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此书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的融合与推动,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治未病"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而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部分条文,笔者认为体现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这是对《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主张治未病、重视整体性、注重从脏腑经络辨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及灵活运用内治法和外治法五个方面,阐述了《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思想对后世耳鼻喉科疾病治疗的影响。认为现代耳鼻喉疾病的发生虽然与古代有所不同,但是《金匮要略》的论治思想和治疗法则仍然对现代耳鼻喉科的临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丽艳  林大勇 《吉林中医药》2009,29(11):933-934
《金匮要略》中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两层含义,在养生保健、治疗方法和遣方用药中都有体现。治未病理论应当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一样,作为中医最基本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金匮要略》原本的诊治思路和治疗体系,应用原文明确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对百合病进行分析。结论认为《金匮要略》百合病的诊治中既有针对主症与病机的直接治疗,也有基于"治未病"的预防治疗、间接治疗或整体治疗,其诊治思路可以拆分为辨治已病和辨治未病两个步骤。明确这个问题,无论对于张仲景原本诊治体系研究,还是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7.
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理论指导下,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对治未病进行了创新,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东垣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防复三方面。顺应四时之气、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情志调畅起到未病先防作用;若已病则通过升降浮沉之法防止疾病传变,甘温补气之功阻止疾病进展;愈后应注意顾护胃气而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中医辨证的思想下运用中西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为“治未病”研究拓宽了思路。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运用,试从“治未病”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角度浅谈中医辨证思想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的"前移",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已是势在必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既秉承了《内经》"治未病"的精髓,又将中医预防思想提升为治疗学层次上的原则与方法。《金匮要略》从"未病先防"到"欲病防发",再到"既病早治"与"已病防传",预防原则一线相贯,全篇渗透的"剂型预防""饮食预防""体质预防"等各类预防方法更是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0.
黄仰模  田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29-2330
论述了《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强调疾病可知又可预防;治未病重视未病先防;治未病重视有病早治;治未病强调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23-925
介绍唐汉钧教授临床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辨证思路。首重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强调"微观"辨证以治未病,同时注重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运用中医整体观,发挥中医诊疗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陈晶 《山西中医》2008,24(12):31-31
以《金匮要略》原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从未病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未盛防盛、病盛防危、病愈防复6个方面,分析了《金匮要略》中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根据发病特点,其可归于中医学当中“疫病”的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疫病”是感受疫疠毒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以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凶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能引起广泛流行为主要特征,该病的治疗贵在预防,倘若病成而治,则最为难疗,因此“未病先防”的治疗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治未病”即治理、管理未病之谓,指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金匮要略》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张机(字仲景)继承《黄帝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并进一步丰富了“治未病”理论实践体系。文章主要以张机“未病先防”的“治未病”内容为核心思想,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实际,从避邪气、护正气、通元真、慎饮食、守精神、防乱药、勿过劳、忌安逸等八个方面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对于中医药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虽然并未撰有肿瘤专篇,但是在各篇中散在不少对肿瘤病相关脉证的描述,所载方药对肿瘤病的防治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试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传、瘥后防复等方面来探讨中医经典理论对肿瘤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病,证,症三位一体的治疗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论治主张将疾病、征候、症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立法遣方,即融辨病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手一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试作初步探讨。1辨病施治与辩证论治《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既辨病,又辨证,而且是先辨病,后辨证。通过辨病,掌握病机,从而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治方药。如太阳病在表,治宜辛温解表。太阴病"以其服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痰饮病是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机体某些部位,因饮为阴邪,得温…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完善,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在肝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名老中医吴耀南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肝病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本文从此三方面介绍吴耀南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预防的总结和升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所谓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在当今肿瘤难以完全治愈的情况下,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肿瘤学的三级预防有机结合,指导肿瘤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是"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现。把中医见微知著的宏观诊断精华与现代理化科技的微观诊断手段有机结合,就可通过现代科技的智能处理,监测和反映肿瘤形成及发生发展状态。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结合,综合防治,优势互补,既看到肿瘤潜在的"邪",又注意脏腑气血阴阳"正"的重要性。"治未病"不仅突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整体观念,更具个性化、差异化的辨辩证优势,特别是防止癌症复发转移,通过扶正祛邪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总结施杞教授诊治慢性筋骨病的临床经验。归纳其具体诊治思路与方法为:慢性筋骨病分早、中、晚三期论治;辨病、辨型、辨证临证三辨;看清病人、看懂病情、看出门道的诊疗三看;注重将病变的靶点、围靶点和整体证候特点相结合辨证的三点辨证;治疗过程中强调中药、手法、功法三法并施、内外兼治;倡导防治策略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防治养一体化理念。  相似文献   

20.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