胃内黏膜糜烂、浅溃疡19例,胃内隆起或息肉13例;小肠黏膜病变的检出率为72.09%(62/86),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12例,小肠多发息肉8例,其中1例为罕见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小肠占位性病变11例;小肠黏膜单发或多发溃疡13例,其中7例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小肠黏膜糜烂27例;小肠憩室4例,15例患者的胃肠道黏膜未发现病变。有26例患者同时伴有2处或2处以上的病变。 结论M2A胶囊式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是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市急救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 OGIB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时机的不同分为急诊组和非急诊组,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76例 OGIB 患者接受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病变48例,病变总检出率为63.15%。急诊组病变检出率为73.68%(28/38),明显高于非急诊组的病变检出率52.63%(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 OGIB 患者,急诊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更高,条件允许时,对 OGIB 患者应尽早行胶囊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illcam胶囊内镜系统,对该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50例住院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对阳性率、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胶囊内镜通过小肠平均时间为287.59min,成功率93.50%,发生胃内滞留1例,发生胶囊嵌顿1例。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56.00%(28/50)。腹痛、腹胀患者小肠黏膜病变阳性检出率为48.48%(16/33)。胃器质性疾病检出率为48.00%(24/5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炎症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发现结肠器质性疾病检出率为10.00%(5/50),其中结肠炎症3例,结肠溃疡1例,结肠息肉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已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技术和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主要方法,而对胃、结肠病变的诊断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因怀疑小肠病变出血患者45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判定阳性结果的可靠性.统计分析受检者一般资料、出血类型和检查结果,并通过电话追踪或门诊等对其进行随访研究,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患者再出血和再检查情况.结果 共纳入怀疑小肠出血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检出率为95.5%(43/45),阳性率为64.4%(29/45).在明确出血原因与小肠病变相关的阳性组中,血管发育异常为最主要的病因,占34.5%(10/29),其次为小肠间质瘤24.1%(7/29).胶囊内镜阳性组随访中再出血率为41.6%,非阳性组为15.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和阳性率,非阳性结果预示再出血风险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