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11月~1991年11月期间,我们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缝闭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11例,无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近期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4例,女7例)。17~20岁3例,24~36岁8例。全组均有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史,有高血压者5例,脉压>10 kPa(75.0mmHg)6例,其中3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心脏跳动心内直视手术在婴幼儿中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20例婴幼儿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采用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置左心房引流管,降温至(32±1)℃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维持灌注压在60mmHg(1mmHg=0133kPa),心脏跳动下进行心内畸形矫正,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早期手术死亡20例(死亡率48%),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13例,右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严重低氧血症死亡1例,心律紊乱死亡2例,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各1例。术后残余室间隔微量分流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恢复良好。结论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的心内直视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3.
报告30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经验。患者年龄3~32岁,平均11.1岁。29例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1例同时合并小的房间隔缺损。PBPV前主肺动脉—右室收缩压差40~150mmHg,平均87mmHg,(法定计量单位为kPa,1kPa=0.133322mmHg);术后降至4.8~5mmHg。10例子术后22~34个月复查右心导管,主肺动脉—右心室平均收缩压差自20mmHg进一步降至14mmHg。10例中6例心电图示原有右心室肥厚消失。本文讨论了PBPV的适应证、操作以及继发性流出道狭窄和疗效的关系。本组病例经验表明,合并重度继发性动力性流出道狭窄和小房间隔缺损并非PBPV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引导下进行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入选经胸骨或胸骨旁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引导下进行房(室)缺封堵术的患者115例。所有病例均在静吸复合全麻下实施,麻醉以1%~3%七氟烷持续吸入为主,同时辅以右美托咪定1~2μg·kg-1·h-1持续静脉输注。手术采用经胸骨或胸骨旁小切口,直视下经右房或右室导丝置入,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进行介入封堵。由麻醉信息系统自动采集患者相关信息。结果:有5(4.3%)例封堵未成功,改为全麻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110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95.7%),术中失血量(18.8±14.2)ml,封堵手术时间为(63.1±27.1)min,手术操作时的心率波动差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切皮前与手术封堵时差值的绝对值)为(24.9±19.8)次/min,手术操作时的血压波动差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切皮前与手术封堵时平均压差值的绝对值)为(20.7±15.7)mmHg(1 mmHg=0.133kPa)。3例(2.7%)术中导丝刺激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3.6%)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1例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术中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拔管时间(1.9±0.6)h。住院时间(3.2±0.5)d。均顺利出院。结论:在以七氟烷吸入为主,辅以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全身麻醉,经胸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引导下,进行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安全,成功率高。避免了X射线损伤等并发症,失血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 1780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疗效 ,并比较二种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 :1780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其中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 (冷晶体组 ) 6 4 3例 ,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冷血组 ) 2 31例 ,心脏不停跳手术 (不停跳组 ) 90 6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6 0mmHg(1mmHg =0 133kPa) ,心脏跳动下进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73例 (死亡率3 8% ) ,其中冷晶体组手术死亡 4 2例 (死亡率 6 5 % ) ,残余室间隔缺损 6例 (发生率 0 9% ) ;冷血组手术死亡 7例 (死亡率 3 0 % ) ;不停跳组手术死亡 2 4例 (死亡率 2 6 %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6个月~ 10年 ,恢复良好。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有较好疗效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并可简化操作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1999年3月-2005年6月,采用右腋下直切口经右第3肋床进胸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67例,室间隔缺损(VSD)141例,ASD加VSD 15例,共计223例.结果心肌阻断时间为22.0min±5.5 min,1/3病人不输血,无死亡,术后住院时间6.0 d±4.5 d.结论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在CBP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单纯ASD、VSD,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以及切口隐蔽、美观.  相似文献   

7.
肺动脉瓣狭窄合并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 11例 ,其中 ,男性 2例 ,女性 9例 ,年龄 4~38岁 ,平均 (2 2± 11)岁。 1例房水平双向分流和 2例右向左分流。 3例用双叶球囊和 8例用Inoue球囊行肺动脉瓣扩张成形术 ,3例用纽扣式补片和 8例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缺损。结果11例患者 10例经 1次导管术得到根治 ,1例肺动脉瓣扩张后诱发右室流出道痉挛 ,延迟 3个月后再行房间隔缺损关闭术成功 ;治疗后右室收缩压 (12 8± 72 )mmHg(1mmHg =0 133kPa)下降到 (5 6± 32 )mmHg(P <0 0 1) ,肺动脉瓣跨瓣压差 (113± 75 )mmHg降至 (2 5± 2 2 )mmHg(P <0 0 1) ,三尖瓣反流面积 (4 6± 2 0 )cm2 降至 (1 4± 0 9)cm2 (P <0 0 1) ,动脉血氧饱和度 0 92± 0 0 4上升到 0 96± 0 0 9(P <0 0 5 )。 3~ 6个月随访 ,有继发右室流出道心肌肥厚者右室压力继续下降到 (4 6± 14)mmHg(P >0 0 5 ) ,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法乐三联征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及安全的非外科根治方法 ,近期疗效肯定 ,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中有否Mg~++的缺乏,以及其纠正的方法。方法:40例病人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作血清和尿镁测定,其中29例为心内直视手术,其他11例剖胸手术为对照组。在29例心内直视手术中,17例成人系瓣膜替换术,5例成人及4例儿童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另3例成人分别为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形术、复发主-肺动脉窗修补术及胸主动脉重建术。人工心肺机系用2升Hartmann溶液及1升枸椽酸血预充,患者分为5组:(1)第一组:9例成人,未补给Mg~(++)。(2)第二组,4例儿童,未补给Mg~(++)。(3)第三组:8例成人,术前均有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术后出现过早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76例病人,心导管检查的16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5±17mmHg,其余经多普勒测定为50mmHg。于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术前、术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结果 术后3例死亡,占3.9%,余73例治愈。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高危病例施行Fontan术后并发症较多和死亡率较高,原因多为低心排伴高中心静脉压。作者施行Fontan术时在体静脉与肺静脉回流腔间留置房间隔缺损或开窗,取得满意结果。方法 1988年9月~1991年4月间对10例有两项以上危险因素者作此手术。年龄9个月~33岁。其中三尖瓣闭锁与功能性单心室各5例。危险因素:肺血管阻力>3wood单位,左室舒张末压>1.33kPa(10mmHg),左室射血分数<40%,肺动脉发育不良或严重变形,肺动脉压>2.39kPa(18mmHg),中度房室瓣返流和年龄太小(18个月)或太大(33岁)。手术方法为常规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直视术后心排量与氧供、氧耗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0.5~2.75(1.25±0.68)岁,体质量5~13.7(8.68±2.49)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0.95~0.99(0.97±0.70),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肺动脉压力65~82(67.86±21.35)mmHg(1 mmHg=0.133 kPa)。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麻醉时经颈内静脉置入4F Swan-Ganz漂浮导管,经桡动脉置入动脉测压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术后4 h、8 h、12h、24 h、48 h及72 h,由桡动脉及漂浮导管抽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热稀释法测定心排量(CO),PHLIPS M:8007 A计算心排指数(CL)、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结果:①术后DO2I与VO2I显著相关,术后即刻呈线性依赖;②术后8 h CI、DO2I、VO2I最低;O2ER最高。结论: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即刻存在着病理性氧供依赖,术后8 h既存在氧供不足又有氧耗下降,应积极提高心排量改善组织氧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个月~7岁;其中单个肌部室间隔缺损7例,多发室间隔缺损2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5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房间隔缺损6例,主动脉缩窄3例.合并心脏畸形均同期手术纠治.结果 死亡2例,死亡率6.9%.术后随访3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3例,无封堵器偏移、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16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66例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选择性地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等患者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1例2次开胸止血,余均顺利出院。术后出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减少。结论:对先心病采用右腋下直切口,手术失血少、损伤轻、术后恢复快、切口隐蔽并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诊断性治疗及远期随访结果,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性治疗体会。方法: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65例,分别给与选择性扩张肺动脉药物治疗,以不吸氧状态下末梢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为主要标准,判断手术指征。结果:手术5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远期死亡,11例不具备手术条件,继续药物治疗。随访12~36个月,平均肺动脉压力低于40 mmHg(1 mmHg=0.133 kPa)。未手术患者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通过药物对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可以对肺动脉高压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 (PH)病人血管活性因子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 1997年 11月至 1999年 2月间住院行心血管手术的 2 1例先心病PH病人术前、体外循环(CPB) 30min、术后 2 4h及术后 3天血浆ET和NO2- NO-3的变化 ,2 1例病人平均肺动脉压 5 8± 2 1mmHg(1mmHg=0 .133kPa) ,肺血管阻力 76 0± 2 0 6dyn .s.cm- 5 。除 4例PDA行导管结扎外 ,其余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术后当日死亡 1例 ,余术后恢复较佳。结果 :,PH组ET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1) ,而NO值则明显降低 (P <0 .0 1) ,ET及NO在体外循环期间均低于术前及术后 (P <0 .0 1) ,PH组术前ET增高、NO减低 ,而术后则出现相反结果 ,但结果仍有异常。结论 :先心病PH患儿围术期血浆血管活性因子发生明显改变 ,结合临床 ,提示PH患儿宜尽早手术纠治 ,从根本上消除形成PH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胸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婴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右腋下直小切口对694例婴儿先心病行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9例,女性345例,年龄2~12个月,平均(8.0±3.2)个月,体质量4.0~11.2kg,平均7.5kg。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535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36例,VSD+ASD修补术56例,VSD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MVP)9例,VSD修补术+ASD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MVP)3例,肺动脉瓣狭窄(PVS)交界切开术15例,ASD修补术+PVS交界切开术11例,VSD修补术+PVS交界切开术3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矫治术9例,部分房室管畸形(PECD)矫治术12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5例。结果:手术死亡10例(1.44%),术后发生右肺不张4例,右侧气胸2例,肺部感染21例,切口液化19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脑气栓1例,二次开胸止血5例。术后6个月至1年门诊随访595例(85.7%),发现VSD残余漏7例,右下肺不张1例,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结论:在婴儿常见先心病直视手术中选用右腋下直小切口,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点,均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均须经口插管辅助呼吸,加强气道护理,对保证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现将92例心内直视术后口插管辅助呼吸患者的气道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3例,女39例;年龄5~60岁。均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窒间隔缺损修补术41例,房间隔缺损修...  相似文献   

19.
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对 1997年 10月至 2 0 0 3年 6月进行的 4 82例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 193例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TVI) 4 0例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16例 ,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4 5例 ,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 (PAPVD) 7例 ;VSD 2 12例 ,合并右室双腔心 (DCRV) 8例 ,PDA 11例 ;肺动脉瓣狭窄(PS) 4例 ;法洛三联症 6例 ;法洛四联症 (TOF) 3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MVD) 4 1例 ;左房黏液瘤(LAM) 8例。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 3例 ,死亡率 0 6 % (3 4 82 ) ,术后抗凝过量出血、低心排综合征、严重肺动脉高压各 1例 ,均与手术方式无关。结论 :微创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小、美观、恢复快、安全有效 ,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合理选择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PH)病人血管活性因子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间住院行心血管手术的21例先心病PH病人术前、体外循环(CPB)30min、术后24h及术后3天血浆ET和NO2-/NO-3的变化,21例病人平均肺动脉压58±21mmHg(1mmHg=0.133kPa),肺血管阻力760±206dyn.s.cm-5。除4例PDA行导管结扎外,其余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当日死亡1例,余术后恢复较佳。结果,PH组ET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NO值则明显降低(P<0.01),ET及NO在体外循环期间均低于术前及术后(P<0.01),PH组术前ET增高、NO减低,而术后则出现相反结果,但结果仍有异常。结论先心病PH患儿围术期血浆血管活性因子发生明显改变,结合临床,提示PH患儿宜尽早手术纠治,从根本上消除形成PH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