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98例行PCI连续观察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VEGF水平.结果VEGF水平在PCI术前随血管狭窄程度升高而增加,术后即刻VEGF水平较术前有显著性下降,72 h升高,7 d达到峰值.结论VEGF在PCI术前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减轻心肌缺血;术后早期促进相关血管内膜修复和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2.
李刚 《中外医疗》2013,(34):19-19,21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D患者术后24 h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运重建完全患者术后3 d VEGF水平显著降低,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术后7 d VEGF水平仍高于正常(P〈0.01).结论 VEGF的表达与心肌缺血程度相关,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助于诊断CAD病变程度和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对冠心病PCI疗法的实行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5例冠心病组和15例对照组血清VEGF浓度,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冠心病组血清C反应蛋白(Cresponseprotein,CRP)。结果冠心病组手术前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术后1、3dVEGF、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3天血清VEGF达最高水平,且升高的水平与术后第3天的CRP升高水平呈正相关(r=0.58,P<0.01)。手术后第7天,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51)。冠心病组有38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平均获得血管内径丢失指数(28.72±8.56)%,再狭窄8例。术后第7天血清VEGF水平与血管的直径丢失呈负相关(r=-0.87,P<0.01)。再狭窄亚组术后第7天血清VEGF水平较非再狭窄组低(P<0.01)。结论VEGF可能是反应心肌缺血指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前3d血清VEGF的增高,可能是对介入治疗后血管损伤的反应。术后血清VEGF高水平表达可能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有抑制作用。术后第7天的血清VEGF可以作为再狭窄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的变化情况;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PCI术后CRP的影响. 方法 入选2008年9月-2009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33例,随机分为西医组(15例)和中西医组(18例).术后,西医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他汀类调脂药物,中西医组患者加服中药煎剂.检测、记录两组病例在PCI术前、PCI术后4小时和术后15天的血浆CRP水平及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中西医组与西医组病例PCI术后15天的CRP水平有无差异. 结果 1)入选病例在PCI术后4小时测得的CRP水平较PCI术前明显升高,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2)PCI术前的CRP水平与术前的cTnI相关,而PCI术后两者无相关性;3)PCI术后15天,两组病例的CRP水平均较PCI术后即刻的水平显著下降,两组病例的CRP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会导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CRP水平升高.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介入治疗后的CRP水平,但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中医参照冠心病证型辩证论治并没有显著的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行PCI干预治疗的患者38例作为PCI干预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证实未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入院时均采静脉血,PCI干预组术后4周采静脉血分离血清ELISA法集中测定血清VEGF水平。结果 PCI干预组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CI干预组患者术后4周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PCI术后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涂层支架的药物选择及其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7年美国Sigwart实施第一例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手术以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percutaneouse coronary interangioplasty,PCI)已成为冠脉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但PCI术后因血管弹性回缩、血管重构、新生内膜增生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经皮血运重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完成PCI治疗且资料完整的连续病例。入选标准:年龄≥60岁;冠脉造影显示至少2支冠脉直径狭窄≥70%。共入选8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其冠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53例,不完全血运重建组31例。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和(或)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年[平均(24.2±0.5)个月]采用中文版简明36项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直接问卷调查。结果完全血运重建组在87处靶血管上113处靶病变行单纯PTCA 4处,置入120枚支架;不完全血运重建组在51处靶血管上59处靶病变行单纯PTCA 7处,罩入55枚支架。完全血运重建组的人均置入支架数明显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P<0.01)。完全血运重建组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8个维度积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I术后2年行组内比较,除精神健康(P>0.05)外的各维度积分在两组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完全血运重建组上述8个维度除精神健康外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后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血供,从而提高心功能及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生活质量。用SF-36考察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良好的效度及信度。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92例,药物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但不适宜介入治疗)87例,介入治疗组136例(单支病变71例、多支病变65例),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3、7天的QTd.结果介入组和药疗组术前QT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术后(治疗后)两组QTd均缩短,但介入组缩短更明显(P<0.05).单支病变组术后QTd缩短速度快于多支病变组(P<0.05).结论PCI可减少冠心病患者QTd,单支病变组术后QTd缩短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术前2天给予左西孟旦注射液。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以确定冠脉病变程度、狭窄程度,并行介入治疗。观察术后肌酐水平,随访术后1月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6分钟步行试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结果治疗组共完成完全血运重建38例,对照组共完成完全血运重建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与术前比较,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肌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在对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应用左西孟旦,可增加患者耐受力,从而增加患者完全血运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及肾功能水平,以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获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接受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的观察组(32例)与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参照组(3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CTO的老年患者应用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取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30例治疗资料作以回顾分析,并根据其穿刺动脉不同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观察组)与经股动脉组7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5.0%,较对照组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ACS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可作为治疗ACS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术后辅助干预对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凝血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冠脉综合征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在PCI术后给予替罗非班辅助干预,对照组患者在PCI术后不给予辅助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PAg T)、活化凝血时间(ACT)、抗凝血酶(AT)、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因子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Ag 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ACT和血浆A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s CD40L、Hs-CRP、MMP-9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 PTT、PT、TT等凝血指标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冠脉综合征患者PCI介入治疗后给予替罗非班干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加强抗血小板的作用,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改善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成功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10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用累积积分法显示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根据积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检测EF、E峰、A峰及E/A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高分组、低分组EF值、E/A比值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且高分组EF值、E/A比值的改善明显高于低分组。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左心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冠脉病变越重,左心功能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23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同意接受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桡动脉介入组(TRA组)和股动脉介入组(TFA组),每组各11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TR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3.8±1.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2.0±9.5)min,手术成功率为95.65%;TF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14.8±5.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3.0±8.9)min,手术成功率为97.39%,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2%)明显低TFA组(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介入治疗急性心梗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联用硝酸甘油和维拉帕米预防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鞘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0ml;实验组注入硝酸甘油200μg加维拉帕米2.5mg,观察注药前及注药后2、5、10、30min患者的血压、心率及桡动脉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桡动脉痉挛31例(20.67%),实验组发生桡动脉痉挛7例(4.67%),实验组发生桡动脉痉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注药前、后心率及舒张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注药前、后收缩压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收缩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硝酸甘油200μg联合维拉帕米2.5mg预防经桡动脉路径行PCI中桡动脉痉挛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朱志军 《浙江医学》2010,32(11):1610-1611,16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新喋呤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20例)和16例正常者,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者的血清新蝶呤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治疗后,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并无明显变化,而且两组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外周静脉血清新蝶呤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新蝶呤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心绞痛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升高更明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诱导或加剧病变冠脉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免疫激活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蝶呤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前和术后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EPCs)形态、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在PCI手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4 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初步鉴定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KDR;相差显微镜下分析细胞形态数量变化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结果:冠心病患者PCI术后EPCs数目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4 d开始下降;PCI术后即刻较术前有明显增强,术后4 d 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但PCI术前术后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并无变化.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可刺激EPCs数量的增加,在术后4 d逐渐回到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