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对耳蜗毛细胞的损伤情况,探讨山莨菪碱对耳蜗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健康豚鼠50只随机分成3组,健康对照组10只,单纯照射组和药物防护组各20只,每组观察20耳。各组豚鼠行听觉脑干反应(ABR)阈值测定后,对药物防护组和单纯照射组豚鼠的耳颞部用直线加速器所产生的6 MeV电子线予以分次放射(2 Gy/d),每次照射前30 min于药物防护组豚鼠的股部肌肉注射山莨菪碱,单纯照射组在同一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总剂量达到60 Gy后,各组豚鼠行ABR检测听功能。并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放射后单纯照射组的平均ABR阈值为(52.27±2.42)dB peSPL,较药物防护组(37.65±1.92)dB peSPL明显提高 ( t =2.01, P<0.05);耳蜗基底膜铺片外毛细胞计数,单纯照射组为(54.75±7.71)个/视野,较药物防护组(144.50±7.30)个/视野明显减少( F =135.362, P<0.05)。透射电镜观察见单纯照射耳蜗外毛细胞边界不清,细胞肿胀变形,细胞器和细胞核明显异常;防护组耳蜗外毛细胞病变明显减轻;健康对照组外毛细胞完好。扫描电镜观察见单纯照射组耳蜗外毛细胞的纤毛明显倒伏、缺失、排列紊乱;药物防护组耳蜗外毛细胞的纤毛排列基本整齐,偶见倒伏现象;健康对照组耳蜗外毛细胞的纤毛排列整齐无倒伏、缺失。 结论 分割剂量60 Gy对豚鼠耳颞部放射可造成耳蜗毛细胞损害,山莨菪碱对耳蜗辐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放射线诱导重组质粒pEgr-1-endostatin-TNF-α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及其与射线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 Lewis肺癌荷瘤鼠2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照射组、质粒组、质粒+照射组。将重组质粒pEgr-1-endostatin-TNF-α注射到荷瘤鼠肿瘤内,24 h后对质粒+照射组采用γ射线肿瘤局部照射10 Gy,诱导目的基因表达,ELISA法测定小鼠不同时间血清中的内皮抑素及TNF-α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CD31的表达,与HE染色分别计算肿瘤血管密度,测量肿瘤大小,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质粒+照射组内皮抑素及TNF-α表达量明显增加,第2周表达量达到高峰,分别为(52.64±4.19)和(12.01±0.87)ng/ml,持续到第4周仍有较高浓度表达,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726,P<0.05)。质粒+对照组HE染色肿瘤组织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4.7±0.8)与(10.0±1.2)个/视野, t=14.063, P<0.05],肿瘤生长较对照组和照射组受到明显抑制[(5907.2±78.6)、(4653.4±32.8)和(763.5±12.3) mm3, F=16.415,P <0.05)]。结论 重组质粒pEgr-1-endostatin-TNF-α可以通过射线的诱导在小鼠体内表达,与单纯放疗相比较表现出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和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报告系统,检测60Coγ射线诱导B16细胞区域性基因组不稳定性改变。方法 实验分为3组:未转染组、转染组及转染对照组。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GFP标记目的质粒及对照质粒分别转入B16细胞,经G418筛选,有限稀释法培养形成单克隆生长。给予0、2和4 Gy 60Coγ 射线照射,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记录GFP表达细胞数,计算GFP表达率。结果 建立了含有GFP标记的区域性基因组不稳定性报告系统的GFP-B16细胞株。60Coγ射线照射后,2和4 Gy组均可见GFP-B16细胞表达GFP,并与照射剂量、照射后时间密切相关。GFP表达率随照射剂量(F=36.55、36.76,P<0.05)和照射后时间的增加而增高(t=-3.27、-3.16、-4.26、-6.11、-7.17, P<0.05)。照射后第3天,GFP表达率增高幅度最明显(2.46±0.24),第5天达到高峰(3.82±0.35),增高幅度趋于稳定。0 Gy组在照射后2周,自发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率为1/60万。结论 GFP标记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报告系统可检测到60Coγ射线诱导的B16细胞区域性基因组不稳定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反义cDNA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联合γ射线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并观察各组裸鼠肿瘤病理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变化,为VEGF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治疗食管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32只Balb/c/nu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反义组和反义+照射组,使用已转染和未转染反义VEGFcDNA TE-1食管癌细胞株,分别建立裸鼠爪垫移植瘤模型, 瘤体直径0.8~1.0 cm,60Co γ射线18 Gy单次照射单纯照射组与反义+照射组裸鼠移植瘤,对比观察各组移植瘤生长情况,检测移植瘤组织中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未转染两组比较,转染两组瘤体生长速度慢,成瘤潜伏期延长(t=13.898, P<0.01)。反义组肿瘤体积为(1207.50±97.07)mm3,反义+照射组为(1057.5±91.50)mm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05),而此2组与对照组(5442.50±185.08)mm3 和单纯照射组(2922.50±152.773)mm3 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5~21.238,P<0.01)。反义组与反义+照射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394、13.519, P<0.01)。结论 抗VEGF治疗可有效地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但单纯抑制VEGF表达对增加裸鼠移植瘤放射治疗增敏效果有限,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新的组合(rhG-CSF+rhIL-11+rhIL-2)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比格犬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4.5 Gy  60Co γ射线照射比格犬制备骨髓型ARS动物模型,动物分为照射对照(5只)、综合对症(5只)和综合对症加细胞因子治疗3组(6只),通过观察动物体征、存活时间、存活数以及动物造血及胃肠道等脏器的恢复情况,分析细胞因子联合治疗效果。结果 4.5 Gy  60Co γ射线照射后,比格犬出现食欲下降、发热、精神状态差和柏油便等症状,照射对照组动物于照射后2周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12.7±1.4)d;综合对症组呈现明显的急性放射病症状,并于照射后第33天死亡1只;而综合对症加细胞因子组动物在45 d观察期内不仅全部存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其造血功能及胃、肠道等受损组织基本恢复。结论 在综合对症基础上给予rhG-CSF+rhIL-11+rhIL-2组合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4.5 Gy 60Co γ射线照射比格犬造血系统功能和胃肠道等重要脏器的恢复,提高受照动物存活数,并改善动物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脑组织γ刀照射后水通道蛋白(AQP)4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蛋白激酶(PKC)活性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Wistar大鼠30只,用γ刀照射尾状核头部(单靶点照射,中心剂量100 Gy,准直器为4 mm)制成放射外科模型,观察照射后1、3、7、15、30和45d 脑组织中AQP4 mRNA、PKC活性及细胞内游离Ca2+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检测方法分别为RT-PCR、液态闪烁计数以及Fura-2/AM法。结果 AQP4 mRNA的表达由正常对照的0.99±0.05逐渐增加至照射后30 d的2.32±0.10,45 d下降至2.21±0.08;PKC 活性及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则分别由正常对照的0.5896±0.2101和455.82±20.13逐渐下降至30 d 的0.0404±0.0294和196.72±9.87,45d又回升至0.1050±0.0607和219.26±10.43。除1 d 外,AQP4 mRNA、PKC活性及细胞内游离Ca2+ 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QP4 mRNA与PKC呈显著负相关(r=-0.918,P=0.003),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与PKC 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959,P=0.001)。结论 γ刀照射后PKC活性受抑可能是脑组织AQP4 mRNA表达上调的因素之一,而PKC活性降低则可能与高剂量电离辐射致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重组腺病毒介导PUMA基因对胰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Ad)介导PUMA基因联合γ线对人胰腺癌的作用。方法 以不同感染复数(MOI)的Ad-PUMA(10、50、100)转染胰腺癌PANC-1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PUMA表达。PANC-1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转染组、照射组、转染联合照射组。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4组:对照组、转染组、照射组、转染联合照射组,在不同时间测量肿瘤生长速率和凋亡指数。结果 PUMA表达随病毒MOI增加而进行性增加(MOI=10、mRNA=0.46±0.02、蛋白=0.75±0.09;MOI=50、mRNA=1.12±0.09、蛋白=1.01±0.18;MOI=100、mRNA=1.50±0.08、蛋白=1.80±0.15;P<0.05),细胞增殖随病毒MOI增加逐渐受抑制(r=-0.986?55),经γ线照射后增殖抑制更加明显(r=-0.971?26,P<0.05),而凋亡率上升(照射前=45.4%±5.26%,照射后=73.2%±6.62%,P<0.05)。Ad-PUMA转染和γ线联合照射后7~35d,裸鼠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单纯转染组和对照组[第35天肿瘤体积分别为(19.82±6.45)、(39.5±9.23)、(33.6±10.3)、(52.0±11.43)mm3,P<0.05],凋亡指数升高(AI分别为0.43±0.05、0.29±0.10、0.24±0.05、0.00±0.00,P<0.05)。结论 PUMA基因转染联合γ线照射可增强对胰腺癌细胞杀灭作用,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照射和单纯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受照前后沉默H2AX基因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将60只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照射组、空载体组、空载体照射组、沉默(H2AX)组和沉默(H2AX)照射组,每组10只.于裸鼠皮下接种相应细胞,制备裸鼠模型.接种21 d后,给予6 MV X射线15 Gy单次照射,受照后48 h每组处死5只裸鼠,将肿瘤标本按Western blot、RT-PCR及流式细胞分析要求处理,检测蛋白水平、RNA水平及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沉默组肿瘤体积为(42.76±4.40) mm3,明显小于空白组(73.18±8.80) mm3和空载体组(71.27±8.40) mm3(F=67.8,P<0.01).沉默组组织中H2AX蛋白表达(0.12±0.03)明显低于空白组(1.12±0.11)和空载体组(1.16±0.08,F=34.27, P<0.01).沉默组RNA水平(0.85±0.31)明显低于空白组(1.86±0.26)和空载体组(1.82±0.24,F=39.45, P<0.01).组织的免疫共沉淀显示,照射使γ-H2AX与MDC1、53BP1发生明显相互作用.沉默H2AX后,其相互作用减弱.受照后各组肿瘤体积在分组之间总体存在差异(F=13.56,P<0.01).沉默照射组凋亡率为(24.15±2.25)%,较照射组(13.26±1.54)%和空载体照射组(12.78±1.47)%明显增高(F=54.33,P<0.01).照射后引起G2/M期阻滞,沉默照射组较照射组阻滞减轻(F=10.21,P<0.01).结论 体内研究显示沉默H2AX基因可以提高食管癌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胶体32P-磷酸铬间质给药对犬累积损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胶体32P-磷酸铬(32P-CP)在正常Beagle犬的肝叶或臀大肌行间质注射的安全性。方法 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间质给药不同剂量(185和370MBq)、不同部位(臀大肌和肝脏)及冷胶体对照5组(n=2)。术后不同时间点称量体重,行血液生化学检查,ECT轫致辐射显像,组织形态学动态观察及连续测量体表、血液、尿液和粪便放射性计数率值。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给药后ECT示肝脏组全肝显影,放射性分布呈团块状不均匀,肌肉组局部放射性持续浓聚,肝脏未见显影。术后第4组犬体重进行性减少,45d时较术前减少2.7kg,余组体重增值均数依序为3.0、1.6、0.8和3.1kg。第4组血小板、红细胞术后有明显减少。分别于给药后23和45d死亡,死亡前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有急剧升高;其余组间血液和血生化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体表分区测定以注射部位放射性计数率值为最高,其次为膀胱、脾。肝脏组血液峰时为5min,峰值分别为0.5×107/min和1.0×107/min;肌肉组持续在3×105/min左右。组织学表现肌肉组和肝脏185MBq组4周内有充血水肿改变,8周后组织结构恢复正常;肝脏370MBq组4周内部分肝细胞坏死,6周时见大量肝细胞气球样变,充血水肿明显,肝小叶结构不清。尿液、粪便中放射性计数率肌肉组峰时均数分别为13和12d,峰值为(42.0±3.3)×104/min和(29.6±4.5)×104/min;肝脏组峰时为5和9d,峰值为(49.0±10.2)×104/min和(28.5±7.1)×104/min。至30d肌肉组从尿液和粪便中累积排泄率为36.58%和10.62%,肝脏组为23.48%和8.76%。吸收剂量肝脏组肝脏为(30.6±2.3)、(55.6±4.4)Gy;肌肉组肌肉注射部位为(53.4±3.1)、(98.1±3.3)Gy,肝脏为(2.3±1.3)、(6.5±1.2)Gy。结论 Beagle犬肝脏间质注射794.39MBq/m2,肝脏吸收剂量为56Gy时有较强肝毒性及全身毒副作用,是其致死剂量。肌肉给药463.98~772.93MBq/m2是安全剂量范围。32P-CP间质给药是适用于治疗凡穿刺所能到达的乏血供及中等血供实体瘤的安全手段。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鼠受到照射后,辛伐他汀对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6只8周龄清洁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于6.0 Gy 60Coγ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 分别胃饲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辛伐他汀(16 mg/kg,1次/d),直至处死。于照射后第3、7、10、14 天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率,测量骨髓造血面积,观察照射后第10天小鼠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数及第28天骨小梁的变化。结果 照射后第3、7、10、14 天辛伐他汀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骨髓CD34+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外周血红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照射后第28天辛伐他汀组小鼠骨小梁的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小鼠CFU-S数(11±3)个显著高于对照组(4±3)个。2组小鼠骨髓造血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成骨细胞增生、增加骨髓CD34+细胞率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CO2 激光行镫骨足板手术对内耳感受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9只白色红目豚鼠分 3组 ,每组 3只 ,分别以功率 2、4、6W的CO2 激光对左耳进行内耳镫骨足板造孔 ,以右耳为对照。术后动物断头处死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激光照射对内耳感受器毛细胞的影响。结果 以功率 2W的CO2 激光行内耳镫骨足板造孔术时 ,豚鼠内耳毛细胞未见损伤 ;功率 4W时 ,外毛细胞之间出现云雾状渗出物 ,并有散在的外毛细胞倒伏 ,内毛细胞部分融合 ,表面有球状物附着 ;功率 6W时 ,内耳毛细胞及壶腹嵴毛细胞均被损伤 ,并出现外毛细胞严重缺失、破坏 ,壶腹嵴纤毛广泛损伤、脱落 ,失去原有的形态。结论 应用CO2 激光行镫骨足板手术应注意功率的选择 ,以免造成内耳感受器的损伤。所得实验数据可供激光治疗耳硬化症选择适当的功率参考。  相似文献   

12.
60Coγ射线照射对豚鼠耳蜗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采用模拟临床放射治疗常规分割照射方法,对豚鼠内耳进行60Coγ射线外照射,研究电离辐射对耳蜗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以探讨临床上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听力减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研究发现,照射后10周,豚鼠听觉脑干反应(ABR)听阈随着照射剂量的提高而相应上升,70Gy组平均上升10dB,90Gy组平均上升28dB;耳蜗基底膜铺片检查发现,照射剂量与外毛细胞、内毛细胞和柱状细胞缺失数量呈正相关;损伤严重程度:外毛细胞>内毛细胞>柱状细胞;统计分析组间P<0.05.本研究提示,γ射线对耳蜗毛细胞的破坏损伤,是听觉下降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类神经生长因子β基因(human beta-nerve growth factor,hNGFβ)转染联合强化铁营养(fortified iron nutrition,FIN)防治豚鼠爆震性聋的可能性.方法 制作强脉冲噪声(172 dBSPL)致聋豚鼠模型35只,爆震后第7天,10只豚鼠经耳蜗底周鼓阶骨壁钻孔向外淋巴腔内导入腺病毒携带hNGFβ基因(adenovirus-mediated hNGFβ,Ad-hNGFβ)为基因组,10只豚鼠导入hNGFβ基因并进行强化铁营养为联合组,10只豚鼠经耳蜗底周鼓阶骨壁钻孔向外淋巴腔内导入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ialperilymphatic fluid,APF)为APF组.5只豚鼠作正常对照组,不经暴露噪声,也不用药物治疗.测定爆震前及基因转染后豚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阈值.取材时间:基因导入后第1周及第4周实验组各取5只动物进行耳蜗取材,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检测Ad-hNGFβ蛋白表达并进行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 基因导入后第1周,可见Ad-hNGFβ在耳蜗内成功转染.耳蜗各回均有表达,强度基本相等;联合组豚鼠ABR反应阈恢复较基因组快,较APF组明显快;4周后,联合组豚鼠ABR反应阈完全恢复正常,基因组基本恢复正常,APF组未能恢复;联合组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基因组,两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细胞形态与正常相近.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hNGFβ基因联合强化铁营养能协同作用防治豚鼠爆震性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支气管哮喘豚鼠模型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FN-γ水平及肺组织中NF-κB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用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哮喘豚鼠模型。ELISA法检测豚鼠BALF中IL-4,IFN-γ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NF-κB在豚鼠支气管上皮的表达。结果:哮喘组BALF中的IL-4、IFN-γ含量及PC20水平都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而地塞米松治疗组豚鼠BALF中IL-4含量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其IFN-γ含量和PC20水平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豚鼠气道中NF-κB阳性细胞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有效降低豚鼠BALF中IL-4水平,升高IFN-γ含量,同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NF-κB在哮喘豚鼠支气管上皮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川芎嗪对顺铂诱导豚鼠耳蜗毛细胞中JNK、c-JUN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凋亡的机制。方法将60只听力正常的健康白毛红目豚鼠按照随机字数表法分为空白组与模型组,空白组豚鼠正常饲养,模型组豚鼠腹腔注射顺铂,诱导药物性耳聋模型。造模成功后,将空白组及模型组分别随机分为两组,即空白对照组、空白+川芎嗪组、模型对照组、模型+川芎嗪组。空白+川芎嗪组、模型+川芎嗪组豚鼠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进行干预,2周后处死豚鼠,采用Western-blot法对各组豚鼠耳蜗组织中c-JUN、JNK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组豚鼠耳蜗毛细胞排列整齐、均匀,无缺失及坏死细胞出现;模型组豚鼠耳蜗毛细胞变形明显,排列不均,溶解破坏的毛细胞较多。与空白对照组和空白+川芎嗪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豚鼠耳蜗组织中c-JUN、JNK、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模型+川芎嗪组豚鼠耳蜗组织中c-JUN、JNK、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可通过调控JNK/c-JUN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调控Caspase-3来抑制细胞凋亡途径,进而发挥其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在条件化噪声防护强噪声所致豚鼠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杂色,耳廓反射正常,鼓膜完整的豚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G),条件化噪声组(CG),高强度噪声暴露组(HG),条件化噪声加高强度噪声暴露组(CHG)。所用低强度噪声(条件化噪声)为80dB SPL,高强度噪声为115dB SPL。噪声暴露后取下耳蜗,应用抗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单抗作免疫组化研究,对照组仅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单纯给予条件化噪声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HSP70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无增强,而高强度噪声呼先条件化噪声再高强度噪声暴露后豚鼠的耳蜗毛蜗细胞HSP70染色强度均增高,CHG组的耳蜗毛细胞HSP70染色强度比HG组的强。结论:热休克蛋白在条件化噪声防护强噪声所致豚鼠听力损伤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强次声波对豚鼠Corti器外毛细胞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强次声波暴露后豚鼠Corti器外毛细胞(OHC)的脱氢酶活性变化及形态变化。方法 将20只豚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4只),置于频率8Hz、强度为135dB的次声声场中连续暴露90min。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测定豚鼠耳蜗OHC琥珀酸脱氢酶(SDH)显色灰度值(GSV),比较强次声波暴露前、后8h、2d、5d和21d时OHC的SDH的活性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耳蜗损伤情况。结果 次声暴露后各组动物耳蜗OHC的SDH显色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光镜下观察发现散在性或局限性OHC肿胀及缺失,细胞境界不清,SDH染色浅谈,且部分OHC的缺失为永久性改变。结论 强次声波能影响OHC的能量代谢,从而明显降低耳蜗OHC的功能,并可导致豚鼠耳蜗OHC永久性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实验性冲击波负压(BUP)暴露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 ]i)的影响。方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用钙敏荧光探针Fluo-3作为指示剂,观察豚鼠暴露中等强度实验性BUP后耳蜗外毛细胞[Ca2 ]i的变化。结果:中等强度BUP暴露后8 h,至暴露后24 h和3 d稍有回落,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上述这些变化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的升高是一致的。结论:豚鼠暴露中等强度性BUP可引起耳蜗外毛细胞内[Ca2 ]i的明显增高,且可能是听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FP)]在鼻黏膜辐射损伤中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豚鼠50只,随机均分至对照组和用药组。用医用直线加速器6 MV X线进行鼻部5 Gy照射,1次/周,共3周。照射完成后第2天用药组豚鼠鼻腔局部喷FP,分别于喷药后1周、1、2、3、4个月随机处死豚鼠各5只,光镜及电镜下观察鼻黏膜病理学变化。豚鼠处死前心脏穿刺采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IL-6、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 用药组豚鼠鼻黏膜早期炎性反应较对照组轻,4个月后纤毛覆盖率明显提高(72.9%与50.2%),黏膜下腺体萎缩减轻并表现出一定的分泌功能。用药组血清细胞因子IL-1升高明显且前2个月维持在高水平,2个月后开始下降,4个月时与对照组水平相当;而IL-6、TNF-α则始终降低。结论 鼻腔局部应用FP减轻了豚鼠鼻黏膜辐射损伤,而血清细胞因子IL-1、IL-6、TNF-α浓度的变化可能是其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