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Hartel前入路穿刺法,仰卧位,对3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于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以明确卵圆孔的位置,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然后进行温控热凝射频治疗。结果:穿刺针均位于卵圆孔内,病人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经卵圆孔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快速精确穿刺方法。方法收治确诊的经典型三叉神经痛57例,经螺旋cT引导定位,穿刺针经卵圆孔至三又神经半月神经节,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治疗后7天、3个月疼痛强度评分(NR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三又神经痛完全缓解52例(91.23%),明确缓解3例(5.26%),中度缓解2例(3.5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螺旋CT引导精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定位精确,穿刺快速,确保成功,避免了多次穿刺对针道周围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头颅侧轴位显示颅底卵圆孔的新方法在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应用头颅侧轴位显示颅底卵圆孔的方法,采用Hartel前入路法,在透视下实时观察穿刺卵圆孔,进行三叉神经节射频治疗术?结果:30例手术成功率100%,卵圆孔穿刺过程在X线实时引导下进行,定位精确,均1次成功,没有误穿其他孔道?术后随访观察6~18个月,复发率3.3%,疗效满意?结论:头颅侧轴位显示颅底卵圆孔的新方法可在透视下实时引导,准确穿刺卵圆孔进行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螺旋CT血管造影(SCTA)的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6例颅底肿瘤,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SCTA与MRI、手术对照。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均以3.0ml/s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表面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5例行伪彩SSD重建及模拟手术入路。结果:SCTA清楚显示了14例颅底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而1例颅咽管瘤、1例胶质瘤瘤体未显示,仅显示了受压移位的邻近血管及其与颅骨的关系。SCTA的三维图像及模拟手术入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SCTA提供的颅底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关系的三维图像,是对常规二维图像的重要补充,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卵圆孔与经翼腭窝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颌神经)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颌神经)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运用经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颌神经),B组采用经翼腭窝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上颌神经),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评分(PSS)、不良反应以及6个月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组内VSA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内PSS均明显增高(P〈0.05),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疗效相似,但A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B组。结论相比经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而言,经翼腭窝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更安全及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CT定位,在确保穿刺针准确到位的前提下,进行三叉神经节(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凝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疼痛即刻消失率为100%,味觉减退1例,发生率为1.3%。结论: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均迈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2):700-701
目的利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将7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或封闭治疗,分别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明显优于对照组(73.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李一桃  王翔  邢元龙 《安徽医学》2009,30(4):460-461
目的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其疗效进行总结与再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温控热凝射频治疗方法,在X线图上,以耳-床线为基线进行定位,提高穿刺准确性,先行方波定位刺激,确定无误后进行热凝治疗。结果54例中,疗效优48例,良3例,好转2例,无效1例。优良率94.44%。再次射频治疗2例。结论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适应证广、复发率低等优点。在治疗过程中,以耳-床线为基线定位,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简化了操作,缩短了疗程,避免了严重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分析近10年来在我院行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200例,随访并统计其治疗效果及相关的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及可能的预防办法。结果:在200例患者中,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短期并发症如局部血肿.咀嚼肌功能减退,角膜感觉消退,其他分支损伤等;长期并发症主要是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异常。本组患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角膜感觉消退.形成角膜溃疡.积极治疗后效果不佳.导致失明。结论: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总结CT定位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特点、要点。方法选择丰县人民医院CT定位下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住院患者31例,总结归纳患者术前心理变化,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术前情况,手术疗效,术后病情变化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发生。结果所有患者三叉神经疼痛症状得到控制,心理问题得到解决,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对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理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护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李开荣  涂江义 《四川医学》2009,30(3):318-320
目的为颅后窝及后侧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观察100例成人整颅及20倒成人颅底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外形、分部及通过结构;测量各颅乳突点、星点、茎突同各重要骨性结构或标志点间、星点同颅后窝各重要骨性结构或标志.最间的直线距离、各孔、管彼此间的距离、茎突及星点同各骨性结构、标志点连接与头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结果颈静脉孔在多数人(73.33%)分为两部,分别有舌咽神经与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通过,它们的病变均可造成该孔的扩大;星点等标志点构成的特定三角区与各点间的距离及其连线同正中矢状面的夹角有助于正确估计横窦与乙状窦的位置与术中保护,也有利于时Ⅴ-Ⅻ对脑神经及重要血管尤其是颈内动、静脉的定位与保护;颈静脉孔茎乳孔距6mm,颈静脉孔区手术时应注意保护面神经颅外段。结论侧颅底各标志点间距及各孔、管彼此间距离测量可为颅后窝及后侧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对该区的神经血管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国人颅骨卵圆孔的形态观察及测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探究国人卵圆孔的准确径值提供依据。方法:观测78例颅骨,156侧(男104侧,女52侧)卵圆孔的形态和径值。结果:国人的卵圆孔可分为5种类型:卵圆形、圆形、梨形、长条形、肾形;长径均值为7.54mm,宽径均值为3.66mm。结论:卵圆孔在性别、侧别上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The extremely complex anat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bone, tumor, blood vessels and cranial nervesremains a big challenge for cranial base tumor surgery. Therefor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ient specific anatomy and a preoperative planning are helpful and crucial for the neurosurgeons. Three dimensional (3-D) visualization of various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widely explored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on of volumetric data for surgic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颅底骨折的高分辨率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技术以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水平。方法对66例CT检查确诊为颅底骨折的病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为单纯颅底骨折,60例伴发鼻腔鼻窦、眼眶或颅盖骨折。前颅窝底骨折53例,其中筛板部骨折37例,眶上壁骨折34例,蝶骨小翼骨折32例。中颅窝底骨折48例,其中视神经管骨折31例,蝶骨体骨折27例,蝶骨大翼骨折25例,圆孔骨折15例,翼管骨折4例,后颅窝底骨折7例,其中岩部骨折4例,乳突部骨折5例,枕骨斜坡骨折2例。结论:颅底骨折为外科急诊中的常见病,高分辨率CT技术是目前确断颅底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72-74
目的 观察小针刀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DH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前者予以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后者予以小针刀治疗联合药物经椎间孔注射治疗,对比两组的NRS评分、临床治疗优良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通过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两组NRS评分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0.00%比对照组的66.67%高(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小针刀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LDH对比传统的针灸推拿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雪  刘会玲  李韬  王枫 《疑难病杂志》2009,8(4):204-20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在2周内行TCD与头颅CTA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TCD与头颅CTA符合性以CT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4.1%,符合率为84.3%;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3.7%,特异性为84.3%,符合率为89.2%。结论TCD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可靠性好,CTA为脑血管狭窄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检查手段,TCD与CTA互补应用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中rCBF测定与头颅CT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 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 4 0 (男 2 5 ,女 15 )例 ,平均年龄 5 8岁 .用海军医学研究所设计的 133Xe脑清除曲线及r CBF值 (单位 :10 m L.kg- 1 .m in- 1 ) ,同时显示两半球各区血量彩色分布图谱 ;采用荷兰飞利浦 Tomoscan AVPL 型 CT仪进行头颅扫描 .结果半球或局部 r CBF降低者共 35例 (87% ) ,其中双侧半球 r CBF值降低者 2 3例 ,单侧半球 r CBF降低者 12例 .CT结果 :36例有明显梗死灶 (90 % ) ,基底节区梗死者 2 4例 (6 7% ) ,包括双侧 8例、左侧 6例、右侧 10例、额 (或顶、枕、颞 )叶梗死 5例 ,脑干梗死 7例 ,36例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椎间孔神经阻滞并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对照组行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两组并进行比较。结果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5/10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4%,79/97例)(P〈0.05);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4/102例;90.2%,92/102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4%,76/97例;76.3%,74/ 97例)(P〈0.01)。结论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松解,较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疗效,其远期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先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后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观察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分叉段(分叉上下各4cm)、大脑前动脉A1-2段、大脑中动脉M1-2段、椎动脉V1-5段(每例10段,共1000段)的CTA、DSA显示血管狭窄的情况、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显示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100例病例中,CTA及DSA影像均显示满意,与DSA相比较狭窄的总敏感度为99.2%(253/255),特异性为99.7%(743/745)。结论 CTA头颈部动脉狭窄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位置关系,为影像诊断学和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备成连续切片,观察颈内动脉和脑神经走行,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1.在海绵窦冠状切片垂体前叶中部层面,测量了Ⅲ、Ⅳ、Ⅵ、Ⅴ1、Ⅴ2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直径。2.详细描述了颈内动脉和上述脑神经的走行。3.论述了不同层面颈内动脉与脑神经的位置关系。结论:颈内动脉在某些层面与脑神经距离很近,甚至相贴。因此,颈内动脉颅底段病变可引起周围脑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