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我科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以SAH为首发症状的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效果良好,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2h在外院行头颅CT检查发现SAH伴脑室出血;20 h后患者逐渐清醒,头颈部CT血管造影示左锁骨下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16例SAH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常见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与体征,再出血时间及治疗.结果 发现再出血多在1月内发生,并多有诱因,1周内2例,1~2周6例,2~3周4例,3~4周内4例.咳嗽引发2例,便秘引发4例,情绪波动引发10例.结论 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相关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再出血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其迟发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人们对CVS的认识还不确切,仍无有效改善预后的方法[1]。近年来人们多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来制作SAH后CVS模型,本文对该模  相似文献   

4.
TCD观察动脉瘤性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经CT、DSA证实为动脉瘤性SAH患者179例,床旁经颅超声多谱勒(TCD)在术前、术后1~3d、5~7d、9~11d、12~14d记录并分析大脑中动脉(M CA)的血流参数及频谱改变。结果M CA平均血流速度(Vm)于SAH后1~3d开始升高,5~7d、9~11d达到高峰;L I(血管痉挛指数)为3~6时预后良好;>6时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损害,颅内压增高且有脑血管痉挛(CV 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能无创、实时评价SAH后CV S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断SAH后CV S的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延髓内脏带(MVZ)FOS蛋白的表达规律,探讨MVZ在SAH致MODS中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大鼠Willis环注血法建立SAH致MODS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Z内FOS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SAH后24h~36hFOS蛋白表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2)大鼠SAH后各时相点各脏器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以24~36h为著;(3)SAH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69.4%。结论(1)大鼠Willis环注血法可成功建立SAH致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2)SAH后各周围脏器的炎性改变与MVZ内FOS蛋白的表达规律相一致,提示MVZ参与了SAH后周围脏器功能的调控,是SAH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  相似文献   

6.
颅脑创伤后进展性脑内出血引起全脑室等密度为主的出血较少见,作者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男,47岁,于2006年10月12日因车祸受伤,伤后短暂昏迷后清醒,主诉头痛,恶心无呕吐。伤后即到外院就诊,当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为14分,伤后1h头颅CT检查见右颞叶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al hemorrhage,SAH),环池及中线结构正常(图1)。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患者逐渐出现烦躁伴呕吐,1h时后转至我院就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诱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急、病情险,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次之。SAH常见并发症为再出血,也是SAH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的危险性大,2周内再发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近期再发的病死率为41%~46%,明显高于SAH的病死率25%;2个月后远期再发率为15%~30%,再出血的原因多为动脉瘤破裂。本文对我科1996~2002年36例神志清楚、有明显诱因引起的SAH再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SAH再出血诱因,从护理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两院神经内科11年收治的385例SAH患者和84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再出血组发生率17.9%,高峰在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多发生在冬季;(2))再出血组平均年龄比SAH组低9.01岁,男比女多,为2.1:1;(3)再出血组病死率高达72.6%,比SAH组明显增高(21.30%)(P〈0.01);(4)再出血组中动脉瘤占72.06%,再出血多因动脉瘤破裂所致;(5)高血压病、激动、长期的烟酒史和感染等均是再出血间接危险因素。结论治疗SAH期间和SAH恢复期,需对再出血可控危险因素及时干预,对动脉瘤早期手术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的脑血管痉挛(CVS)一直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易引起继发性脑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治疗SAH后CVS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结合以往文献,就目前CVS的临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与临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自CF应用于临床后,发现不少无明显部位体征的脑出血,如脑叶出血、丘脑出血、脑室出血等,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了提高SAH的确诊率,将我科初诊为SAH 250例进行了CT检查,比较了SAH与无明显部位体征脑出血的症状、体征及病因等,以期找出规律,指导临床。临床与CT资料本文共收集了250例临床诊断为SAH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时期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动脉瘤性SAH后继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后恢复良好30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脑积水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时诊断与正确治疗可改善其预后;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分别是动脉瘤性SAH后急性、慢性脑积水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表现、CT所见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关系。  方法 对 9例SAH后DCVS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CT表现分三类 :1 大脑前动脉支配区双侧或额叶梗塞。 2 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外侧裂附近颞顶叶梗塞。 3 多发性脑内或底节区梗塞。临床上常见于Ⅳ~Ⅴ级的患者 ,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 ,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DIND)。  结论 提示较严重的DCVS可能增加SAH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发生。但是 ,SAH并脑梗塞的发生常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伴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较常见,临床症状重,预后差,SAH对颅脑损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我院自IWh年3月至lops年8月,共收治颅脑损伤162例,伴有SAH56例,现就其预后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担资料本组162例,男%例,女67例。年龄5-67岁,平均刀.7岁。交通伤田例,坠落伤54例,打击伤25冽。人院时(;C-*<8分H例,9-12分53例,>12分万例。CT表现:脑挫裂伤兀冽,硬膜下血肿对例,硬膜外血肿刀例,脑内血肿18例,颅骨骨折四例。合并SAHod例,CT或术中证实,I:大脑凸面对例,11:脑裂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6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随后行DSA检查对照。结果26例SAH患者MSCTA显示动脉瘤13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1例,正常9例,MS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其余25例患者的MS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对检查SAH病因的敏感性高,是一种简便、少创、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可做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疗法的不良反应及适应证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脑脊液置换疗法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 1 8例行脑脊液置换的SAH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2例发生再出血 ;6例置换后病情加重 ,多为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在脑沟表面形成血块、脑脊液压力过低、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结论 对于上述患者 ,慎行脑脊液置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创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病人GCS评分、年龄、性别、去骨瓣减压术、SAH特征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个月,发生脑积水36例(11.9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脑室内出血、SAH厚度和SAH分布是创伤性SAH后出现脑积水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而性别、入院GCS评分、SAH部位、去骨瓣减压术与创伤性SAH后并发脑积水无明显关系。结论脑积水是创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高龄、脑室出血、SAH严重程度是创伤性SAH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SAH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CT或腰穿证实的40例SAH患者随机将分成治疗组和常 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用TCD动态监测颅内血管的流速,判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CT、腰穿检查来观察出血吸收速度 及产生阻塞性脑积水与脑梗死的机会,同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和预后情况,对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治疗 组防治SAH后CVS、脑积水、减少致残率、减轻各种临床症状及预后较常规组为优。结论 纳洛酮治疗SAH具有很好的临床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 SAH)患者局部脑代谢、认知功能障碍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57例t 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常规治疗组:28例,给予常规治疗;(2)腰大池引流组:29例,自伤后第3 d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处理。另设10例交通事故外伤患者(头颅CT检查未见脑挫裂伤及脑出血)为对照组。3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0 d和治疗后3个月门诊随访时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且常规治疗组和腰大池引流组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门诊随访时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伤后第10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腰大池引流组的MRS NAA/Cr、NAA/Cho增高,Cho/C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腰大池引流组的CDR评分减低,GO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能改善t SAH患者的局部脑组织代谢及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中,约有70%~8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它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