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为老年UC的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04例住院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通过自建量表建立数据库,以发病60岁作为分组标准,分为老年组(发病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发病年龄〈60岁),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04例UC患者中,老年患者33例(16.2%,33/204),非老年患者171例(83.8%,171/204),发病高峰年龄为30~39岁。在老年UC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肠外表现、并发症、临床严重程度及内镜下分级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腹胀(36.4%与14.6%)、便秘(9.1%与1.2%)、排便困难(6.1%与0.6%)、菌群失调(66.7%与48.0%)、低钾血症(45.5%与14.0%)、低蛋白血症(36.4%与20.5%)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8.808、7.260、5.724、3.876、17.660、3.942,P均〈0.05)。老年组患者结肠病变范围多局限于脾曲以下,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老年UC患者临床表现及疾病严重程度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但病变范围多局限于脾曲以下,易合并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肠道菌群失调,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尿液脱落细胞对诊断上尿路上皮癌(upperur 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UT—UC)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可疑uuT—U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尿液标本行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分析,再将22例临床病理确诊为UuT—UC患者的结果与4例临床病理为良性泌尿系疾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结果进行比较。FIsH检测使用荧光标记DNA探针混合物与细胞核上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进行杂交,并分别计算其在UUT—UC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的畸变率。结果FISH和细胞学检测UUT—UC总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和59.1%(13/22),FISH敏感度较高(P〈0.05);特异度分别为100%(24/24)和95.8%(23/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uT—UC的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的畸变率分别为90.9%(20/22)、86.4%(19/22)、63.6%(14/22)和68.2V00(15/22)。结论FISH技术对诊断uuT~UC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敏感度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测,而特异度则与之相近。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方法,该技术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内镜鼻窦手术的方法、并发症、出血量及疗效。方法对2000-2001年完成随访的72例内镜鼻窦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72例中,Ⅰ型14例(19.4%),Ⅱ型35例(48.6%),Ⅲ型23例(32.0%);手术采用全身麻醉15例,局部麻醉57例;同期鼻中隔矫正7例;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Ⅰ型治愈率92.8%,Ⅱ型82.8%,Ⅲ型52.2%,3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全身麻醉平均出血量220ml,局部麻醉185ml。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内镜鼻窦手术手术疗效、出血量与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手术并发症以眶部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调查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病例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符合UC诊断的144例患者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UC患者中轻度37.4%、中度49.2%;、重度13.4%,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45.7%)和初发型(37.4%)为主,主要症状有腹泻(73.5%)、腹痛(67.5%)、血便(63.7%)等,部分患者伴有肠外表现(13.8%)。辅助确诊手段主要是结肠镜(91.8%)及病理(45.1%)。UC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86.8%)和类固醇激素(34.7%)及中药灌肠治疗(43.1%)为主,仅2.08%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52.8%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17.4%患者配合应用镇静剂治疗。结论:UC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慢性复发型和初发型为主,爆发型少见。肠外并发症少见。治疗以口服药物和局部用药及中药灌肠为主,部分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镇静剂;必要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的微探头超声(MPS)检查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活动期炎症性肠病行 MPS 检查;分析肠壁、肠旁病变等声像学特征及与临床、病变内镜特征的关系。结果①正常肠壁20例;溃疡型结肠炎37例,其中临床轻中度28例,重症9例;结直肠克罗恩病5例。②病变区域管壁增厚:正常、轻中症溃疡性结肠炎(UC)、重症 UC、克罗恩病(CD)平均管壁总厚度(mm)分别为(3.56±0.67、4.56±0.66、6.52±0.48、9.62±0.58,P <0.05)。③UC、CD 管壁各层次增厚率分别为:M75.7%(28/37)/100%、SM91.9%(34/37)/100%、MP 59.5%(22/37)/100%、S 44.9%(17/37)/80%(4/5)。④Tsuga 分型:I 型8,肠壁厚度正常,m-s m、sm-mp 分界清晰;Ⅱ型12例,肠壁增厚但上述层次结构分界仍清晰;Ⅲa 型5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不规则。sm-mp 分界清晰;Ⅲb 型4例,肠壁增厚,上述层次结构分界均不规则;Ⅳa 型4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模糊,sm-mp 分界清晰;Ⅳb 型4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模糊,sm-mp 分界不规则。⑤UC 肠壁呈相对规则的环形增厚、CD 呈相对不规则环形增厚。⑥其他:CD 者1例见管状无回声结构、1例见黏膜下层低回声结节。结论MPS 检查操作简便,可在良好的直视下显示病灶,同时又可在不预先扩张的情况下对腔内狭窄性病灶进行安全方便的超声检查,易被患者接受,也不增加患者的痛苦,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42例U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侵犯直肠9例(20%),直肠乙状结肠14例(31.11%),右半结肠2例(4.44%),左半结肠8例(17.78%),全结肠12例(26.67%)。轻型16例(35.56%),中型22例(48.89%),重型7例(15.55%)。结论:本组患者以轻中型为主,内科疗效较好,少部分中重型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病程长者要注意复查肠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44例青年患者(≤35岁)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收集青年结直肠腺瘤144例,年龄14~35岁,平均(29.5±4.8)岁,男∶女=1.7∶1(91∶53);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1%(200/6446),低于中老年组17.8%(4155/23306);61.8%(89/144)的腺瘤位于左半结肠,26.4%(38/144)位于右半结肠。高危腺瘤所占比例为36.1%(52/144),锯齿状腺瘤占全部腺瘤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4.1%(6/144)vs 1.0%(3/288)](P <0.05)。结论青年结直肠腺瘤检出率低于中老年患者,但高危腺瘤仍高达36.1%,而且右半结肠腺瘤比例同样较高,因此对有症状的青年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另外,青年患者锯齿状腺瘤比例较高,应引起内镜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髓过氧化物酶对炎症性肠病病情活动监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作为炎症性肠病(IBD)病情活动监测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观察了15例IBD活动组患者[其中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10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5例]、15例IBD非活动组患者(其中缓解期UC10例,缓解期CD5例)、12例对照组患者结肠粘膜病理变化.按Oshitani评分标准和D'haens评分标准进行UC和CD组织学评分,测定结肠黏膜MPO活性。结果: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IBD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亦较IBD非活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粘膜MPO活性均较对照组高,IBD活动组MPO活性较IBD非活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O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IBD病情活动的临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分析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转录本水平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以便为根据bcr—abl转录本水平的绝对值合理预测患者状态提供一些基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的bcr—abl/abl比值(%),分析获得bcr—abl阳性患者bcr—abl/abl的基线值;再检测82例患者不同时间点161份骨髓标本,比较各标本的bcr—abl/abl值相对于基线值的水平以及与该时间点患者的临床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患者治疗前bcr—abl/abl(%)值呈正偏态分布,变异范围较大:中位值13.5631(1.0206—98.3159),算术平均值21.1491(95%CI:12.3532—29.9450),为严格判断治疗后的相对变化,因此用以参比的bcr—abl/abl(%)基线值确定为低限值,即1。在161例次标本中,bcr—abl/abl(%)高于基线值(≥1)的有33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13例次(39.4%,13/33),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17例次(51.5%,17/33),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9.1%,3/33);较基线值下降0-1数量级(0.1≤bcr—abl/abl%〈1)的有26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6例次(23.1%,6/26),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7例次(26.9%,7/26),完全血液学缓解的7例次(26.9%,7/26),遗传学缓解的6例次(23.1%,6/26);较基线值下降1—2数量级(0.01≤bcr—abl/abl%〈0.1)的19例次,其中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2例次(10.5%,2/19),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15.8%,3/19),遗传学缓解(CyR)的14例次(73.7%,14/19);较基线值下降2—3数量级(0.001≤bcr—abl/abl%〈0.01)的7例次,其中主要遗传学缓解(MCyR)的2例次(28.6%,2/7),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5例次(71.4%,5/7);较基线值下降3个数量级以上(bcr—abL/abl%〈0.001)的76例次,均为CCyR。结论:利用单次检测值较基线值下降的程度能较好判断患者该时点的临床状态;bcr—abl/abl%〈0.01能可靠地反映患者获得CyR,而bcr—abL/abl%〈0.001能反映患者获得CCyR。然而,患者疾病状态的判断仍以动态连续检测为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及组织学分级的影响。方法应用美沙拉嗪1g,每日3次,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8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分级的变化。结果8周后,轻度UC治疗前后黏膜固有层血管炎分别为50.0%和18.8%(P〈0.01)。中度UC治疗前后黏膜固有层血管炎分别为69.6%和23.9%(P〈0.01)。治疗前血管壁坏死轻度UC1例,中度UC2例;血栓形成中度UC3例;8周末均未发现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轻度UC腺体异常治疗前后分别为37.5%和14.6%(P〈0.05);中度UC腺体异常分别为43.5%和39.1%(P〉0.05)。轻度UC治疗前后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95.8%和37.5%(P〈0.01);中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100.0%和32.6%(P〈0.01)。隐窝脓肿轻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20.8%和4.2%(P〈0.05);中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47.8%和10.9%(P〈0.01)。黏膜组织学分级轻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2.16±0.95)分和(0.88±0.52)分(P〈0.01);中度UC治疗前后分别为(2.86±0.83)分和(1.06±0.67)分(P〈0.01)。结论美沙拉嗪能明显改善轻中度UC炎症黏膜的小血管病变与隐窝脓肿,减少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促进炎症黏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联合注射绒毛膜性腺激素(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对体外受精/单精子注射一胚胎移植(IVF/ICSI—E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市鼓楼医院生殖中心常规长方案行IVF/ICSI助孕新鲜周期移植共520个周期,根据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分为组1:子宫内膜厚度≤8mm(n=14);组2:子宫内膜厚度9~11mm(n=193);组3:子宫内膜厚度12~14mm(n=247);组4:子宫内膜厚度≥15mm(n=65);再根据子宫内膜形态类型分为A型(n=287);B型(n=233);并按照内膜类型分为两个亚组分别比较其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果共纳入520个IVF/ICSI周期。4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5.7%,68.9%,69.6%,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25%,53.1%,53.1%,50.8%,具有统计学差异。总体分组A型内膜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均高于B型内膜(P〈0.05)。在1、2和4亚组中,不同子宫内膜形态组的妊娠率和种植率无明显差异,但在第3组(内膜12—14mm),A型内膜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B型(P〈0.001)。结论子宫内膜形态对于IVF/ICSI结局的预测比单纯子宫内膜厚度的预测更有意义,联合两项指标能更好预测IVF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及与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线性探针分析法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结果52例慢性乙肝患者检出乙肝病毒基因型B型24例(46.2%),C型26例(50%),A、B混合型2例(3.8%),B、C两型均以男性多见,两型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P〉0.05);在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及肝癌中,B和C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混合型2例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轻度和慢性乙型肝炎中度。C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以B、C为主要亚型,且C型稍多,C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确诊为AD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易患因素,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与死亡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2例AD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2.0:1,平均年龄(53.5±10.6)岁,急性期院内病死率15.4%;急性AD患者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高血压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死亡相关因素如性别(男性)、舒张压、马凡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DeBakey并发意识障碍或心包填塞症状,死亡与存活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支架治疗病死率低(13%vs75%).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DeBakey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是导致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支架治疗是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面)罩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病例6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呼吸机治疗组32例,在常规资料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比较。结果:呼吸机治疗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辅助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肯定的疗效,能更快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PaO2,SaO2和降低PaCO2;能更好地促进病情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结核感染T细胞试验(T-SPOT.TB)在儿童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12月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门诊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结核病患儿112例、非结核病(有其他肺部疾病)患儿58例、结核病易罹患高危者60例、健康儿童60例,分别进行T-SPOT.TB、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PPD皮试)、结核抗体检测(TB-DOT)、痰涂片抗酸染色、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比较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儿童结核病组按痰菌结果、病变部位、免疫状态不同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在儿童结核病组,T-SPOT.TB的阳性率为92.9%,高于其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P〈0.01;χ^2=81.71,P〈0.01;χ^2=142.00,P〈0.01;χ^2=101.71,P〈0.01);在非结核病组,T-SPOT.TB的假阳性率为3.4%,较痰涂片、痰培养稍高,与TB-DOT对比无异,但明显低于PPD的27.6%(χ^2=12.89,P〈0.01);在结核病易罹患高危组,T-SPOT.TB的检出率为25.0%,高于TB-DOT、痰涂片及痰培养(P〈0.05);在健康对照组,T-SPOT.TB的特异度为95.0%,高于PPD皮试的71.7%(χ^2=11.76,P〈0.01)。T-SPOT.TB在菌阴和菌阳、肺内和肺外结核、正常免疫和免疫缺陷组均具有良好的灵敏度(P〉0.05)。T-SPOT.TB与PPD皮试结果总符合率为78.6%。结论 T-SPOT.TB在儿童结核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其结果客观、准确,对儿童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许文雄  淦伟强  严颖  张晓红  谢奇峰 《新医学》2012,43(10):703-706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病原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负荷量与治疗效果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计数与临床转归关系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之和的最大值所对应的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为分界点,分为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低量)组31例和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高量)组21例,比较抗真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转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抗真菌治疗后低量组的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为52%,高量组的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量组治愈率48%,好转率23%,总有效率71%:高量组治愈率14%,好转率14%,总有效率29%,两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病原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者相比于≥2125个/ml者,抗真菌治疗后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高,临床转归好,脑脊液隐球菌负荷量是评估治疗效果和临床转归的一个实用、便捷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UC患者均经使用英夫利西单抗5 mg·kg-1于第0、2和6周诱导进入缓解期后,将其按用药的不同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2例。治疗组采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对照组采用硫唑嘌呤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的情况。结果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缓解率分别为66.7%、58.3%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1.7%、91.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58.3%(均P<0.05);治疗组缓解率、总有效率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英夫利西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中重度UC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中重度UC的选择方案之一。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王留记 《临床医学》2010,30(5):16-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激素和坎地沙坦治疗中重型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原发性NS的患者25例,尿蛋白≥3.5 g/24 h,血肌酐(Scr)≤265μmol/L,随机分为治疗组(UK组,n=13)和对照组(control组,n=12),治疗组接受尿激酶、激素和坎地沙坦治疗,对照组接受激素和坎地沙坦治疗,观察期限为4个月。结果①临床缓解率:UK组临床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分别为53.8%和38.5%,control组分别为25.0%和58.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UK组血肌酐明显下降〔(117±23)μmo/L vs(96±12)μmol/L,P0.05〕,control组血肌酐则变化不大〔(121±23)μmo)/L vs(123±19)μmol/L,P0.05〕。③两组患者尿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0、2、4个月时UK组尿蛋白分别为(4.38±0.62)g/24 h、(1.59±0.26)g/24 h、(1.15±0.17)g/24 h,control组分别为(4.36±0.56)g/24 h、(2.24±0.29)g/24 h、(1.53±0.21)g/24 h,UK组尿蛋白下降快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激素和坎地沙坦能有效改善中重型NS患者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方法:检测U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培养上清液中IL-4、IFN-γ、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UC组结肠黏膜中IL-4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0.1591±0.1014)(P〈0.05),IFN-γ和TNF-α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4481±1.1661、1.8349±1.6417)(P〈0.01)。结论: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4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IFN-γ、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IL-4、IFN-γ、TNF-α表达的改变是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