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维普、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国内2009年1月~2014年1月的学术期刊中,关于地塞米松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文献,搜集248例资料完整的应用地塞米松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塞米松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呃逆、过敏性休克、精神异常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2.9%(32/248)、16.3%(41/248)、9.7%(24/248)。146例患者在首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占58.9%。本组患者除2例死亡外,其余246例均转归良好。结论:地塞米松不良反应多种多样,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创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60例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进行分为监测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剂量和应用时间、急性肾功能损害(AKI)、手术时间、监护时间及预后等。结果 监测组患者甘露醇平均剂量、应用时间为(378.36±152.04)mL和(6.87±3.88)d,监护时间为(11.82±3.54)d,AKI 6例(20.00%),预后良好10例(33.3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可直观评估颅内压,减少甘露醇用量和时间,减少AKI,缩短监护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评分在颅脑创伤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1月我科收治的颅脑创伤危重症患者50例,在接诊时都进行TRISS评分,急诊治疗后进行预后观察。结果 TRISS危重评分为10~60分,本组患者评分平均(21.75±10.25)分。根据判断标准,轻度伤18例,中度伤12例,重度伤20例。所有患者经过急诊治疗后,存活36例,死亡14例,死亡率为28.0%。同时经过观察,TRISS危重评分为重度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度伤与轻度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评分在颅脑创伤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是重要的判断伤情的客观指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颅脑创伤患者在手术室中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5月-2013年11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5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特殊护理组40例和普通护理组35例。结果:特殊护理组护理人员手术室感染控制合格率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特殊护理措施在手术室颅脑创伤患者中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感染控制效果,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儿童颅脑损伤的CT表现和发病机理,以及CT对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例儿童脑创伤的临床和CT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 200例中,颅骨骨折占17%,脑挫裂伤占17.5%,硬膜外血肿占12%,硬膜下血肿占13%,外伤后腔隙性梗塞占3%,外伤后大面积脑梗塞占0.5%,小脑幕裂孔疝形成占1.5%,弥漫性脑挫裂伤或弥漫性脑白质损伤预后较差。结论 CT扫描检查是诊断儿童颅脑创伤的首选诊断方法,它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45岁颅脑创伤为高危年龄段;车祸、坠落伤、暴力打击伤为致伤原因;本组中多为闭合性损伤。结论颅脑损伤的发生可防性强,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控制颅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10.
任红兵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9):70-70
近年来我科收治的颅脑创伤后脑梗死患者5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13-63岁。创伤原因:车祸2例,打击伤2例,跌落伤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硬膜下血肿2例,脑挫裂伤1例,颅底骨折1例,硬膜外血肿并出现脑疝1例;有4例行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1.
沈娟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4):127-127
颅脑创伤后头痛是由于创伤对组织造成损伤的一种主观感觉及症状,常常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故加强颅脑创伤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创伤后低钠血症的发生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大量脱水补液的情况下。严重的低钠血症如不及时纠正可加重脑水肿,并导致癫痫、昏迷甚至死亡。而创伤后低钠血症产生的原因不同.其治疗也完全不同。故明确病因,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创伤高级救治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建立重型颅脑创伤高级救治系统,方法:详述系统的内容,对其6年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系统涵盖了早期气管插管,迅速复苏与转运,早期CT扫描,早期手术,急性期ICU环境下脑灌注压处理等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环节,是高度组织化,较科学合理的区域性颅脑创伤系统,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残率,结论:建立创伤系统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于去骨瓣减压术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9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颅内压监测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方法监测颅内压,研究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甘露醇用量和用药时间、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分析颅内压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术后随着颅内压值增高,GCS评分和术后6个月预后优良率逐渐降低,呈负相关(r=-0.4652、-1.5928,P<0.05).研究组术后甘露醇用量少于对照组,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可早期客观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病情、指导降颅内压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伴有多发伤一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一体化"指导思想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ISS≥25分)268例(A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187例(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268例,死亡47例,占17.5%。B组死亡53例,占28.6%。A、B两组比较:ISS=25~45分的病例B组死亡率高于A组,特重型颅脑创伤组生存时间A组长于B组(P〈0.05)。其中两组ISS评分:A组均分35.2,B组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迅速准确的伤情判断,积极地实行早期抢救、损伤控制,MODS分级防治的一体化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南昌市急性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13727例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EXCEL2007,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727例患者中,男9642例(70.24%),女4085例(29.76%);16-45岁7698例(35.08%);受伤职业前三位是农民(29.61%),工人(12.57%),学生(12.06%);受伤原因前三位为车祸(50.19%),打击伤(17.25%)和坠落伤(13.38%);闭合性颅脑损伤97.02%。出院时良好(82.66%),轻中残(7.02%),重残(3.12%),植物生存或长期昏迷(1.72%),死亡(5.48%)。结论车祸伤、打击伤、坠落伤是颅脑创伤主要原因。年龄在16-45岁,农民和工人为高危人群。加强公共安全教育、规范颅脑创伤的救治方法是预防颅脑创伤的发生和提高其救治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因其独有的微创伤性和取样的连续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各种生物代谢方面的探索性实验、神经生物化学的监测和药物代谢研究。脑内微透析技术最早是由Bito等[1]于1966年首次提出,近年来已应用于颅脑创伤及神经外科手术过程的监测,它能对局部脑组织细胞间液的生化代谢进行直接、动态地监测,并及时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2]。 相似文献
19.
张东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4):60-60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胸部创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68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存活46例(67.6%),死亡22例(32.4%)。结论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有效减少该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基层医院更应该重视和加强颅脑创伤的救治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近十年来,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颅脑创伤每年发病率约为1‰,绝对数量可达100万人左右.其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为18%~20%,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以上。在所有的致伤原因中,如建筑事故伤、工矿事故伤、道路交通伤、火器伤等,道路交通伤占50%~60%,至今仍呈上升趋势。如200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4372人死亡.首次突破10万大关以来,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