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级别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CST)的水平测定,分析其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测定83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中CST,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C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血压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与血压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体内C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ST与血压呈负相关,提示CST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其水平可成为高血压程度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CST)含量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诊治CHF患者128例。入院后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测定血浆CST水平,并对患者出院后常规随访18个月,失访8例,依据随访期内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与否分为MACE组(n=84)与非MACE组(n=36),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寻CST对于CHF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者性别、收缩压、血肌酐(SC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率(H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C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T、NT-proBNP、LVEF、LVEDD是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ACE组CST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69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84,P<0.05)。使用ROC曲线判定CST预测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几率,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CI 0.7740.886,P<0.05),CST水平为0.83μg/L时预测价值最高,灵敏度为69.41%,特异度为82.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CST水平≥0.83μg/L的CHF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ST水平<0.83μg/L者(X0.886,P<0.05),CST水平为0.83μg/L时预测价值最高,灵敏度为69.41%,特异度为82.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CST水平≥0.83μg/L的CHF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ST水平<0.83μg/L者(X2=3.89,P<0.05)。结论血浆CST水平升高是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CST水平可对CHF患者的预后转归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在预测房颤发生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测定128例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前后血浆BNP变化,并与67名正常窦性心律、心功能正常者作比较。结果房颤患者在电复律成功后2h内,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54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全部转为窦性心律,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的68.4±18.7ng/L降至28.1±14.9ng/L;7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全部转为窦律,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的75.8±20.9ng/L降至29.1±18.1ng/L。结论血浆BNP低水平增高可能预示无症状心脏病患者房颤的发生,房颤患者BNP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下降可能预示房颤的终止。 相似文献
4.
<正>1前言慢性心房颤动(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C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有害性心律失常之一,据临床统计房颤的发生率约占总人群的1%,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可达5%[1]。CAF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临床研究发现CAF患者较正常人的血栓栓塞危险性升高6倍,这是CAF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国外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年CAF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在5%左右,较正常人相比升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风心病房颤患者手术前后静脉、动脉、左心房和右心房血浆心钠素(pANP)的变化及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0例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及30例风心病无房颤患者的血浆心钠素,并同时应用Swan-Ganz导管及左心房测压管测定心功能及各部位压力。 结果房颤患者pANP显著高于风心病无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手术后随心功能改善,心房压力下降pANP显著降低;不同时段动脉、静脉、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均有明显差异,以右心房最高,各部位含量与CI、CO均呈负相关;左心房内pANP与左心房大小、LAP、PCWP、SVRI呈正相关;右心房内pANP与右心房大小、CVP、PVRI呈正相关。结论心房颤动是刺激pANP分泌的重要因素;pANP测定是判断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风心病房颤患者手术前后静脉、动脉、左心房和右心房血浆心钠素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采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及30例风心病无房颤患者的血浆心钠素,并同时应用Swan-Ganz导管及左心房测压管测定心功能及各部位压力。结论心房颤动是刺激PANP分泌的重要因素,pANP测定是判断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对于心力衰竭(CHF)并发的早期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以及因此导致的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胶乳颗粒免疫比浊法分别对44例慢性CHF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进行CysC、尿素氮(BUN)、肌酐(Cr)检测比较。结果心衰组血清CysC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随NYHA心功能级别增高而增高;其与LVEF呈弱负相关(r=-0.241,P=0.038),不受病因、感染、性别因素的影响。2组间BUN、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BUN、CR水平与LVEF无关(r=0.084,P〉0.05),其受病因、感染、性别因素的影响。结论慢性心衰时CysC检测比BUN、CR敏感,且不受病因、感染、性别因素的影响,对检测慢性心衰所致早期肾功能损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室起搏患者房颤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浆脑利钠肽(BNP)的关系,评估房颤发生的危险预测因素.方法 对符合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条件的心室起搏患者68例进行随访,发生房颤者为房颤组,未发生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BNP水平,分析研究房颤与BNP的关系.结果 平均随访3年,心室起搏后房颤的发生率为20%,房颤组BNP水平(191.81±36.0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90.15±17.85 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9,P<0.001).结论 心室起搏患者高水平的BNP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抑素(catestatin, CST)水平在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伴心房纤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治的ICM患者110例,同时选择4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ICM患者按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ICM合并心房纤颤组(58例)和ICM未合并心房纤颤组(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患者血浆CST水平。比较3组TG、LDL-C、血糖(blood glucose, Glu)、SCr、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 LA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 相似文献
11.
黄桂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7,19(1):16-17
总结208例风心病人,二尖瓣病变占98.5%,主动脉瓣病变占8.7%,其中房颤114例(54.8%),窦律94例(45.2%)。房颤组年龄、病史、左房内径与窦律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二狭与二狭二闭的房颤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房颤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与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关系及评估胺碘酮对其治疗效果。方法观察测量40例PAf患者Pmax、Pd,并与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无心房纤颤病史者作对比分析。PAf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有效者和无效者服药前后Pmax、Pd的变化,亦作对比分析。结果PAf患者Pmax、Pd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d≥40ms,预测Af的敏感度80%,特异度87.5%阳性预测准确度达85%,Pmax≥110ms预测Af敏感度85%特异度70%阳性预测准确度80%,而当Pmax≥110ms+Pd≥40ms时预测Af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准确度分别为72.5%、92.5%和90%。PAf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后,胺碘酮治疗有效率65%,有效组治疗前后Pmax、Pd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效组治疗前后Pmax、P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Pd及Pmax可以用来预测PAf的发生与评价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快速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AMI快速房颤患者,先给静脉推注负荷量胺碘酮150 mg,继之持续静脉泵入,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血压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24例患者用药后30 min6、h、24 h心室率分别为(120±12)次/min(、85±9)次/min(、75±10)次/min,较用药前(130±13)次/min显著降低。血压无明显变化。其中18例患者在24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5%。1例出现窦缓,1例出现窦性停搏。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快速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房颤组、非房颤的心脏病患者(非房颤组)和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同时用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D-二聚体、GMP-140及Fg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D-二聚体和GMP-140含量升高显著(P<0.05),但Fg差异不明显。另外还发现D-二聚体和GMP-140水平在风心房颤与非风心房颤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房颤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活性增强的因素,可能与其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胺碘酮转复阵发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阵发心房颤动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25例,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静注后,继以0.6~1.0 mg/min维持点滴,依心室率情况调整胺碘酮剂量。心律平组20例,静脉给予心律平1.4~2.0 mg/kg,5 min内注射,继以0.28 mg/min维持静点,无效者改用胺碘酮治疗。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成功率为84.0%(21/25),心律平组转复成功率60.0%(12/20),且心律平组转复心律失败的部分病例使用胺碘酮仍有效;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103±65)min短于心律平组(160±78)min。结论:胺碘酮在转复阵发心房颤动比心律平更加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持续状态中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78例,其中阵发性房颤(<48小时)19例,持续性房颤(≥48小时)59例,后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mg/d、阿司匹林200mg/d和阿司匹林300mg/d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时采血测定血清CRP浓度,同时选取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房颤组血清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浓度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 05)。阿司匹林200mg/d和阿司匹林300mg/d使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性下降(P<0 01)。结论血清CRP在房颤患者中明显升高,心房颤动的持续状态可能与炎症有关。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干预治疗可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估测肺动脉高压(PAH)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99例经DE筛查确诊为PA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肺动脉压力(PAP)及不同病因者DE与右心导管术(RHC)估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并分析DE与RHC测值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病因中(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外),同一疾病组中分别用RHC和DE法检测到的PAH患者无显著差异.RHC确诊的PAH患者(86例)估测的PASP、mPAP、mRAP值与DE估测的值呈显著相关性.PAP中度上升者RHC与DE呈显著高度相关性,而重度上升者则呈中度相关,轻度上升者两者的相关度最低.结论:DE与RHC在PAH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值的估测中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在不同PAP分级及不同病因者中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 (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 (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 :45例慢性房颤患者中 9例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出左房血栓或有栓塞病史 ,为血栓阳性组 ,余 3 6例房颤患者为阴性组 ,另选临床情况相似的 2 1例窦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T、D D浓度和AT Ⅲ活性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F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 ,其TAT及D D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窦律组(P <0 0 5 ) ,AT 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窦律组 (P <0 0 5 )。血栓组患者TAT、D D水平较血栓阴性组明显升高(P均 <0 0 5 )。房颤患者TAT与D D水平呈正相关性 (rs=0 3 0 6,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 ;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TAT可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价值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和血清中可溶性CD163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33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AF组和窦
性心律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AF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比较结果显
示,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LDL-C)、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以及左房内径(LAD)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可溶性CD163在AF组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存在统计学
差异(P<0.05)。在AF 患者中,血清可溶性CD163 与TNF(r=0.244,P=0.002)、IL-6(r=0.186,P=0.016)、hs-CRP(r=-0.183,P=
0.018)以及LAD(r=0.194,P=0.012)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IL-6、TNF、hs-CRP和血清可溶性CD163与AF
密切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可溶性CD163 对AF患者评估价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61(CI95%:0.820-0.901;P<
0.01),敏感度为80.8,特异度为76.9%。结论血清可溶性CD163可能是AF的一个风险因素,升高的可溶性CD163可以作为判
断AF患者炎症反应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表电生理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特发性房颤(Ⅰ组),51例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Ⅱ组),50例正常人(Ⅲa组)和55例不伴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Ⅲb组)用分规测量12导联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的P波时限.得到P波时限的最大值(Pmax)和最小值(Pmin), P波离散度(Pd).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在Ⅰ、Ⅱ组间P<0.025,Ⅰ、Ⅲa组间P<0.01,Ⅱ、Ⅲb组间P>0.05; Pd在Ⅰ、Ⅱ组间P<0.05,Ⅰ、Ⅲa组间P<0.05, Ⅱ、Ⅲb组间P>0.05;而Pmin在各组间无差异;LAD和LVEF在Ⅰ、Ⅱ组间P<0.01,Ⅱ、Ⅲb组间和Ⅰ、Ⅲ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Pmax≥115ms和/或Pd≥45ms为阳性标准,其对特发性房颤的敏感性72.58%,特异性94.36%,准确性88.64%.结论 Pd和Pmax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是2个有用的电生理指标,但不能将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者从器质性心脏病者中区分出来,左房扩大和LVEF的降低是导致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