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观察于大鼠眶下神经干注射秋水仙碱是否对三叉神经痛有治疗作用.方法将一个1 mm2的滤纸片(浸有0.2%苦毒素)直接放置于两侧闫脑尾侧1~2 mm颈髓质上表面至少5 min,形成三叉神经痛模型.于右侧眶下神经干注射0.4 g/L秋水仙碱200 μL.于用药后当日和第2,5,6天分别对实验侧与对照侧大鼠胫前肌肌电图(EMG)发放进行记录.测量EMG波的振幅、时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开始出现发作的时间及至不发作的全程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注射秋水仙碱对EMG各项指标中的振幅影响最大.实验侧术后第2天EMG振幅为(110.00±14.14)μV较手术当日(613.33±180.37)μV明显减小,术后第5,6天EMG振幅分别为(285.71±68.28)μV和(264.62±119.77)μV,虽有所回升,但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0.4 g/L秋水仙碱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苦毒素和马钱子碱引起三叉神经痛样刺激过敏征进行分析 ,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在大鼠脊髓表面使用此两种药物 ,引发后肢搔抓运动。记录胫前肌肌电图 (elec tromyogram ,EMG)并进行测量。通过对同只大鼠左右两侧对比 ,来分析它们在诱发疼痛中的作用。结果 :在麻醉和清醒状态下 ,两药物引起的EMG振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其中在麻醉状态下 ,马钱子碱引起的EMG振幅大于苦毒素 ;清醒状态下 ,苦毒素引起的EMG大于马钱子碱。结论 :三叉神经痛可能与GABA抑制系统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联合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游离出三叉神经周围支,将神经干切断后对近中枢段行阿霉素注射,对远中枢段采用神经撕脱术。结果26例患者中25例于术后7d内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1例于术后2周疼痛消失,近期疗效满意。结论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联合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注射ZD7288对神经病理痛大鼠机械性痛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i.t.)ZD7288对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L5/L6脊神经紧结扎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通过蛛网膜下腔插管给药。结果:ZD728830g明显升高50%缩足阈值(P〈0.05),表现出明显的镇痛作用,而更低剂量的15μg和7.5μg的镇痛效果不明显。在神经损伤后的5d和14d给予ZD7288,其镇痛效果明显好于损伤后第28d给药(P〈0.05)。这三个剂量的ZD7288并不影响大鼠的运动功能。结论:ZD7288对脊神经结扎大鼠的机械性痛敏有缓解作用,这种作用在结扎后早期比晚期更强。从行为药理学的角度证明脊髓背角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HD02对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高唱  吴伟康  王景周  赵丹洋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796-3797,T001
目的:观察HD02对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大鼠模型,采用免疫单标和双标方法检测成体大鼠神经干细胞及分化的功能细胞。给予模型大鼠HD02水煎剂灌胃,分别于造模后15,30d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前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室周区、海马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于造模后15d明显增多(P&;lt;0.01),但造模后30d 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造模后30d,HD02组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较慢性前脑缺血组明显增多(P&;lt;0.01)。结论:HD02可显著增加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眶下神经酚甘油与阿霉素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性疼痛疾病,在临床中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切,早期内科治疗基本无效。神经毁损疗法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方法,但神经毁损性药物酚甘油的来源及保存困难。本文对眶下神经酚甘油与阿霉素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因此临床上尚缺乏针对病因的生物性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采用外科治疗,目前在国内外开展的有颅外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颅内感觉根切断术、血管减压术及射频热凝术等。但由于颅内手术及射频热凝术操作难度较大且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术后仍有复发,不易被病人接受。1999年-2003年我科采用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围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神经干细胞对脑组织的修复作用非常有限,约80%新增殖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6周内死亡,仅0.2%的细胞继续增殖、分化,参与修复。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海人酸在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并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神经干细胞,将神经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海人酸组,通过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MTT比色法测定海人酸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计算分化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结果与结论:海人酸组贴壁的神经球分化速度较空白对照组快,在同一时间点进行观察,神经细胞的迁移距离较未处理组远。分化5d后,海人酸组所分化的细胞中,星状细胞较空白对照组多,而神经元样细胞相对较少,培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向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兴奋性氨基酸海人酸可使部分神经干细胞死亡,但可促进幸存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并诱导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并用Nestin鉴定,采用Brdu、MTT法观察异丙酚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异丙酚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95%以上呈Nestin阳性,不同浓度异丙酚组Brdu阳性细胞百分数差异无显著性(P=0.766),MTT显示异丙酚剂量增加生存率逐渐降低,异丙酚剂量增加细胞凋亡百分数增多。结论:临床相关剂量异丙酚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没有影响,但能引起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NGF对大鼠失神经支配后骨结构的变化,说明NGF在神经源性骨质疏松的意义。方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2组行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断术,其中1组注射NGF。结果:大鼠失神经支配后,NGF注射组与未注射组相比具有较高的小梁骨量,大鼠失神经支配后局部注射NGF对骨小梁平均宽度影响显著(P<0.05),而对骨小梁体积密度、骨小梁连接点数、游离末端数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局部予以NGF治疗可明显减轻失神经支配后大鼠骨质疏松的程度。结论:NGF在神经性瘫痪后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磁刺激(rMS)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新生3天内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双侧海马组织培养NSCs,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第2代NSCs的OD值绘制生长曲线图。再将第2代NSCs分为空白对照组和rMS组,rMS组刺激参数为频率10Hz,50%最大输出强度,每天200个脉冲,连续刺激3d。于rMS组最后1次干预1h后收集2组细胞,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其细胞增殖效应,同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fos蛋白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量。 结果第2代神经球经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为NSCs,生长曲线提示培养第3天时NSCs活性最佳。rMS干预后,rMS组cck-8的OD值为(0.309±0.043),与空白对照组的(0.256±0.0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干预后,rMS组的c-fos和p-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频率10Hz的rMS可促进NSCs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CREB和c-fos蛋白表达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X线引导下大鼠退变髓核腰交感干注射对腰交感神经干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用雄性SD大鼠共72只,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髓核注射组。髓核注射组大鼠行X线下自体退变髓核悬液右侧腰交感干注射,假手术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注射后14天,取各组大鼠右侧腰交感干行组织学观察,并采用ELISA法定量分析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髓核注射组大鼠腰交感干组织学观察发现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肿胀、充血;ELISA检测发现腰交感干IL-1β(20.1±4.40pg/ml),IL-6(26.5±8.9pg/ml)及TNF-α(60.77±6.37pg/ml)蛋白含量比空白对照组IL-1β(8.02±1.31pg/ml),IL-6(10.30±1.43pg/ml),TNF-α(24.38±4.81pg/ml)及假手术组IL-1β(7.52±2.11pg/ml),IL-6(11.58±2.56pg/ml),TNF-α(26.12±6.81pg/ml)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大鼠自体退变髓核导致腰交感神经干炎症因子表达升高可能与盘源性内脏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唱  吴伟康  赵丹洋 《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52-1253,T002
目的:观察HD02对新生大鼠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NSC增殖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结果:HD02的中低剂量组BrdU阳性细胞数、BrdU+Nestin,BrdU+NeuroD,BrdU+NF200,BrdU+GFAR,BrdU+Oli阳性细胞数和S期细胞比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EGB761组(P&;lt;0.01),G0/G1期比率(51.12&;#177;3.6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8.23&;#177;3.30)%;细胞凋亡率(5.18&;#177;0.80)%与EGB761(4.98&;#177;0.4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43&;#177;0.55)%(P&;lt;0.01)。结论:HD02能显著促进NSC增殖分化。其机制可能与缩短G0/G1期、减少凋亡、促进S期比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褪黑素替代治疗对去松果体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将4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去松果体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和2mg/kg组。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干预,分别按20μg/kg、200μg/kg和2mg/kg剂量将褪黑素溶于0.5mL的50g/L乙醇-生理盐水,每天在固定时间(18:00)腹腔注射1次,连续给药21d。在相同条件下,每天给予假手术组或去松果体组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0.5mL的50g/L乙醇一生理盐水。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40只大鼠实验中无死亡,全部纳人结果分析。①去松果体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32.02&;#177;2.54),(18.58&;#177;1.97)s,P〈0.01]。褪黑素20μg/kg组和200μg/kg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稍延长[(23.29&;#177;2.74),(24.94&;#177;2.81),(18.58&;#177;1.97)s,P〉0.05],但比去松果体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褪黑素2mg/kg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30.57&;#177;2.43)s比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明显延长(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雪去松果体组大鼠平均游泳距离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826.24&;#177;32.28),(611.27&;#177;27.63)cm,P〈0.01]。褪黑素20μg/kg和20μg/kg组的平均距离均明显小于去松果体组[(680.27&;#177;25.15),(692.96&;#177;26.42)cm,P〈0.01],而褪黑素2mg/kg组大鼠的平均距离(804.81&;#177;34.22)cm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③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各组大鼠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的形态无明显差异。去松果体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58.50&;#177;7.73),(82.69&;#177;7.36)个/切片,P〈0.01]。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74.20&;#177;6.74),(72.00&;#177;6.77)个/切片]分别较去松果体组升高37.6%和23.1%,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仍未能达到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褪黑素2mg/kg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61.23&;#177;6.61个/切片)分别比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下降25.9%、17.5%及14.9%,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结论:低剂量(20μg/kg,200μg/kg)的褪黑素替代治疗对去松果体成年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有相似的正性调节作用,而高剂量(2mg/kg)的褪黑素替代治疗对上述指标具有负性调节作用;去松果体或褪黑素替代治疗与否,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均无明显的改变,提示褪黑素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干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介导的机制使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加速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裂。  相似文献   

15.
16.
摘要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行为学训练对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制动3d、7d、14d、21d、28d、35d、42d、49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光化学法造成大鼠单侧海马区梗死,造模1d后,训练组给予水迷宫训练,制动组给予制动,观察各时间点不同组大鼠梗死侧和梗死对侧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 结果:①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有少量nestin阳性细胞。②在梗死侧,训练第14—42天nestin的表达高于制动组(P<0.01)。③在梗死对侧,训练第21—35天nestin的表达也高于制动组和对照组(P<0.05)。 结论:①行为学训练可以促进单侧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②nestin蛋白是神经干细胞的特殊标记物,故行为学训练可以增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鼻咽全氟化合物处理(NP-PFC)对其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40只大鼠经造模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B组)、NP-PFC处理组(C组),另随机选取2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A组).通过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脑组织切片HE染色、MDA含量的测定、SOD及CAT活性检测、脑组织RT-...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辣椒素(CAP)对大鼠面部皮肤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的影响,探讨CAP治疗三叉神经的镇痛机制。方法:把CAP配成30mM浓度溶液备用,按用量分成4组(A组20μl、B组30μl、C组50μl和D组100μl),分别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眶下支,24h取材,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镜检,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经方差分析,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AP对大鼠面部皮肤NOS有明显的影响,NOS参与口面部的痛与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褪黑素替代治疗对去松果体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将4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去松果体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和2mg/kg组。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干预,分别按20μg/kg、200μg/kg和2mg/kg剂量将褪黑素溶于0.5mL的50g/L乙醇-生理盐水,每天在固定时间(18:00)腹腔注射1次,连续给药21d。在相同条件下,每天给予假手术组或去松果体组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0.5mL的50g/L乙醇-生理盐水。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40只大鼠实验中无死亡,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去松果体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犤(32.02±2.54),(18.58±1.97)s,P<0.01犦。褪黑素20μg/kg组和200μg/kg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稍延长犤(23.29±2.74),(24.94±2.81),(18.58±1.97)s,P>0.05犦,但比去松果体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褪黑素2mg/kg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30.57±2.43)s比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明显延长(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②去松果体组大鼠平均游泳距离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犤(826.24±32.28),(611.27±27.63)cm,P<0.01犦。褪黑素20μg/kg和200μg/kg组的平均距离均明显小于去松果体组犤(680.27±25.15),(692.96±26.42)cm,P<0.01犦,而褪黑素2mg/kg组大鼠的平均距离(804.81±34.22)cm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③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各组大鼠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核的形态无明显差异。去松果体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犤(58.50±7.73),(82.69±7.36)个/切片,P<0.01犦。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犤(74.20±6.74),(72.00±6.77)个/切片犦分别较去松果体组升高37.6%和23.1%,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仍未能达到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褪黑素2mg/kg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61.23±6.61个/切片)分别比假手术组、褪黑素20μg/kg、200μg/kg组下降25.9%、17.5%及14.9%,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并接近去松果体组的水平(P>0.05)。结论:低剂量(20μg/kg,200μg/kg)的褪黑素替代治疗对去松果体成年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有相似的正性调节作用,而高剂量(2mg/kg)的褪黑素替代治疗对上述指标具有负性调节作用;去松果体或褪黑素替代治疗与否,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均无明显的改变,提示褪黑素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干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介导的机制使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加速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L5~6脊神经结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10);单纯脊神经结扎(spinal nenre ligation,SNL)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GDNF治疗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大鼠脊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以引起50%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5min内在5±1℃冷板上的缩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结果:各组术前基础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SNL组术后第1d开始出现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降低(P<0.05),一直持续到第14d,GDNF组术后7、14d时冷刺激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L组相比,GDNF组术后第3d时机械痛阈升高,第5d时冷刺激痛阈升高(P<0.05),均持续到术后14d.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性痛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