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为病例组和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依据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90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充溢性尿失禁患者40例.比较各组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组的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迫性尿失禁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溢性尿失禁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芪缩尿方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规律应用胰岛素降糖、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组加服丹芪缩尿方,每日1剂。观察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尿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均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芪缩尿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前B超检查参数与尿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5例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B超检查与尿动力学指标检测,比较不同前列腺体积(TPV)、腺体突入膀胱长度(IPP)、前列腺内腺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逼尿肌厚度(DWT)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水平,分析TPV、IPP、RI、DWT与尿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TPV≥30 mL、IPP≥5 mm、RI≥0.7、DWT≥5 mm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残余尿量(RUV)、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均明显大于TPV<30 mL、IPP<5 mm、RI<0.7、DWT<5 mm的患者,最大尿流量(Qmax)明显小于TPV<30 mL、IPP<5 mm、RI<0.7、DWT<5 mm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 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PV、IPP、RI、DWT与PdetQmax、RUV、BOOI呈正相关,与Qmax呈负相关(P<0.05)。结论:BPH患者术前B超检查参数与尿动力学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溴吡斯的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给予甲钴胺、依帕司他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0、60 d分别检测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结果经过30 d治疗,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增加明显,残余尿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2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指标改善更显著。结论溴吡斯的明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的肌无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建平 《河北医学》2014,(6):996-998
目的:研究尿动力学检测在 BPH 伴 OAB 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BPH伴OAB患者作为实验组,52例单纯BPH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结果:实验组尿动力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针对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均显著提高,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两组残尿量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跟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动力学指标差异是区分BPH伴OAB患者与单纯BPH的重要指标,治疗反应性差异说明BPH伴OAB患者较单纯BPH患者的逼尿肌受损更为严重,尿动力学检查在BPH伴OAB患者膀胱功能评估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益肾逐瘀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肾逐瘀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BPH患者按1:1.1比例成3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安慰组,治疗组采用自拟益肾逐瘀汤,对照组服用通尿灵,安慰组服用维生素C与维生素E0观察BPH患者相应的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8周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最大尿流率(MFR)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56%和28%,残尿量平均减少38.2mL,对照组IPSS评分及MFR改善率为52%和25%,残尿量平均减少30.5mL, 安慰组IPSS评分,MFR及残尿量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前列腺体积较治疗前有所缩小,结论,益肾农瘀汤治疗BPH,对患者主,客观指标的改善和生质量的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方法对45例BPH伴糖尿病患者和96例单纯性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最大尿流率、膀胱感觉功能、膀胱顺应性、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排尿后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膀胱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伴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更严重,应尽早联合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8.
王小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32-1233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早期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下降,逼尿肌压力增加,初始尿意、残余尿量正常;晚期组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下降明显,初始尿意、残余尿、膀胱容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徐金  黄雅琳  龙耀斌  柳忠  兰柳华 《吉林医学》2023,(11):3031-3034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验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M1区间歇性θ节律刺激,疗程6 w。治疗前后均使用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Qualiveen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及Qualiveen量表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间歇性θ节律刺激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尿动力学是借助流体力学及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尿路输送、贮存、排尿功能的新学科。为从尿动力学角度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逼尿肌功能变化的尿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35例老年BPH及继发逼尿肌功能变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应用尿动力学技术,检查了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压力、膀胱感觉,观察膀胱容量压力相关关系,测定剩余尿量,评估膀胱的稳定性、顺应性及逼尿肌受损程度。结果 35例均存在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不稳定22例(62.9%),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8例(22.9%),膀胱顺应性改变5例(14.2%),表明…  相似文献   

11.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 的尿动力学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下尿路症状评估,分析尿动力学的表现,对该类型患者作出合理的治疗与处理。方法:106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的BPH患者,年龄53~92(63.21±7.18)岁;下尿路症状史3~12年,均行肛门指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B超、静脉肾盂造影(IVU)及尿动力学检查和IPSS评分。排除尿路感染及颅脑、脊髓等神经系统病史。BPH合并DM患者(47例)为研究组(A组),单纯BPH患者(59例)为对照组(B组),对2组的尿动力学检查情况,IPSS评分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比较,IPSS评分A组较B组高,最大尿流率(Qmax)A组较B组显著降低,疗效不满意者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平均年龄及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尿动力学检查比较,A组中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低顺应性膀胱、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比例要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加重了BPH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DM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预测术后疗效能提供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及下尿路梗阻(LUTO)对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8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LUTS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将其归类为三组,分别为LUTS伴DI组11例、LUTS合并LUTO组41例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29例,对三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初感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各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初始逼尿肌压无差异(P>0.05).比较LUTS伴DI组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的储尿期指标,LUTS合并LUTO伴DI组DI最大逼尿肌压更高、DI幅度增加(P<0.05).结论 DI患者残余尿及膀胱功能容量减少、膀胱感觉敏感,LUTO伴DI患者DI幅度增加,逼尿肌收缩力增强;最大尿流率对LUTO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可准确诊断DI和LUTO,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蒋悦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404-406
目的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处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下尿路梗阻症状的最好方式,然而,术后仍一定数量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OAB)症状未见缓解,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方法 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BPH患者286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TURP治疗,单因素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逼尿肌稳定性、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评分、泌尿系感染、尿潴留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行TURP术,术后OAB症状未缓解的共有42例(观察组),OAB症状缓解的共有244例(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2组患者观察指标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更大,残余尿量更多,最大尿流率更小,逼尿肌稳定性更差及IP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患者更小的最大尿流率、更差的逼尿肌稳定性及更高的IPSS评分显著增加TURP术后OAB症状的风险(P<0.05)。 结论 TURP术后并发OAB症状与患者最大尿流率、逼尿肌稳定性及IPSS评分相关,应积极控制风险因素,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测在糖尿病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手术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对180例BPH伴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将逼尿肌收缩强度分为6级:极弱(VW)、弱减(W-)、弱加(W+)、正常减(N-)、正常加(N+)和强烈(ST),把相应的患者分为6组,除了逼尿肌收缩极弱组保守治疗外,其余均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结果 18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出口梗阻(BOO).124例患者表现为逼尿肌收缩力降低,2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其中13例经药物和针灸治疗后好转,7例治疗无效,因残余尿量增多而留置尿管.17例术后尿失禁,经药物和针灸治疗后好转,该类患者最大逼尿肌压均大于最大尿道闭合压.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明确逼尿肌功能状态损害程度,以准确选择手术时机.逼尿肌收缩力为极弱患者,不宜行TURP,建议保守治疗,溴吡斯的明和巴氯芬等药物治疗TURP术后排尿困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一的残余尿指标对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后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对100例BPH患者行TUVP术,按照术前检测的残余尿量进行分组,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S)、最大尿流率(Qmax)以及逼尿肌压力(Pdet)的结果。结果术后IPSS、QOLS、Qmax和Pdet在不同残余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残余尿与术后疗效有着明显相关性。结论残余尿可以作为一个评估BPH术后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女性尿失禁患者术前尿动力学参数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14例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82岁,平均(56.97±10.68)岁,病史1个月至50年,平均(8.44±8.85)年。尿动力学检查均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于术前常规进行,分为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两部分,包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达到最大尿流率的时间、排尿时间、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总容量、初始尿意、强烈尿意、急迫尿意和漏尿点压力等参数。按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进行比较,使用Kolmogorov Smirnov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14例患者资料,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膀胱总容量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残余尿量、排尿时间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最大逼尿肌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结论:女性尿失禁患者随年龄增加,尿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膀胱总容量显著下降,残余尿量、排尿时间随年龄增加上升,最大逼尿肌压随年龄增加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要求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共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行rTMS治疗8周,B组患者行托特罗定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停止治疗1个月后采用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经A组患者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而经B组患者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8周后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组患者治疗8周后膀胱容量、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但停止治疗1个月后,仅膀胱开口压力和最大逼尿肌压力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托特罗定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更能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的膀胱功能,且停止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可能存在的下尿路症状,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丹迪尿流测定仪对2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尿流率、充盈性膀胱侧压、压力—流率测定、尿道侧压及肌电图检查。结果:不稳定性膀胱9例(45%),低顺应性膀胱5例(25%),膀胱出口梗阻11例(55%),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7例(35%),其中不稳定膀胱合并膀胱出口梗阻6例,低顺应性膀胱合并膀胱出口梗阻4例,不稳定膀胱合并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2例。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与不稳定性膀胱、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尿道980 nm红激光前列腺剜除术(DiLEP)与等离子双极前列腺切除术(TUPK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疗效,以及术后储尿期症状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行经尿道980 nm DiLEP 274例患者和行TUPKP 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术后血红蛋白(Hb)、残余尿量、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储尿期症状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冲洗液总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冲洗液总量少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急迫性尿失禁等并发症的风险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IPSS评分及残余尿量低或少于对照组(P <0.05),QOL、OAB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残余尿量、夜尿次数、逼尿肌收缩力及手术方法是患者术后储尿期症状改善的影响因素(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131(95% CI:0.065,0.261)]、逼尿肌收缩力[O^R=10.612(95% CI:6.565,17.153)]、夜尿次数[O^R=0.520(95% CI:0.405,0.668)]、残余尿量[O^R=0.255(95% CI:0.167,0.387)]、手术方法[O^R=0.086(95% CI:0.056,0.130)]是患者术后储尿期症状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经尿道980 nm DiLEP相比传统的TUPKP临床效果更佳,术中出血量少且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是治疗BPH的有效手段。年龄、残余尿量、夜尿次数、逼尿肌收缩力均是BPH患者术后储尿期症状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程红刚 《河北医学》2014,(8):1246-1249
目的:观察坦索罗辛联合非那雄胺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和IP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坦索罗辛联合非那雄胺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非那雄胺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和前列腺体积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PSS评分为(9.47±5.08)分,膀胱残余尿量为(32.38±12.42)mL,对照组的IPSS评分为(13.16±3.52)分,膀胱残余尿量为(33.59±10.47)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最大尿流率为(13.86±4.68)mL/s,对照组的最大尿流率为(11.02±3.86)mL/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P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坦索罗辛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