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7d内有心绞痛发作组(Ⅰ组,缺血预适应组),共103例;无心绞痛发作组(Ⅱ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共6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心肌梗死面积及病死率等。结果:Ⅰ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Ⅱ组,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Ⅱ组,P均〈0.05。结论: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2.
陈轶 《中国现代医生》2014,(1):14-15,19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172例,分为4组:无糖尿病IP组(A组)、无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NIP)组(B组)、糖尿病IP组(C组)、糖尿病NIP组(D组),其中糖尿病患者52例,分别比较AM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AMI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心功能指标优于B组(P<0.01),C、D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P对于无糖尿病的AMI患者有心脏保护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在糖尿病患者中上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根据发病前48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发病2~4周的临床状况.结果 IP组CK峰值、CK-MB峰值、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IP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死亡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IP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缺血预适应有减轻急性心梗患者心肌损害、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AMI临床及近期(病后4周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初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无缺血预适应(NlP)组(n=66),对比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近期病死率及心梗范围,心肌酶(CK-MB)峰值.结果 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者占40.74%,明显低于NIP组的63.63%(x<'2>=6.987,P<0.01);近期(4周内)病死率IP组7.41%,低于NIP组的9.09%;IP组梗死范围较大者发生率14.81%,明显低于NIP组的36.36%(X<'2>=7.052,P<0.01).IP组心肌酶(CK-MB)峰值低于NIP组(t=2.397,P<0.02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小初发AMI的范围,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发生率,降低心肌酶峰值,对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些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适应是指在短暂缺血之后心肌迅速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明显增强。动物实验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能够延迟缺血所造成的致命性细胞损伤,缩小梗死面积,使梗死后心功能得以维持[1]。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选择1994年6月—1999年5月5年间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变化。连续查3~6次心肌酶谱,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及谷草转氨酶(AST)。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  相似文献   

7.
常桂兰 《广西医学》2002,24(6):818-8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24小时内的缺血预适应(IP)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IP组3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无IP组6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IP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峰值、严重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低于无IP组(P<0.05或P<0.01)。结论:AMI前24小时内的IP现象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张美兰 《中国病案》2009,10(8):48-48,F000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梗患者依发病前2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 7d内有心绞痛发作组 (Ⅰ组 ,缺血预适应组 ) ,共 10 3例 ;无心绞痛发作组 (Ⅱ组 ,非缺血预适应组 ) ,共 6 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心肌梗死面积及病死率等。结果 :Ⅰ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Ⅱ组 ,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Ⅱ组 ,P均 <0 .0 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在近期对心肌产生预适应保护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前心绞痛(PAP)的发生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亦即缺血预适应现象。而 QTc离散度的增大可作为缺血性心脏病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本文拟通过对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探讨其改变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9例均为1996~1999年住院病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9例。急性有Q波性心肌梗死(AMI)66例,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3例。前壁心肌梗死38例,下壁心肌梗死31例。1.2方法梗死前心绞痛判定标准:急性…  相似文献   

11.
睢向英 《中原医刊》2002,29(2):11-12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 2 4~ 72小时内有心绞痛发作的 3 5例与无心绞痛发作的 3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面积、死亡情况。结果 :发现两组梗死范围、心衰情况、心律失常、休克、病死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心肌有保护性作用 ,增强其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8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2组,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CK、CK-MB峰值及QT间期离散度(QTd),以探讨缺血预适应对AMI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AM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根据患者发病48 h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品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各心肌损伤指标含量、心律失常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出院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SB、SA、AVB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例数较少(P0.05);但VP、PVT、AIR、VF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绞痛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机损伤指标cTnI、CK、CK-MB以及LD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再灌注缓治疗中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概率,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保护作用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190例首次发生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12h内进行PCI,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n=105)及成年组(<60岁,n=85),再依据AMI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泵功能Ⅱ、Ⅲ、Ⅳ级病人进行分析.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分为A、B两组.结果泵功能Ⅲ级A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泵功能Ⅱ、Ⅳ级及病死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保护心肌减轻心功能不全的一方面,又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主要取决于缺血预适应的有效时限.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P)是指几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再灌注能保护长时间冠脉阻塞所致的心肌损害,是很强的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Murry等首次在犬的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中发现IP后,Speekly-Qick研究证实,梗死前心绞痛也有类IP样心肌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前有无心绞痛进一步证实IP对AMI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急性心梗病人依发病前48h内有否心绞痛,分成有缺血预适应组(IP)30例,非缺血预适应组(NIP)30例,并对两组病人的左室收缩功能与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P组的梗死面积、心肌酶、CK、CK-MB峰值,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均低于NI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后左室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部分患者可有慢性心肌缺血的历史 ,表现为稳定型或 (和 )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动物实验发现心肌梗死前频繁发生的心肌缺血可诱发心肌缺血预适应 ,该现象能够延迟心肌缺血而造成致命性的细胞损伤 ,使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得以维持[1] 。现对 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近期死亡率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 ] ,将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6月间收治的 96例患者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慢性心肌缺血史将患者分成无慢性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 Q- 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1 1 6例分成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预适应组 )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无预适应组 ) ,测定 Q- T离散度值 ,结合临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Q- Tcd值 5 5 .1 3ms± 1 2 .71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69.2 2 ms± 1 0 .41小 ,两组比较 ,P<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低 ,P<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使 Q- Tcd值变小 ,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