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方法对13例原发性皮肤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原发性皮肤ALCL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块、结节、肿块;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示CD30均(+),大多数CD3和/或CD43(+),部分EMA、GranB和perforin(+),ALK、CKpan、CD20、CD79a、HMB45、CD68、CD15和CD117(-)。13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再辅助以化疗和∕或放疗;9例随访时间5~55个月,1例死亡。结论原发性皮肤ALCL是低度恶性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本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黑色素瘤、低分化腺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右心房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右心房恶性间皮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原发性心房恶性间皮瘤组织形态为瘤细胞向上皮及肉瘤样分化,核分裂象易见,有坏死。免疫表型:calritinin(++)、Vim(++)、CK(+)、EMA(+)。结论 原发性右心房恶性间皮瘤非常罕见,恶性度高。形态学上应与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及转移腺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30、CD79a、CD68、CD45RO、CD3、CD20和CEA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可见子宫内膜和/或肌层内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结论子宫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预后治疗十分重要,免疫组化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于肝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基因重排。结果2例均为偶然发现肝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主要由中心细胞样B细胞和单核细胞样B细胞构成,均见肿瘤细胞侵犯胆管上皮、侵袭肝细胞索形成淋巴上皮病变,肿瘤细胞CD20、CD79α和Pax-5(+),T细胞标记(-),IgH基因均呈单克隆重排。结论原发性肝MALT型淋巴瘤是一种惰性淋巴瘤,多为偶然发现的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必要的基因重排检测。  相似文献   

5.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4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淋巴瘤细胞围绕萎缩的乳腺腺管上皮浸润。4例LCA及CD20均显示( );2例k( );CD45RO、λ、CD5、CD10、cyclinD1和CK均为(一)。结论 4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全部为B细胞来源,其发病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有关,早期诊断对预后的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为52岁老年男性,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以梁状和岛状排列为主;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中度嗜酸性,核染色质细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CK (+)、CD56(+)、Syn (+)、CgA(+),Inhibin(-)、PLAP(-)、AFP(-)。结论原发于睾丸的神经内分泌癌非常罕见,通常不伴有类癌综合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睾丸畸胎瘤合并类癌、精原细胞瘤、支持细胞瘤等,多数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相似文献   

7.
李饮  刘莉  陈志英  刘都札 《华西医学》2010,(10):1880-1882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砂砾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意义。方法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例原发性腹膜砂砾体癌组织标本进行观察。结果原发性腹膜砂砾体癌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单一,较多砂砾体存在于肿瘤组织内。免疫组化染色CK(+),vimentin(-),CA125(+),CK20(-),CK7(+)。结论原发性腹膜砂砾体癌十分罕见,肿瘤内大量砂砾体提示其可能具有较为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变化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上的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观察24例ALCL病理形态以及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结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瘤细胞形态多样,沿窦或滤胞间浸润,或呈巢状分布,免疫组化标记24例CD30均呈阳性,其中23例为T细胞性,1例为裸细胞性,CD15均阴性,ALKP80标记12例,其中3例阳性,结论:ALCL的病理学改变是多样性的,免疫组化在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囊原发性透明细胞癌(CCG)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原发于胆囊的透明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细胞主要由透明细胞构成,少部分为嗜酸性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片状,可见腺管结构。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显示PAS染色(-),CK7、CK20、CEA和EMA(+),vimenin(-)。结论 胆囊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并要排除转移性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分析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方法 收集22例组织学证实为骨LCH的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2~37岁,儿童比成人多见。任何部位的骨组织均可受累。临床以局部疼痛及肿胀为主要表现,X线表现不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受累骨组织可见形态特殊的组织细胞,即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同时伴有数量不等的嗜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破骨样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a和S-100(+),部分CD68(+)。结论 骨LCH的病因尚未明确,其组织病理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需要与骨髓炎、骨肿瘤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鉴别,免疫组化染色CD1a、S-100和CD68等标记对确诊有帮助。多数孤立性骨LCH患者预后良好,但可有少数病例复发。  相似文献   

11.
赵冬梅 《临床医学》2010,30(8):25-26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C-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提高对C-ALCL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C-ALCL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6例中男性3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5岁。以皮肤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上具有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形态特征,瘤细胞体积大,有明显的多形性和异形性,免疫组化6例瘤细胞弥漫表达CD30+,2例ALK+,3例EMA+,T细胞标记可有CD3、CD4、CD45RO或TIA-1的表达,均不表达CK、CD20、S-100、HMB45。结论 C-ALCL少见,掌握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丹华  杨毅  郭卫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5):323-325,I085
目的探讨儿童骨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估免疫组化染色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例儿童骨的恶性淋巴瘤,复习临床资料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3例均诊断为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其中1例为B淋巴母细胞型,1例为弥漫大B细胞型,1例不能确定类型。3例均行病变部位的肿瘤切除术,术后化疗。结论儿童骨原发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及放射学上难与其他儿童骨恶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在诊断中不可或缺。恰当的化疗方案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陈仕高  刘莉  刘都礼 《华西医学》2007,22(3):526-52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腰椎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患者有腰部疼痛,X线检查示腰椎骨质破坏,病理组织学观察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为B细胞性。结论:PLB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好,临床及放射学上难与其它骨恶性肿瘤鉴别,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区分细胞类型来诊断。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金范  文锦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9,6(4):197-200,F002
目的 观察四川地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homa,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搜集临床资料并随访,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19例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研究。结果 记均阳性)。11例为CD45阳性,10例EMA阳性,14例TIA1阳性。CD15及CD68均为阴性。形态学上瘤组织表现为窦、滤泡间侵犯,瘤细胞形态多样,可见胚胎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例发生面部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CD30阳性、CD3阳性、CD45RO阳性、CD43阳性、vimentin阳性。结论原发性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必要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例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依据WHO新分类进行分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6~82岁。病程2周~1年,除2例伴有疼痛外均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6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其中5例为中心母细胞性,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性。瘤细胞LCA、CD45RA和CD20均( )。随访4例,2例分别于首诊后5、10个月出现鼻咽部、胸膜累及;2例分别为13和18个月无瘤生存。结论睾丸原发性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老年人多见,预后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染色体移位产生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年龄和预后的关系。建立包含30例ALCL及2例对照组织共96点阵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LK蛋白表达,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ALK蛋白在2例皮肤原发JLCL患者中表达均为阴性,28例系统性ALCL中有20例(71.4%)表达为阳性,其表现主要为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棕黄色;(2)ALK蛋白阳性组的年龄低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ALK蛋白阳性组的预后好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ALK蛋白的表达在ALCL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在低年龄组的患者,它可以作为ALCL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独立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富于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预后和免疫组化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例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2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52.7岗。3例之肿瘤性大细胞L26阳性,背景小细胞UCHL-1阳性。  相似文献   

19.
郭鹏  王佳  王瑜  李雄 《华西医学》2010,(1):103-104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NHL)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特点。方法:总结我院自2000~2007年诊治的5例肾脏PNHL患者临床资料,5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原发性肾癌。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果:拒绝化疗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亡,一例73岁的高龄患者术后14个月死于化疗毒副反应,其余三例患者随访到现在,均无病生存。结论:该病术前诊断困难,与原发性肾癌容易混淆,肾图对诊断该病或可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对该类肿瘤给予根治性切除,术后给予正确及时的个体化化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