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分为 IP组、P组。结果 :IP组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 P组 ,而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 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表现在限制了梗塞面积的扩大 ;维护梗塞后心脏功能 ;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讨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和冠脉再通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5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50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择期行冠脉造影,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峰值,两组冠脉造影血管再通的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IP组)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P〈0.01)。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冠脉再通情况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程度,促进冠脉的再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8例首次Q波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分为A、B两组,分别观察其CPK峰值,坏死Q波导联数,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CPK峰值、坏死Q波导联数分别为1360.4±276.5(u/L)与1950.8±287.5(u/L),(P<0.001)和3±0.8与4±0.9(P<0.05);两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2/28例(7.1%)与8/30例(26.7%),2/28例(7.1%)与9/30(30%),0与4/30例(13.3%),(P<0.05);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7±3.2%,46.8±3.5%,(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可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心肌梗塞前38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与26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心肌梗塞患者CPK(肌酸磷酸激酶)与其同功酶(CK-MB)峰值、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近期死亡率等均显著低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心肌梗塞患者(P<0.01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老年心肌梗塞面积的作用,对近期预后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7.
邢泽民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0):103-103,105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分为A、B两组。结果 A组心肌梗塞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休克及病发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可减小梗死面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中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并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1996年以来共2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依发病前24~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及休克、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心肌酶峰值、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IP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史分为A、B两组,A组有心肌缺血,心绞痛,B组没有心肌缺血,心绞痛。结果:4例内心肌酶学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死亡率A组均低于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提高心肌持续性缺血的耐受力,保护心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组和无IP的对照组。结果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维护梗死后心功能,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亚低温、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21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和联合组(亚低温加缺血预处理)。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45min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然后再灌注2h。亚低温组和联合组通过物理降温使结扎30min时中心体温降到32℃~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8℃~40℃。结果:心肌梗死后3组动物血压均出现下降,3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面积占缺血心肌面积的比例,亚低温组和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也低于亚低温组。亚低温组和联合组梗死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力的升高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亚低温可缩小家兔急性心肌梗死的面积,与心肌缺血预处理同时应用的保护效果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溶栓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唯治疗组另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滴治疗。两组均在梗死后3周进行超声声学定量检测左心功能。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2.5%,低于对照组的82.5%(P  相似文献   

13.
张梅  黄体钢 《天津医药》1999,27(3):135-13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48小时内的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1例急性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有心绞痛组378例,梗死前无心绞痛493例,对两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生心绞痛组的心肌梗死范围较小,住院期间病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的发生率均低于梗死前无心绞痛组。末溶栓组和溶栓未再通组,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者的近期预后较无心绞痛者好,而两组溶栓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之前发生心绞痛与不发生心绞痛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将400例患者分成A、B两组,A组患者为梗死前发生心绞痛的195例,B组患者为梗死前未出现心绞痛的患者205例,对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治愈率以及并发症、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梗死前发生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较梗死前未发生心绞痛患者的面积小(P<0.05),并发症也明显较未发生梗死的患者减少(P<0.05),溶栓治疗后,再通率明显较未发生梗死的患者好(P<0.05)。结论梗死前36h以内发生心绞痛对心肌有较为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与心肌的预适应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样”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琰  张望云 《天津医药》1997,25(7):396-398
回顾性分析了1984~1995年急性心肌梗死146例,其中包括“幕碑样”ST段改变者19例(13.01%),1周内病死率63.15%。ST段“墓碑样”改变者预后差的临床因素是:梗死部位89.47%为前壁范围;nST、∑ST、nQ、∑Q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心肌损伤、坏死的范围和程度都较重,临床严重合并症多。“墓碑样”ST段改变者QTcd为(79.33±28.58)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猝死者占死亡人数的66.67%。认为QTcd延长是ST段“墓碑样”改变组临床预后差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心功能情况的差异。方法: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68例,分为NSTEMI组55例和STEMI组113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术前及术后的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质量(LVW)、左室质量指数(LVW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术后TIMI血流情况、LVEDV、LVW及LV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TEMI组术前TIMI血流3级的比例、术后MBG3级比例和LVEF明显优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NSTEMI患者接受早期介入治疗术后的心肌再灌注情况以及左室收缩功能优于STEMI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犬实验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宁心通痹胶囊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 30只犬随机分成5组: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20 mg·kg-1地奥心血康胶囊)、宁心通痹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犬。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建立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测心肌梗死范围、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及相关酶学指标等。结果 宁心通痹胶囊在1.02,2.04 g·kg-1剂量下,对犬心肌缺血模型具有改善心电图S-T段偏移量,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输出量,升高左心室收缩压作用,亦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酶学等指标的异常。结论 宁心通痹胶囊对犬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征。方法于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各6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STEMI组中吸烟、持续性胸痛及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NSTEMI组多;NSTEMI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和糖尿病并发率均明显高于STEMI组;STEMI组血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水平均明显高于NSTEMI组;造影显示冠脉单支病变NSTEMI组明显较少,而三支病变则多于STEMI组;冠脉狭窄程度≤90%的患者NSTEMI组较多,而狭窄>90%者STEMI组更多;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MI患者年龄偏大,且好发于女性,临床症状较轻,化验检测结果严重程度低,且造影显示冠脉病变程度低,但有基础TIMI血流3级和存在侧支循环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杨宁滴丸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大鼠心电图、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心肌梗塞区重量及心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黄杨宁滴丸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降低血清CK,LDH,MDA,TXB2水平,升高血浆SOD,6-Keto-PGF1α水平,减轻心肌梗塞区重量及心肌病变程度.结论:黄杨宁滴丸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者100例,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分别为51例和49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50万 U静脉滴注,30min滴完,同时给与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治疗组为6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2%;4周病死率治疗组为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结论 对适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