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庆胜  张建锋 《山东医药》2010,50(30):109-110
目的观察改良椎管内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对80例反复发作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检查确诊,行椎板单侧或双侧开窗、椎管内减压术,术中保留椎间盘、棘突和部分椎板,仅行分离粘连组织、松解神经根和椎弓根钉棒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 80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2 a,腰痛症状均消失,活动良好。结论改良椎管内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可有效消除该患者腰痛症状,长期疗效好。手术创伤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辅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11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均在椎板减压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的后斜向植入并辅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临床效果评价优83 例,良26例,无改善9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84例,基本满意29例,可5例;术后随访18个月均达骨性融合,均无融合器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结论 该术式后路减压充分、融合可靠,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患者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32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明显腰椎不稳的患者再次翻修手术采用扩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标准问卷调查及影像学随访观察。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在手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患者总体满意率为83.3%。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经扩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后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骸摘出,同时行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6~8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 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0%(80%~100%),经X线检查,37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7.6%,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3.5%.结论 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武振国  肖增明 《山东医药》2006,46(24):55-56
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TFC)后斜向植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2例。结果优15例,良5例,可2例,差0例;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6.0mm恢复至术后的11.6mm,至随访时无明显椎间隙高度丢失。认为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29例,27例(93%)术后即刻完全复位,2例症状明显改善。认为腰椎滑脱伴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应行后路开放减压、复位、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椎体间或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7.
椎间植骨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附3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立明 《山东医药》2008,48(15):89-89
采用椎间植骨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9例.术后随访8~24个月,优30例,良4例,可5例,优良率87%.35例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个月.认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02~2010-11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6钉组),跨伤椎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4钉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和Cobb's角.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 三椎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能良好,无切口感染,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年,6钉组效果优于4钉组(P=0.002).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或椎管钛网成形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术后平均随访3.7 a,应用JOA评分(29分法)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术后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均<0.01)。术后半年优良率86.9%。结论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或椎管钛网成形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和持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35例,均采用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腰部 VAS、下肢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侧凸Cobb 角、椎间倾斜角。结果随访时间(27.85±8.25)个月,手术时间(184.38±60.98) min,估计术中出血量(619.23±387.05) mL,固定融合(4.62±0.87)个椎体。与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时腰部VAS、下肢VAS、ODI评分降低,侧凸Cobb角、椎间倾斜角变小腰椎JOA评分增加(P<0.05或P<0.01)。结论 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9例腰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3例,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合并植骨融合术(弓根螺钉组)、切开复位内固定合并植骨融合术(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器融合术(融合器组)治疗,比较三组的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及出院前分别检测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末次随访采用JOA评分系统评价脊柱功能,定期复查X线片判断融合效果。结果弓根螺钉组在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和融合器组(P<0.05)。随访1年后,弓根螺钉组、融合器组无1例未融合,内固定组3例未融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术后血沉为28 mm/h,CRP为1.36 ng/L,明显高于弓根螺钉组和融合器组;末次随访弓根螺钉组JOA评分(87.8±1.8)分,内固定组(80.1±2.9)分,融合器组为(89.1±1.9)分。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合并植骨融合术和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可靠方法,但是前者还具有廉价、微创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单纯植骨融合(PLF)与椎间融合器融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PLF组和PLIF组,PL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单纯植骨融合,PLI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滑脱率、临床有效率、滑脱节段前凸角以及椎体高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LIF组的植骨融合率和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PLF组(P0.05);两组术后1 w和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 w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LIF组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PLF组(P0.05);PLF组有3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在术后1年后症状无任何缓解;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痛。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PLF治疗与PLIF治疗均对腰椎滑脱症有效,综合考虑PLIF治疗的疗效优于PLF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TLIF)植入单枚T—PLUS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同期收治的12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经TLIF植入单枚T—PLUS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观察腰痛、下肢神经症状变化、并发症、融合器位置及椎体间融合情况;随访7—12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术后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发生感染、神经根牵拉损伤,随访期内未发现断钉、断棒、T-PLUS下沉、移位等并发症;临床疗效为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经TLIF植入单枚T—PLUS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近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L_5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重度L_5滑脱症患者采用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核摘除,直视下打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同时行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4~6周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18~26个月(平均19.6个月),Ⅲ度滑脱10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仍有Ⅰ度滑脱7例,椎体复位率达90%,Ⅳ度滑脱5例复位率达75%~90%。术后1.5年拍照片示椎体间均有骨性融合,其中RSS固定者螺丝钉折断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术后按照邹德威临床疗效综合评分标准评定为优11例,良4例。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L_5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膨胀型椎弓根钉(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行后路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术后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27例患者术后随访18~31〔平均(24±2.7)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18~24〔平均(21.5±2.2)个月〕行内固定取出术;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术后1 w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与术后1 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为(19.2±2.7)分。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1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予以局部理疗、药物治疗等对症治疗,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结论经后路EPS结合伤椎普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少儿上颈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8例4~10岁的幼儿上颈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结果全组8例均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6~2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少儿具有进行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可行性,可作为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7.
Hangman骨折系枢椎双侧椎弓根骨折并C2—3间椎间盘和韧带的完全撕裂损伤。多见于车祸及坠落伤的患者,传统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2005年1月-2006年6月,我们应用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解决腰椎术后的即刻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椎间融合术提供足够刚性内固定。该文对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研究现状、优势、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3-01~2010-06收治的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据术前、术后X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以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效果。结果本组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内固定无松动,1例病灶复发,经过第2次清创后,瘘口愈合,全部病例植骨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术前Cobb角平均35°,末次X片随访复查Cobb角平均16.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支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又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巩陈  胡伟  刘向阳  赵辉  吴建明 《山东医药》2013,53(17):66-68
目的 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6例单节段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B组18例采用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病椎高度、病椎后凸Cobb's角、螺钉位置,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的病椎高度、病椎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好转(P均<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卧床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后X线及CT复查均显示螺钉位于椎弓根皮质内.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与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似,其置钉准确率相当,但前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