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onuropathy,AION)的发生多为视神经小动脉循环障碍,视神经供血不足所致。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双眼先后发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有局限性颜色变淡区域,视盘周围及周围网膜表面可见少量出血。全自动视野检查可见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片状视野缺损。荧光血管造影:早期视盘充盈迟缓或局限性弱荧光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脑视野30-2中心程序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163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心30-2视野改变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视野主要改变为扇形缺损、半侧偏盲、象限缺损及管状视野,患者年龄均>50岁。结论年龄>50岁,视力突然下降,结合发病特点、眼底检查和视野缺损有典型改变者考虑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可能,但诊断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以突然视力减退、视盘水肿和视野以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缺损为特点的综合征。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AION38例(42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萎缩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视神经萎缩(OA)的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OA患者243例(415只眼),结合病史、眼科常规和特殊检查,以及必要的全身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OA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3例患者中,男156例,女87例。视神经炎性OA患者47例(19.3%),其中特发性视神经炎性OA42例占89.0%;外伤性44例(18.1%),其中车祸伤24例占55.0%;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43例(17.7%),其中33例有全身基础病,占77.0%;青光眼性OA26例(10.7%),其中原发性22例占85.0%;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22例(9.1%),其中11778(+)13例占检查中的87.0%;压迫性13例(5.4%),视网膜色素变性11例(4.5%),视网膜动脉阻塞9例(3.7%),药物中毒4例(1.7%),其他6例(2.5%),原因不明18例(7.4%)。结论视神经炎、外伤、AION、青光眼、LHON、肿瘤压迫是OA的常见原因。眼科特殊检查、全身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OA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检眼镜下未见到视盘及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对72例(72眼)常规眼前段及眼底检查未见到视盘及视网膜病变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72眼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64眼,确诊率89%。结论眼底镜下未发现视盘及视网膜病变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行眼底荧光造影,出现了早期充盈缺损等变化。  相似文献   

6.
闫平 《河南中医》2009,29(11):1111-11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9例(39眼)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AION)变患者,根据辨证分为四种类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亏型,肝肾阴亏型,肝郁气滞型。分别采用血府逐瘀汤、八珍汤、明目地黄汤、丹栀逍遥散等加减,配合西药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以提高患者视力,改善症状,疗效快,治愈率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颅CT在视神经病变诊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4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323例视神经病变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并根据CT结果分类统计其病变类型.结果 323例视神经病变患者头颅CT检查阳性者56例,阳性率达17.3%,其中鞍区占位者27例(48.2%),枕叶病变者7例(12.5%),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者7例(12.5%),小脑肿物者2例(3.6%),鼻窦肿物2例(3.6%),颞叶肿物、嗜酸性肉芽肿、听神经瘤、颈动脉海绵窦瘘、大脑脚肿瘤、蛛网膜下腔水瘤、空蝶鞍、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视神经肿瘤等各1例(1.8%).结论 鞍区占住病变是头颅CT检查阳性患者的首要病因;对不明原因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视野缺损、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而诊为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即使无明显全身症状,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对于颅脑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视力和生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王慧博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08-1108,1127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疗效。方法将AION患者38例(41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21只眼)、对照组19例(20只眼),治疗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予曲克芦丁注射液静滴。两组均同时行眼局部激素注射,服维生素B1及血管扩张剂,用药后每日观察视力、眼底变化,治疗前后行动态视野检查。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AION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是50岁以上人群急性视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病因。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巨细胞动脉炎等全身性血管病变致睫状血管的分支发生小动脉硬化、痉挛、小动脉炎,导致小动脉管壁增厚、腔隙变窄、血流缓慢、逐渐腔闭、血流停止。  相似文献   

10.
双眼白内障先后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发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罕见,今遇1例,特报告以供参考。 病例摘要: 患者张某,男,71岁,北京人。住院号26746.因右眼视力减退40多天于2005年11月5日第一次入院。自称40多天前曾在某医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增至0.5,40多天后自觉右眼视力逐渐下降,按右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入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眼科表现,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1日到2010年6月1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15例,调查有神经眼科表现患者的一般情况、神经眼科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有神经眼科表现的脑梗死患者有49例,占22.48%。2.引起神经眼科表现的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枕叶梗死、小脑梗死,少见的是基底节、丘脑和额叶梗死,未发现单独颞叶或顶叶梗死伴神经眼科症状的患者。3.脑梗死的神经眼科症状主要有复视、视物旋转、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体征依次为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眼睑下垂、瞳孔异常、眼睑闭合不全和视盘水肿。4.复视多见于脑干梗死,视物旋转多见于脑干或小脑梗死,视野缺损以枕叶梗死居多,眼球运动障碍多见于脑干或基底节梗死,眼球震颤多见于脑干梗死。结论 1.神经眼科表现为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重视;2.不同的临床表现提示不同部位的梗死,临床应重视对高级视觉的检查以发现颞叶和顶叶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静滴丹红注射液30 ml,1次/d;对照组40例静滴丹参沣射液20ml,1次/d,两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为7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诊断和MRI诊断,回顾性分析单纯CT诊断及CT联合MRI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患者的肿块平均直径为(3.25±0.76)cm;CT联合MRI诊断的准确率为96.72%显著高于单独CT诊断85.25%,且漏诊率3.28%显著低于单独CT诊断的1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中心型肺癌具有一定的价值,而补充MRI诊断则可进一步提高准确率,获得更加详细丰富的影像资料,为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颗粒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30只眼)、对照组30例(30只眼)。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包括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患眼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球后注射地塞米松+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2%利多卡因注射液,口服维生素B1、腺苷辅酶B12,并对症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口服活血通络颗粒。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视力、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21例(21只眼),有效8例(8只眼),总有效率96.70%;对照组临床显效14例(14只眼),有效9例(9只眼),总有效率76.6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视力分布、视野平均光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颗粒能够提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并改善视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CT与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97例中风中经络患者采用辨证分型并进行CT与MRI扫描,检查病灶分布部位及病灶大小,分析不同中风中经络分型CT与MRI特点。结果:在病灶分布部位上,中风中经络不同分型在CT与MRI表现上较为接近。其中,风痰阻络证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CT:67.6%;MRI:66.7%);气虚血瘀证病灶主要集中在放射冠区域(CT:50.0%;MRI:50.7%);两者CT病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大小特点上,痰热腑实证CT(84.6%)与MRI(84.6%)病灶均以大片状病灶为主,而其余4型CT与MRI病灶均主要为小片状病灶。痰热腑实证与其余4型CT、MRI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中部分分型在CT、MRI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风痰阻络证病灶部位多集中于基底节区,气虚血瘀证病灶以放射冠区较为多见,痰热腑实证以大片状梗死灶为主,其余4型以小片状梗死灶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用西医活血抗凝、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组织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7.5%,治疗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稳定和改善生命体征,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Rho关联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2)活性的影响及炎症因子水平与ROCK2的相关性,初步阐明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CT和(或)MRI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发病48h内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血压控制等基础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辛伐他汀40mg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取血测炎症因子TNF-α,CRP和ROCK2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周期为14d.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组患者血炎症因子(TNF-α,CRP)和ROCK2水平显著降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NIHSS评分并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可能与抑制ROCK2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及盆腔手术后短期及慢性肠粘连的MRI、CT征象及诊断。方法:选择74例腹盆腔手术后因怀疑肠粘连而留院患者,在二次手术前行MRI和CT扫描并与手术对照。结果:MRI、CT诊断肠粘连并术中证实粘连者62例(83.8%);其中伴粘连性梗阻32例,肠袢粘连区结构紊乱固定14例。胆道术后粘连28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恶性粘连19例。假阳性8例(10.8%),假阴性4例(5.4%)。结论:MRI及CT能比较敏感地发现并评价肠粘连。假阳性主要是由于肠道准备不足、扫描时间不足够长所致;假阴性主要由于粘连带过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84例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2组均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葛根素 0 .4 g静滴 ,分别在确诊 72h内和治疗 2周时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2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 患者血清CRP水平均增高 ,治疗组治疗 2周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葛根素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 ,对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脂微球前列腺素E_1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脂微球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 )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经头颅MRI或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用凯时 10 μg +生理盐水 2 0mL缓慢静脉推注 ,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 2 0mL +生理盐水 2 5 0mL静脉点滴 ,均为每日 1次 ,连用 14d。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胆固醇、三酰甘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凯时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