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设计制作安全有效的约束带,提高PACU躁动患者约束质量。方法将PACU收治的40例躁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实用性肩胸约束带行四肢约束固定;对照组进行四肢约束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坠床、皮肤意外伤害、非计划拔管、诊疗护理操作失败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意外伤害发生率及诊疗护理操作失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用性肩胸约束带可有效固定躁动患者,提高了PACU躁动患者的约束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袖套式约束带在躁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躁动患者的身体制动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科CCU接受治疗的94例躁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评估均需实施约束带制动,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约束带对四肢进行约束,试验组患者采用自制手袖套式约束带对四肢进行约束,比较两组患者约束期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舒适度评分变化,医护人员操作失败率,患者对约束带使用的满意程度。结果:在约束带制动期间,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护理操作失败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袖套式约束带应用在躁动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患者制动质量,获得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时机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肢体约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均给予常规手术室舒适护理。对照组在麻醉前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清醒后解除约束;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麻醉复苏前评估患者状态后解除约束。比较两组患者意外拔管率、躁动情况、术中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期躁动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舒适感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麻醉诱导期和复苏期应用非约束性舒适护理临床效果满意,能减低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增加患者手术过程的舒适感,使患者得到更人性化的舒适护理服务,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约束带是用来固定病人手术体位的重要护理用具 ,对小儿局麻手术来说 ,患儿膝关节固定的好坏对手术的顺利完成显得尤为重要。以前使用的是平行固定带 ,在操作中我们感到不理想 ,如果约束过紧 ,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引起肢体麻木 ,约束过松 ,病儿躁动 ,影响手术进程。为了解决手术中有效固定手术体位这一问题 ,我们对原有的固定带进行改进 ,设计制作了一种双环形固定带能弥补以上不足 ,并在临床实践中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临床观察 ,1998~ 2 0 0 0年间 ,实施扁桃体挤切术 12 80例 ,腺样体刮治术 112 0例 ,共 2 4 0 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意外拔管防范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全麻苏醒期患者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5—11月在我院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进行全麻围麻醉期护理;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进行围麻醉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躁动评分、Steward苏醒评分、BCS舒适度评分及约束带脱落率、躁动坠床率、误吸率、引流不畅率、意外拔管率。结果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VAS评分、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舒适度评分、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约束带脱落率、躁动坠床率、误吸率、引流不畅率、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改善全麻患者苏醒期不适感受、提升患者苏醒质量,降低苏醒期意外拔管率,提高全麻患者苏醒期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律  席淑华  周立 《上海护理》2008,8(2):33-34
目的探讨实用新型三件式约束用具对危重患者的约束效果。方法对2005年使用旧式约束用具的40例躁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2006年使用实用新型三件式约束用具的38例患者的运用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使用旧式约束用具的40例躁动患者中发生意外事件4起;使用实用新型三件式约束用具的38例躁动患者无1例意外事件发生。结论实用新型三件式约束用具损伤性小、安全性强、透气舒适及方便实用,可在临床危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背心式约束衣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神志不清躁动患者15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改进后的背心式约束衣;对照组使用传统的约束胸肩部的约束带或约束单,观察两组患者约束带并发症发生率、约束的有效性及患者家属的接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接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约束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的"背心式约束衣"秉承舒适、美观、安全、有效、人性化的原则,对于减少护理意外,提高护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一种对躁动病人约束效果可靠,约束部位舒适,且病人被移动时仍能保持约束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方法 选取98例有躁动症状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使用弹力床边约束带,观察组使用弹力床单约束带,观察两种约束方法的效果.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使用两种约束法的病人在发生躁动并发症人次、滑脱和约束带并发症人次、移动病人时所需护送人员数量、陪护和护士为病人使用时的满意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弹力床单约束带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弹力床边约束带.结论 弹力床单约束带约束效果好,约束期间病人体位自然、感觉舒适,无躁动并发症、无滑脱和约束带并发症发生,移动病人安全、方便,陪护人及护士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包式胸腹约束固定法在全麻后苏醒期躁动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择期手术的患儿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术后患儿采取侧卧位,胸腹部位于环包式胸腹约束带上方,经腋下做适当约束,反方向交叉固定,松紧适宜。对照组术后患儿同样取侧卧位,将约束带固定于患儿上肢的手腕与下肢的脚腕上,腹部上方横档1条约束腹带,保持患儿上、下肢体处于舒适的体位后固定约束带。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躁动评分、术后躁动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躁动评分、术后躁动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7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环包式胸腹约束固定方法能有效保护全麻后苏醒期躁动患儿,该方法操作简单,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与舒适度,更适用于苏醒期躁动患儿的保护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调整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泵使用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将47例需行各种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均予以佩带胰岛素泵强化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围手术期带泵治疗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47例糖尿病患者手术前、中、后血糖控制均理想,极少发生低血糖,术后伤口愈合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胰岛素泵可使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迅速、平稳地控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约束管理,观察组实施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约束质量、约束文件书写质量、躁动/约束相关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镇静躁动评分、住院时间及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可改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约束质量,减少躁动/约束相关不良事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同时能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大多意识不清,时有躁动,均需床头安全约束。研究显示,神经外科ICU患者身体约束带的使用率为46.81%。而目前躁动患者上半身约束装置在使用中存在很多缺点,如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及翻身,不方便心电监护电极片的粘贴,约束部位摩擦伤及勒痕,约束带滑脱现象等。现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制作一种新型“井”字胸部约束带,专用于上半身易于躁动的成年患者,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够有效约束并保护患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件式约束用具的制作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律  席淑华  周立 《上海护理》2006,6(6):67-68
在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躁动患的安全管理已经引起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相继有各种款式和型号的安全约束护理用具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时发现,这些护理用具虽然具有约束患乱动的效果;但是,由于采用约束带将患固定在病床上,有时遇有极度烦躁的患很有可能被挣脱而丧失约束的效果;另外,当患躁动时被缚住的手和脚容易发生皮肤破损或导致肢体挣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患的手是暴露在外的,当其躁动时会拔出自己身体上的各种导管。鉴于此,我们制作了新型三件式约束用具,包括:约束服、约束手套和约束脚套。本实用新型约束用具已申请专利,申请号为200620040699.5。  相似文献   

14.
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梓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4):41-4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与护理干预组(B组)各90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评分、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术后镇痛剂使用率.结果:术前、术后24 h两组患者焦虑测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A组(P<0.01);B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低于A组(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度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正小儿患者但因年龄小,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突发事件多。手术及麻醉期间需实施多项穿刺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术后复苏时间较长且易躁动。为确保患儿围手术期安全,保证术中体位得当。我们选用质地较软的纯棉布材料配合尼龙固定带、尼龙搭扣及海绵垫,设计制作小儿约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室综合性护理在老年全麻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苏醒期躁动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综合性护理。结果:观察组血压、心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和苏醒评分达4分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综合性护理应用于手术室中,可有效预防老年全麻腹部术后患者苏醒延迟,稳定麻醉后血压和心率,减少躁动的发生,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全麻苏醒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沟通护理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全麻下行鼻内镜双侧鼻窦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术前1 d接受常规麻醉医生访视和手术窜护士心理护理,术后麻醉医生常规拔管苏醒,实验组增加苏醒期沟通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记录躁动评分、术后鼻腔止血效果及麻醉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鼻腔止血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 在常规术前访视与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鼻窦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沟通护理能降低躁动发生率及减少鼻腔渗血,提高苏醒期安全性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全麻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应用自制改良肢体约束带对68例ICU患者进行肢体约束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改良约束带所需的材料、制作、使用方法及优点、使用前履行告知义务,以及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做好约束带临床使用前的培训,加强约束部位的观察等,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约束带是保护躁动患者,限制肢体活动,防止患者伤害自己或他人,达到维护患者安全与治疗效果的用物。2008年7月对我科住院使用约束带患者33例进行专项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新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86-888
目的分析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400例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观察,分析各种不良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率、不同手术类型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以及催醒药的使用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53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2.46%;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9.35%及33.77%,不同手术类型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不同,胸外科手术后发生率为55.67%,显著高于其他科术后躁动发生率;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9.40%,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8.72%。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苏醒期患者躁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