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在舒降之与赖诺普利作用下的变化情况。方法:①选择我科门诊及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5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HCY。②血浆HCY〉15μmol/L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常规组: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B组舒降之组:舒降之(10 mg,1次/d)+常规治疗。C组赖诺普利组:赖诺普利(5 mg,1次/d)+常规治疗。D组联合组:舒降之(10 mg,1次/d)+赖诺普利(5 mg,1次/d)+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再次检测HCY。结果:①385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血浆HCY〉15μmol/L者165例,约占42.86%。②A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④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B组比较,P=0.043;D组与C组比较,P=0.042)。结论:①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②舒降之与赖诺普利均可降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HCY水平,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在阿托伐他汀与福辛普利共同作用下的变化.方法 1)选择我科门诊及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20例中血浆HCY>15μmol/L的116例患者,100例(剔除资料不全者16例)随机分为4组,A组(常规治疗组):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B组(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10mg,1次/日)+常规治疗;C组(福辛普利组):福辛普利(5mg,1次/日)+常规治疗;D组(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1次/日)+福辛普利(5mg,1次/日)+常规治疗.治疗2周后再次测定检测HCY. 结果 1)32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血浆HCY>15μmol/L者116例,约占36.3 %;2)A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 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4)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B组比较,P=0.043;D组与C组比较,P=0.042).结论 1)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部分血浆HCY水平升高;2)阿托伐他汀与福辛普利均可降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HCY水平,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蓓  张冬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0):299-30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及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氟伐他汀治疗A组(53例)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53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治疗,不予任何降脂药物;氟伐他汀治疗A组上述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每日40mg,氟伐他汀治疗B组加用氟伐他汀每日80mg。测定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CRP及TNFα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治疗A组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在治疗1周后其血浆CRP及TNFα水平均下降,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但仅氟伐他汀治疗B组差异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短期干预可阻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d,阿托伐他汀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d+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及心律失常改善程度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发挥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联合贝那普利对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52例,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分为对照组、PGE1组、贝那普利组、PGE1+贝那普利组。对照组仅给予限制蛋白饮食,血脂升高者给予降脂等一般治疗;PGE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GE1 100μg加5%葡萄糖100 mL静滴,每日1次,共用4周;贝那普利组在对照组地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10 mg/d,如无副作用及低血压,增加剂量至20 mg/d;PGE1+贝那普利组在PGE1组的基础上合用贝那普利10~20 mg/d,每日1次,共用4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除对照组外,PGE1组、贝那普利组与PGE1+贝那普利组24 h尿白蛋白量均有下降(P〈0.01);与其他组比较,PGE1+贝那普利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 PGE1联合贝那普利对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金婕  马丽群  祝之明 《重庆医学》2006,35(19):1773-1774
目的 对照比较咪哒普利、贝那普利、坎地沙坦、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1~3级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283例1~3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咪哒普利组(咪哒普利5~10mg,1次/d,n=88);对照组分别为(B组)贝那普利组(10~20mg,1次/d,n=70)、(C组)坎地沙坦组(4~8mg,1次/d,n=58)和(D组)硝苯地平缓释剂组(10~30mg,1次/d,n=67),治疗4周,观察用药前、后坐位血压,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4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咪哒普利组84.1%、贝那普利组70.0%、坎地沙坦组81.0%、硝苯地平缓释剂组80.9%,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压前后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咪哒普利组和硝苯地平缓释剂组降压效果分别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咪哒普利组7.9%、贝那普利组15.7%、坎地沙坦组15.3%、硝苯地平缓释剂组26.9%,而咪哒普利咳嗽发生率仅为6.8%.结论 咪哒普利降压效果肯定,耐受性较好,特别是咳嗽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治疗加用氟伐他汀和曲美他嗪,其中氟伐他汀40mg,1次/d,曲美他嗪20mg,3次/d,口服,疗程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分别行24hHolter检测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并记录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缺血相关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T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减少心肌缺血相关事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美托洛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3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脂水平、CRP浓度治疗前后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比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及硝酸甘油1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1次/d,疗程10 d.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1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1 次/d,疗程10 d.两组均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 U,皮下注射,2 次/d,疗程6 d,阿司匹林100 mg,1 次/d;贝那普利10 mg,1 次/d;氟伐他汀40 mg,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疗程结束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组胸闷、胸痛症状改善情况及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娄毅  薛静蓉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81-78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调脂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5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21例,给予硝酸酯类,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A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阿托伐他汀B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用药8周,分别于给药前及8周末测定血脂水平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常规对照组给药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B组8周后检测TC、LDC-C水平明显下降(P〈0.05)。B组比A组下降更显著。治疗8周后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组、B组与常规对照组,B组与A组相比较hsCRP水平下降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使UA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炎症机制及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72例为对照组,ACS 84例为治疗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9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25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mg,晚餐后服用,疗程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结果:治疗前ACS各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STEMI组hs-CRP与NSTEMI组和UA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各组CHO、LDL-C水平与SA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CS各组hs-CRP、CHO、LDL-C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炎症反应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氟伐他汀既有调脂作用,又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门诊及住院病人200例,随机分对照组(Ⅰ组)50例、阿司匹林(Ⅱ组)50例、辛伐他丁组(Ⅲ组)50例、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Ⅳ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平喘、抗炎治疗,阿司匹林组常规治疗外加用100mg qd治疗,辛伐他丁组常规治疗外加用40mg qn治疗,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组常规治疗外加用辛伐他丁40mg qd、阿司匹林100mg qd,同时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疗程2月)肺功能(FEV1、FEVI/FVC%)、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情况。结论辛伐他丁组及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后患者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相比,联合应用对改善肺动脉高压更明显;二组肺功能下降较对照组更缓慢(P〈0.05)。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的抗抑郁药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58例随机分成干预组28例,常规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干预组每日口服帕罗西汀20~60mg或西酞普兰10~40mg,均观察8周。结果:干预组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并可提高心绞痛缓解率(P<0.05),但对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无改善作用(P>0.05)。结论:抗抑郁药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彭惠媚  胡中华  李惠  陈小丹 《海南医学》2014,(13):1890-1893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酸氯吡格雷片、灯盏细辛注射液。3个月后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心肌缺血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4.2%(33/35),对照组为72.7%(24/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静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性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粘度及血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1),但治疗组还能够改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能够更明显地改善血流变学指标(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微循环灌注,改善血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L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HD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05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5例;并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清HCY、CR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D组患者血清HCY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各组之间血清HCY、CRP水平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HCY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对CHD的临床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及速效救心丸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医师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96例明确诊断的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及速效救心丸治疗。治疗28d后评价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复方丹参滴丸组有效率为90.61%,麝香保心丸组有效率为81.25%,速效救心丸组有效率为84.38%,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丹参滴丸组、麝香保心丸组和速效救心丸组的C/E分别为1.65、1.28和1.44。以麝香保心丸组(最低成本)为参照,复方丹参滴丸组及速效救心丸组与之对比△C/△E分别为4.84及5.69。结论:三种方案缓解心绞痛症状有效率无差异,但从疗效、成本及预后等方面综合考虑,复方丹参滴丸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指针内关穴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指针内关穴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即指针内关穴治疗组(B组)、针刺内关穴治疗组(C组)和基础治疗对照组(A组),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舒降之)心绞痛发作时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指针内关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用拇指指针双侧内关穴。针刺内关穴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组上应用针刺双侧内关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并随访其病情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B组(87.5%)和C组(90.0%)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病情稳定。结论:指针内关穴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可靠,病情稳定,简单易学,可作为临床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曲美他嗪片对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和硝酸酯类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盐酸曲美他嗪片,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RP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改善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降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2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浆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脂联素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代表抗炎因素的血浆脂联素显著降低,代表炎症活跃的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两者结合应用可以为早期抗炎治疗及对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