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核磁共振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其可以清楚地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软组织.在妇科应用中能够显示盆腔全部器官和盆底细微解剖结构,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在有症状的盆底器官膨出的妇女中,国外多推荐核磁共振检查.该文综述了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及其在评价盆底组织结构和病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其发病率高,危害大,尤其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研究显示,我国中老年妇女POP总体患病率约30%,而美国60岁以上女性群体中POP患病率高达5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逐年增加~([1])。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配合缩肛运动,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痊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较为复杂,低频脉冲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女性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可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直肠脱垂及性欲下降,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其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UI)[2]。如何快速、无创进行准确诊断,以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应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检查,总结和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贵港市妇幼保健院生产且产后42天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47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476例产妇进行分组治疗,其中157例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者为对照组,其余319例产妇采用盆底肌低频电刺激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尿失禁,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盆底器官脱垂评估系统(POP—Q)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x^2=4.137~15.489,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时性欲、性交痛发生率、性伴侣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4.312~17.426,均P<0.05),而产后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728、0.464、0.587,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值分别为67.993、157.046、223.687,均<0.05),且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产后3个月(x^2值分别为410.305、481.273,均P<0.05),而对照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与产后3个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227、2.965,均P>0.05)。结论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妇女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对诊断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1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1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盆底超声分析两组耻骨内脏肌厚度、肛提肌裂孔大小、耻骨内脏损伤状况.结果:观察组在静息状态、缩肛状态、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大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肛提肌力学模型,分析病理状态下肛提肌的应力分布,为从力学角度认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磁共振(MRI)影像学资料,采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重构肛提肌的几何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 仿真计算肛提肌的应力分布.结果 盆腔脏器脱垂和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在肛提肌中最大应力出现位置相同,数值不同,盆腔脏器脱垂和I型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中的最大应力偏高,Ⅲ型压力性尿失禁的最低.结论 盆腔脏器脱垂和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四种病理状态下的高腹压,可对肛提肌产生较大的应力,容易造成肛提肌组织损伤,这个结果 可为临床预防PFD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常规体检方式,选取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该院妇科就诊的2 6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查获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55例中651例患有PFD,患病率24.52%.其中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349例,患病率13.15%;压力性尿失禁(SUI) 302例,患病率11.37%.无生育史的女性PFD发生率低,有生育史的女性PFD发生率明显高,而选择阴道分娩的女性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的女性.随着年龄增加,PFD发生率也随之上升.PF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产次多、年龄高、患有便秘、阴道分娩、产程延长、子宫切除术均为POP和SUI的危险因素,绝经是POP的危险因素,会阴裂伤是SUI的危险因素.结论:PFD在该市女性人群中较为常见,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手术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1年5月对收治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并与采用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术中出血量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6.38,P<0.05;t=10.25,P<0.05)。研究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92,P<0.05);而研究组的复发率和性生活质量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χ2=4.01,P<0.05;χ2=4.36,P<0.05)。研究组的保留尿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则较对照组缩短(t=4.27,P>0.05)。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于推行、且损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5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在静息、张力和缩肛动作时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及肛提肌厚度的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在三维超声协助诊断下治疗后效果良好,非手术治疗30例,经手术治疗20例,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至今,治疗效果总体很好。结论三维超声是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观察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治疗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28例根据POPQ分度法达Ⅲ度及Ⅲ度以上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患者行改良全盆底悬吊术,应用自制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改良TVT-O术)。结果:28例患者手术全部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2.5±10.4)min,术中平均出血(120.7±45.5)ml,平均住院时间(3.5±2.8)d,术后随访平均为8个月。根据POPQ分度法及问卷评价手术效果,28例患者手术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全部得以纠正,盆底结构基本正常,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上述改良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手术方法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MRI扫描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女性盆低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30名产后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盆底动态MRI扫描,比较两组静态及动态MRI扫描盆底肌面积、肛提肌裂孔宽度及盆底标志线长度等参数差异。结果:研究组静态及动态MRI扫描髂尾肌、耻尾肌和耻直肌面积小于对照组,研究组动态MRI扫描髂尾肌、耻尾肌、耻直肌面积小于静态MRI扫描;研究组静态及动态MRI扫描肛提肌裂孔宽度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动态MRI扫描肛提肌裂孔宽度大于静态扫描;研究组静态及动态MRI扫描H线及M线长度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动态MRI扫描H线及M线长度大于静态扫描。结论:动态MRI扫描能够反映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盆底功能及形态变化,有助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筛选及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会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观察组)及30例盆底正常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各指标(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等)。将经会阴二维、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金标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经会阴二维、三维超声检测方法对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尿道倾斜角、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直肠壶腹部最低点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尿道间隙均对照组,膀胱颈下降距离等其他指标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92.3%,显著高于二维超声检查的78.2%(P0.05)。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9%、53.3%、71.4%、41.0%;三维检查分别为91.7%、93.3%、95.7%、87.5%,三维检查优于二维检查(P0.05)。结论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盆底结构,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在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发生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至12月汉川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45例,A组行盆底肌功能锻炼,B组在A组基础上行肌电刺激治疗,并对比两组治疗后其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B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及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3.95、2.86、2.86,均P<0.05);B组治疗后其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法(POP-Q)0度比例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P<0.05),而Ⅰ度、Ⅱ度比例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5、5.89,均P<0.05),B组尿失禁发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P<0.05);治疗3个月、9个月的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法(PFDI-20)评分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96,均P<0.05).结论 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够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进而有助于提高其生活水平,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产后42d诊断为产后PFD的患者337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分为治疗组(158例)与对照组(179例)。治疗组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及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盆底肌肉锻练。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盆底综合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疗效明显,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方法 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疗法组(对照组)、盆底肌肉锻炼组(A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和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组(C组),观察治疗后产妇阴道肌电压、尿失禁发生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各组产妇治疗后阴道肌电压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t=-28.193~-15.092,均P<0.05),而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21,P<0.05),C组产妇阴道肌电压明显高于其它组(t对-C=18.101,tA-C=15.052,tB-C=16.511,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B组、C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b=9.244、χ2c=18.679,均P<0.05),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5,P<0.05),C组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为6.41%,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2.221,χ2A-C=11.292,χ2B-C=11.152,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A组、B组、C组产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a=8.486、χ2b=8.375、χ2c=29.538,均P<0.05),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76,P<0.05),C组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5.110,χ2A-C=13.551,χ2B-C=12.985,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且联合疗法的疗效要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盆底肌肉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训练联合治疗对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以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健康知识教育,观察组在健康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肉训练,以8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和性功能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阴道动态压力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10.787、-8.775,均P1<0.05),且观察组阴道动态压力增高更明显(t2=-3.074,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7.450、-3.012,均P1<0.05),尿失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值分别为11.950、5.042,均P2<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盆底肌张力:t2=-4.326,P2 <0.05;尿失禁评分:t2=7.341,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性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t值分别为-9.835、-13.213、-10.605、-12.174、-9.424、14.661,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健康知识教育可明显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阴道动态压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盆底功能锻炼对初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 POP)分期和症状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将189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锻炼,维持4个月,对照组未进行干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值(产后6周)的POP分期(χ2=2.372, P=0.640),POP-Q位点(P>0.05)和膀胱颈位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确诊POP-QⅡ度的初产妇在产后6周和6个月的相对风险度无显著性变化(χ2=2.204,P=0.533;χ2=2.407,P=0.326);对照组在产后6个月阴道内膨胀症状的初产妇数量明显高于实验组(χ2=25.69,P=0.001)。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初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没有影响;对于特定人群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性研究确定盆底功能锻炼对盆腔器官脱垂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