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患者行超选择性DSA脑血管造影,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 动脉瘤单发21例,多发2例;小型5例,中型10例,大型8例,巨大型2例;囊状18例,梭状7例。结论 DSA脑动脉造影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诊断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所形成的永久性扩张,主要由于管壁先天性缺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引起。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首次发生破裂出血后即约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残死率在60%以上,2年内残死率在85%以上。由于首次出血后继发第2、3次出血的风险极高,因此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及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做了大量研究,现就有关诊断方法的现状和发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MRI、MR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运用MRI、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分别探讨它们对治疗的价值。方法 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行MRI、MRA和DSA检查,探讨它们各自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 21个动脉瘤中,MRI、DSA、MR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8、3、3个,DSA、MRA显示瘤预分别为18、17个。结论 MRI对动脉瘤腔内血栓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DSA、MR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DSA表现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分析18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发现动脉瘤20个,8例发生颈内动脉虹吸弯部,6例颈内动脉后交通部,4例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结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方法,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及部位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陆方晓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87-1389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在美国大约有200~1000万人患有隐匿性颅内动脉瘤,其中每年大约有3万人发生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瘤病死率和致残率达60%~75%。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致死、  相似文献   

7.
旋转DSA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尽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脑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常规的全脑血管造影由于混淆而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血管重叠及血管痉挛等原因常常不能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的整体形态,特别是对动脉瘤的瘤颈、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不良,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动脉瘤手术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了131例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的要点,就护理对预防动脉瘤手术并发症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临床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术前破裂责任动脉瘤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诊疗过程中误判破裂责任动脉瘤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对2003-200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收治的25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根据Nehls等报道的评判原则诊断破裂责任动脉瘤,被确定破裂的责任动脉瘤均在48 h内完成夹闭手术治疗.不能通过一次手术入路夹闭治疗的多发动脉瘤则远期进一步手术治疗.结果 25例患者均通过手术证实破裂动脉瘤的确切部位,其中术中确认的责任破裂动脉瘤与术前诊断一致者20例(80%);而术前判断错误者4例(16%),且术后均发生再出血,其中2例因再出血死亡;还有1例诊断不明确.结论 约80%左右的责任动脉瘤可通过术前CT、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有疑议时应增加检查手段,如CTA或MRI等;术中需对责任动脉瘤进行确认;即使已经发现了责任动脉瘤,也要对其他部位的动脉瘤进行术中确认.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false judgments of localization of the rupture aneurysms and find the way to fix this problem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5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their first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had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rom 2003 to 2009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upture aneurysm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Nehls' method that reported before, and the supposed responsible rupture aneurysms w0ere clipped within 48 hours after hemorrhage in all patients. More aneurysms that could not be accessed in the same surgical session were surgically terated later. Results The location of the rupture aneurysm was verified at the time of surgery in all 25 patients. The concordance rate of the prediction and the reality of the rupture aneurysm was 80% (20/25). Four patients ( 16% ) ,in whom the ruptured aneurysm was not correctly identified,rebled after surgery,and 2 patients died as a result of the rebleeding One patients had no clear diagnosis at the end. Conclusion In the reported cases, about 80% rupture aneurysms could be correctly diagnosed befor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T and DSA examinations. If clear diagnosis couldn't be made,additional examin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such as CTA or MRI. Rupture aneurysms must be confirmed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the other aneurysms should be checked to exclude additional responsible aneurysms in all case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且在CTA检查后均需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处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图像质量评分,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检出率和符合率。结果:3D-DSA与CTA-VR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均高于CTA-MIP (P<0.05);3D-DSA的瘤体形态显示评分、瘤体三维关系评分、瘤体光滑度评分和瘤体总体评价与CTA-VR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DSA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高于CTA-VR和CTA-MIP (P<0.05);CTA-VR的瘤体血管显示评分与CTA-MI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在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和符合率与CT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 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的CTA检查结果,其中20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00例患者CTA所见除1例假阳性动脉瘤和漏诊1例外,与DSA及手术结果完全吻合。CTA可显示动脉瘤的三维解剖结构,为诊断和治疗提高依据。结论: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完全可依据CTA制订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CTA对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将CTA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进行对照。结果CTA诊断36例患者发现动脉瘤34例,发现的动脉瘤或血管异常共38例(个)。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有2例为CTA未发现,由DSA诊断发现,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达95%。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情况,具有无创、省时、安全、可靠、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773-3774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方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检测出的瘤颈宽度、瘤体直径。结果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血管造影检查(P<0.05),两种方式检测出的瘤颈宽度、瘤体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磁共振血管造影更能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痊愈出院,病程平均21d;平均随访时间1.6年,无1例再出血。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并发症少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MR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将患者分为MRA检查组和CTA检查组,每组各32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率。结果:MRA组和CTA组患者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6%和9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图像中瘤颈宽度和瘤体直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A和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正确率均较高,对于瘤体直径及宽度能够准确观察,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对照DSA结果,评估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42例中DSA检查发现49个动脉瘤,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43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7.61%,特异性为88.88%,阳性预测值为91.61%,阴性预测值为88.88%,You-don指数为86.49%。结论64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明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收治的14例SaSAH患者,收集一般资料、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出血时间、手术时间、检查方法、动脉瘤大小、预后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入组14例SaSAH患者,男5例,女9例,Hunt-HessⅣ级8例,Ⅴ级6例。7例入院后再出血,再出血距首发症状时间平均为11.21 h。13例术前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4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其中颞叶沟回疝5例,单纯大脑镰下疝3例,脑疝患者手术中均去除骨瓣。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2例,3分3例,2分7例,1分2例。结论 24 h内治疗SaSAH责任动脉瘤是防治颅内再出血、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重要原则。显微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SaSAH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存在颅内血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的SaSAH患者。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导致脑血管局限性瘤样突起,临床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以及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的脑梗死,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手术方法主要有3种:开颅手术、经皮穿刺栓塞及颅外结扎颈内动脉.到目前为止,动脉瘤栓塞及开颅手术夹闭是动脉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1].由于三维CTA,MRA等血管成像技术、栓塞方法及栓塞材料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手术时机、血管造影技术及栓塞方法和材料等方面发展迅速,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