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 Mesylate)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等适应症的治疗。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同类药瓦他拉尼(valatinib,PTK787)和舒尼替尼(sunitinib)相比显示出更高的体外和体内活性,且在安全性上更优~([1])。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上消化道出血、血压升高、蛋白尿、手足综合征。手足综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 2)是调节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关键调控因子。阿帕替尼能选择性地结合VEGFR 2的胞内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还可抑制RET/Src通路、阻滞细胞周期和逆转多药耐药(MDR),最终起到抗肿瘤的作用。许多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已证实阿帕替尼对多种实体瘤有明显的疗效,本文针对阿帕替尼抗肿瘤机制及目前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转移性胃癌是一类生存期很短的致死性恶性肿瘤,目前有许多针对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但结果并不理想,仅仅有少数靶向药物可以改善胃癌预后,如曲妥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晚期胃癌患者中VEGF水平呈高表达,因此靶向VEGF被认为是胃癌治疗的新方向。在与血管生成相关的靶向药物中,阿帕替尼是一种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receptor,VEGFR2)的口服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好并对胃癌有效。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作为三线方案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生存结局,因此阿帕替尼很可能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的关键药物。本文对阿帕替尼抗肿瘤机制、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关临床试验及最新研究进展简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高度选择性地结合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目前,靶向治疗在涎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较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1例涎腺肿瘤患者确诊后口服阿帕替尼,服药1个多月后复查CT,与治疗前对比,原发病灶及转移灶较前明显缩小,证实患者服用药物有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积极治疗,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该病例患者的诊治经过为晚期恶性涎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赛肤润治疗阿帕替尼导致手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58例口服阿帕替尼病人,对发生手足综合征病人使用赛肤润涂抹治疗。[结果]58例病人中有13例(22.41%)出现了手足综合征,其中Ⅰ级10例,Ⅱ级3例,未出现Ⅲ级手足综合征,病人在出现手足综合征期间无一例停药或影响治疗。[结论]通过使用赛肤润涂抹及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手足综合征程度,让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赛肤润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无创伤,病人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明显,在上海、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城市,已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首位.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临床病理学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10.0%~20.8%[1-3],多发生于绝经前年轻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国妇女.该亚型乳腺癌临床病程呈侵袭性,远处转移风险大,内脏转移和脑转移率较高[4-6].TNBC没有内分泌治疗的指征,化疗有效率低,预后较其他类型乳腺癌差[6-7],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乳腺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甲磺酸阿帕替尼是由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效学研究[ 2]表明,阿帕替尼可抑制V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VEGFR和VEGF结合后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经过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50例,依据二线治疗方案是否使用阿帕替尼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低剂量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或多西他赛治疗,对照组25例单纯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或多西他赛,21 d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0.0%和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6.0%和4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4.8(95%CI:4.2~5.5)个月和3.5(95%CI:3.3~4.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40例晚期肿瘤口服阿帕替尼出现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积极进行分级护理。[结果]40例病人中有27例发生手足综合征,发生率67.5%。[结论]早期发现手足综合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可显著减少Ⅲ级手足综合征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秀峰 《医学临床研究》2020,37(4):551-553,556
[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联合阿帕替尼或索拉非尼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HCC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索拉非尼组给予TACE后联合索拉非尼治疗,阿帕替尼组给予TACE后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阿帕替尼组客观缓解率为56.67%(17/30),与索拉非尼组的53.33%(16/3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AFP、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FP、Hsp90α、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Ⅳ级不良反应,阿帕替尼组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73.33%)、高血压发生率(56.67%)高于索拉非尼组,骨髓抑制发生率(46.67%)、胃肠道反应发生率(53.33%)与索拉非尼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ACE后联合阿帕替尼或索拉非尼治疗HCC疗效相似,均可降低AFP、Hsp90α、VEGF的表达水平,其中索拉非尼安全性较阿帕替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帕替尼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阿帕替尼组分别给予浓度为2. 5μmol/L、5. 0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的阿帕替尼进行处理。采用二甲基四氮唑蓝(MTT)法检测浓度分别为2. 5μmol/L、5. 0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的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采用丫啶橙(AO)/溴乙锭(EB)染色法,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CF-7细胞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上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结果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P 0. 05);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细胞核呈绿色;而阿帕替尼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染色质呈橘红色,呈凋亡状;与对照组细胞周期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G_0/G_1期、S期、G_2/M期均值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干预组VEGF分泌量明显下降,阿帕替尼浓度越高,VEGF分泌量越低(P 0. 05);阿帕替尼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阿帕替尼可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可能与减少VEGF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1):172-181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为周围组织提供能量及氧气,从而保证血流灌注。但在肿瘤患者中,血管新生出现失控,并加剧疾病进展及预后恶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EGFR)为诱导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途径。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国产自主研制出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本质为小分子的络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抑制剂,其通过特异性地抑制VEGFR-2通路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进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目前国内相关指南已把其列入,特别是对于初始化疗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其他如肺癌、乳腺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相关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12.
总结2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所致手足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通过早期预防、症状鉴别、对症分级护理和预防跌倒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手足综合征导致的局部疼痛、感觉麻木乃至跌倒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24例患者如期进行免疫联合靶向的抗肿瘤治疗,2例患者因Ⅲ级手足综合征而终止甲磺酸阿帕替尼,继续用...  相似文献   

13.
总结本科室收治的45例肿瘤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致手足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预防性护理及分级症状护理。认为对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预防性护理和针对性症状护理是关键,它能保证治疗的连续性,从而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4.
王彩霞 《大医生》2023,(18):139-141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对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的作用及其对不良反应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74例晚期食管癌参与二线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阿帕替尼治疗)和观察组(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各37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VEG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不仅在控制疾病发展中具有显著效果,而且联合用药并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可有效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同时监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做好针对性护理工作。结果 32例服用阿帕替尼患者中, 5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20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部分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总体有效率为15.6%,疾病控制率为78.1%。阿帕替尼治疗不良反应:19例(占59.4%)患者发生高血压,11例(占34.4%)患者发生蛋白尿,10例(31.3%)患者发生手足综合征,7例(占21.9%)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4例(占12.5%)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 3例(占9.4%)患者发生贫血,2例(占6.3%)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治疗过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提高治疗耐受性,从而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胃癌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内二科收治的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胃癌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在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压升高8例、蛋白尿5例、胃肠道反应5例、骨髓抑制5例、手足综合征2例、口腔溃疡4例、出血1例等,经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并顺利完成治疗。结论精心、全面的护理有利于提高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其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及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发现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治疗晚期胃腺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等恶性肿瘤期间常合并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等,严重影响该药的治疗效果。认为降低靶向药阿帕替尼不良反应需采取有效的、全面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生成抑制素联合阿法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3例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试验组(42例)与参照组(41例)。参照组采取阿法替尼治疗,试验组于参照组基础上采取重组人血管内皮生成抑制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肿瘤控制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125、CA153、CEA水平均降低,WHOQOL-100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生成抑制素联合阿法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肿瘤中心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4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根据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治疗相关性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阿帕替尼相关高血压组(13/39)和正常血压组(26/3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可评估疗效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5.2%,疾病控制率为66.7%;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4.4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3个月。其中阿帕替尼相关高血压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及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分别为23.5、6.5个月,正常血压组患者的分别为7.4、3.0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高血压31.7%,手足综合征29.3%,血小板减少14.6%,出血14.6%,白细胞减少12.2%,蛋白尿7.3%,乏力12.2%,恶心12.2%。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疗效,耐受性良好,阿帕替尼治疗相关性高血压有可能成为预测阿帕替尼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1名词解释(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C是一种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具有刺激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双重作用,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VEG-FR-2/VEGFR-3)结合,引起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在多种肿瘤的生长、发展及转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厄洛替尼:厄洛替尼(erolotnib;商品名特罗凯)是一种EGFR-TKI,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自磷酸化反应抑制信号转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活化。2选择题(请选择1个或1个以上答案)(1)A(2)AB(3)AC(4)ABCD(5)ABCD(6)ABCD(7)ABCD(8)ACD(9)ABCD(10)ABCD3简答题(1)简述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的机制。答:①肿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后,刺激内皮细胞,使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凝血系统激活而促发血栓形成,并且也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解酶,然后再激活抑制剂,阻止FIB的降解,导致FIB增高;②肿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后,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相互作用,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促使血小板激活;而血小板被激活时,其α颗粒含有FIB等分子可释放循环,参与肿瘤的转移。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