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 (TH)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 )密度的影响。 方法 :2 8例扩张型心肌病 (DCM)及特发性心肌病 (ICM)所致的CHF患者随机分为A及B组 (各 14例 ) ,B组在A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服左甲状腺激素钠 (优甲乐 5 0 ,L T50 ) 1个月 ,治疗前后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H水平、同位素放射配基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 β受体密度 ,并与 8例正常人对照。 结果 :CHF患者淋巴细胞 β受体及血清TH密度低于对照者 ,治疗 1个月后 ,B组较A组血清TH水平明显增高 (P<0 .0 1) ,外周血淋巴细胞 β受体增加 (P <0 .0 5 ) ,外周血淋巴细胞 β受体变化与血清TH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 :TH增加DCM和ICM所致CHF患者血清TH水平 ,上调其外周血淋巴细胞 β受体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心肌 β2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 3H-双氢阿普洛尔 (3H- 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 ,检测 2 0例连续服用选择性β1 受体阻滞剂治疗 4个月以上和 2 0例 4个月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男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β2 受体密度 ;采用羟甲叔丁肾上腺素 (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剂 ,静脉注射 )药物试验 ,测定上述两组患者心脏 β2 受体的反应性。结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β2 受体最大结合容量 (Bmax)在服用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 5 2 8± 10 4fmol/10 7cell,与非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5 71± 98fmol/10 7cell,P>0 .0 5 ) ;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后 ,测定增加心率 30次/分的变时剂量 (CD30 )在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 1.8± 0 .3μg/kg,与非 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显著降低 (2 .7±0 .2μg/kg,P<0 .0 0 1)。两组患者注药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β1 受体阻滞剂不改变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β2 受体密度 ,但可上调β2 受体的敏感性。这一调节特性可能是临床β受体阻滞剂停药综合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心肌β2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3H-双氢阿普洛尔(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检测20例连续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以上和20例4个月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男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2受体密度; 采用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静脉注射)药物试验,测定上述两组患者心脏β2受体的反应性. 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β2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在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528±104 fmol/107 cell,与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571±98fmol/107 cell,P>0.05);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后,测定增加心率30次/分的变时剂量(CD30)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1.8±0.3 μg/kg,与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较显著降低(2.7±0.2 μg/kg,P<0.001).两组患者注药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β1受体阻滞剂不改变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2受体密度,但可上调β2受体的敏感性.这一调节特性可能是临床β受体阻滞剂停药综合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12例心衰患者及41例正常人单个核细胞(含90%淋巴细胞),制备淋巴细胞膜,进行受体结合分析,求得平衡解离常数Kd和最大结合量Bmax.受体密度以Bmax表示.结果心衰组β-受体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心功能Ⅱ级患者β-受体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心衰心功能Ⅲ、Ⅳ级患者β-受体密度下调更明显(P<0.01).冠心病与扩张型心肌病两组之间Bmax无显著性差异(P=0.99).心衰患者中,美托洛尔治疗组β-受体密度明显高于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P<0.05),卡维地洛治疗组β-受体密度与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40).结论心衰时出现了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下调的现象.心衰时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下调与病因无关,下调的幅度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应用美托洛尔能明显上调β-受体密度.  相似文献   

5.
用放射性配体[~3H]QNB,研究去甲肾上腺素(NE)心肌病兔心肌M受体的变化。NE心肌病组(NE组n=8)静滴NE 1mg/kg。NE组与正常组心肌M受体密度(Bmax)分别为431±8和302±19fmol/mg蛋白,前者比后者增加43%,有显著差异(P<0.01),NE组和对照组KD分别为0.86±0.09和0.52±0.06nmol/L,亦有差异(P<0.05)。作者认为M受体增加可拮抗部分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及其他心脏疾病的基因治疗途径.方法构建携带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双基因的腺病毒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virus,AAV)载体,感染大鼠的心肌细胞,检测心肌细胞β2-AR、EGFP的表达及环腺苷酸(cAMP)的含量.结果Northern印迹杂交显示感染的心肌细胞表达人β2-ARmRNA;Western免疫印迹杂交分析表明感染的心肌细胞有人β2-AR;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心肌细胞表达EGFP;放射性配基检测显示感染的心肌细胞β-AR密度[(204.0±6.4)fmol/mg蛋白]明显高于未感染的心肌细胞[(76.0±2.8)fmol/mg蛋白,P<0.01];经1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作用,感染的心肌细胞的cAMP含量[(116.2±5.8)pmol/106cells]明显高于对照组[(58.4±4.6)pmol/106cells,P<0.01].结论人β2-AR、EGFP基因经AAV载体导入心肌细胞后能有效地表达,且表达的人β2-AR具有激活肾上腺素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观察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CHF的效果。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及5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进行比较。然后将甲状腺素水平降低的52例CH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和常规抗心衰治疗+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CHF组与对照组相比,T3、FT3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心力衰竭程度越重,T3、FT3水平降低越明显(P0.05),T4、FT4、TS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CHF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CHF观察组(P0.05)。结论:CHF患者常伴有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下降,且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短程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CH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病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上前列腺素D2受体(DP/CRTH2)结合容量改变,探讨其对Th2极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分哮喘急性发作期组32例.平均年龄(6.1±3.5)岁.缓解期组30例,平均年龄(5.8±2.6)岁,正常对照组34例,平均年龄(7.2±3.8)岁.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外周血DC上DP1/CRTH2结合容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外周血白介素4(IL-4)、IL-5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 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组DC上总结合和CRTH2受体结合容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DP总结合为:(532.42±123.87)fmol/106细胞、(491.78±110.64)fmol/106细胞、(274.61±87.16)fmol/106细胞;CRTH2为:(355.66±99.19)fmol/106细胞、(316.83±81.42)fmol/106细胞、(123.74±49.27)fmol/106细胞;而D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发作期和缓解期组Th2细胞因子IL-4、IL-5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IL-4为:(12.76±3.54)ng/L、(11.44±2.65)ng/L、(7.49±1.45)ng/L;IL-5为:(36.28±10.21)ng/L、(32.11±11.56)ng/L、(18.484±5.65)ng/L(P<0.01);发作期和缓解期组Th1细胞因子IFN-γ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IFN-γ为:(7.47±2.49)ng/L、(7.56±1.41)ng/L、(13.13±1.44)ng/L(P<0.01).结论 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外周血DC上CRTH2受体表达和Th2细胞因子IL-4、IL-5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 肾上腺素受体密度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 112例心衰患者及 4 1例正常人单个核细胞 (含 90 %淋巴细胞 ) ,制备淋巴细胞膜 ,进行受体结合分析 ,求得平衡解离常数Kd和最大结合量Bmax。受体密度以Bmax表示。结果 心衰组 β 受体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 P <0 0 1)。心功能Ⅱ级患者 β 受体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 ,重度心衰心功能Ⅲ、Ⅳ级患者β 受体密度下调更明显 (P <0 0 1)。冠心病与扩张型心肌病两组之间Bmax无显著性差异 (P =0 99)。心衰患者中 ,美托洛尔治疗组 β 受体密度明显高于非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组 ( P <0 0 5 ) ,卡维地洛治疗组β 受体密度与非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4 0 )。结论 心衰时出现了外周血淋巴细胞β 受体密度下调的现象。心衰时外周血淋巴细胞 β 受体密度下调与病因无关 ,下调的幅度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应用美托洛尔能明显上调β 受体密度  相似文献   

10.
观察17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ICD25及心功能。结果显示:DCM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数目下降,且与心功能呈正相关,NE及ICD25增高。10例接受近5个月的美托洛尔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上升,心功能改善;血浆NE及ICD25下降。表明:β受体的下调在DC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基因转染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酶抑制剂 (βARKct)对应用 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 (β2 AR)激动剂后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小鼠肺部 β2 AR和环腺苷酸 (cAMP)的作用 ,并探讨不同基因转染途径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1)以 10 %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BALB/c小鼠建立哮喘模型 ,并设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 (A组 )。将哮喘小鼠分为 7组 ,每组 5只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哮喘对照组 ,B组 )肌肉注射、沙丁胺醇肌肉注射 (C、D、E、F、G组 ) ,以建立长期应用 β2 AR激动剂的哮喘动物模型。(2 )构建带有 βARKct基因表达质粒 ,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和气管内滴入的转染途径进行基因转染。D组给予静脉注射转染 βARKct、E组给予静脉注射转染空载质粒、F组给予气管滴注转染 βARKct、G组给予气管滴注转染空载质粒。(3)用Western blot检测基因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肺部的 β2 AR和cAMP的水平。结果  (1)基因转染 βARKct在小鼠肺部有表达 ,且F组的基因表达量高于D组。(2 )A组 β2 AR和cAMP分别为 (10 9± 11)fmol/mg、(3 5 0± 0 5 0 )pmol/L ;B组 β2 AR和cAMP分别为 (81± 3)fmol/mg、(1 5 0± 0 2 0 )pmol/L ,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C组 β2 AR和cAMP分别为(6 3± 3)fmol/mg、(0 90± 0 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探讨β受体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痉挛组21例,为具有胸痛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并经乙酰胆碱试验确诊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组23例,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照组18名,为体检健康者。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总β受体及其亚型(β1受体和β2受体)的密度。结果冠状动脉痉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β受体和β2受体密度较对照组低(P<0.05及P<0.01),排除血压及心功能状态影响后,冠状动脉痉挛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β受体和β2受体的密度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0.05及P<0.01),三组β受体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下调,β2受体密度改变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循环内分泌因子的变化及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作用。  方法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 CHF患者 42例 ,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 2 2例和对照组 2 0例。两组均在治疗开始前 1天、治疗后1个月和 3个月时 ,静息状态下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浓度 ,同时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功能 ,摄心脏正位片测定心胸比率和心脏面积 ,并按心功能 (NYHA)分级评定心功能。  结果 :1所有患者上述血浆循环内分泌因子水平均明显增高 ,且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呈负相关 (P均 <0 .0 0 1) ;2治疗后 3个月 ,美托洛尔组 L VEF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美托洛尔组心胸比率和心脏面积明显缩小 (P均 <0 .0 5 ) ;3显效患者年龄偏小、心率偏快、血浆循环内分泌因子水平较高。  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 CHF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浆循环内分泌因子异常 ,β受体阻滞剂治疗 CHF有效 ,认为主要机制是 β受体阻滞剂改善了这种内分泌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_2乙酰胆碱能受体的自身抗体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方法: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8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肥厚型心肌病组)和50例健康受试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心脏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_2乙酰胆碱能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1)肥厚型心肌病组β_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58.02%(47/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0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厚型心肌病组M_2乙酰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4.44%(36/8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肥厚型心肌病组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_2乙酰胆碱能受体的自身抗体的平均几何滴度分别为1:85和1:8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6和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肥厚型心肌病组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血清中43.48%(20/46)的患者同时具有M_2乙酰胆碱能受体的自身抗体。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心脏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_2乙酰胆碱能受体的自身抗体,可能与其心肌结构变化和舒张功能下降有关。心脏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_2乙酰胆碱能受体的双抗体阳性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多重性表现,提示免疫学机制参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月龄组Wistar大鼠心脏激动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对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 在3.5月龄、12.0月龄、18.0月龄和24.0月龄Wistar大鼠,取部分心肌组织激动AT1R,测定酪氨酸激酶活性,激动AT2R,测定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活性与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分别与α1-AR共同激动时的相应指标比较. 结果 在3.5月龄和12.0月龄大鼠心肌,激动α1-AR可升高AT1R介导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而对18及24月龄大鼠AT1R介导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则没有明显影响.激动α1-AR使3.5、12.0、18.0、24.0月龄组大鼠心肌AT2R介导的cPLA2活性及cGMP水平[分别为(102.7±12.7)fmol/mg心肌和(78.3±12.0)fmol/mg心肌、(81.0±9.4)fmol/mg心肌和(58.5±10.0)fmol/mg心肌、(69.8±5.6)fmol/mg心肌和(53.3±9.7)fmol/mg心肌、(57.7±8.0)fmol/mg心肌和(40.5±6.0)fmol/mg心肌]均降低(分别为P<0.05,P<0.01).结论 α1-AR对青年大鼠心肌AT1R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增强作用,这种作用在衰老心脏减弱.α1-AR对各年龄组大鼠AT2R的信号转导途径均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左室构型改变与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改变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受体密度的变化特点:方法运用超声心动图与放射性配基(^125I—碘氰化心得静,^125I-ICYP)结合分析,测定60例左室构型改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及20例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左室肥厚组β受体明显增高,左室肥厚伴扩大组和单纯左室扩大组比较β受体显著降低;(2)单纯左室肥厚组中β受体密度与左室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左室肥厚伴扩大及单纯左室扩大组中β受体密度与左室内径、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改变者其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变化有可能作为高血压治疗评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沙坦钾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我院CHF患者110例被随机分为氯沙坦钾组(5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沙坦钾)和联合治疗组(55例,在氯沙坦钾组基础上加用富马酸比索洛尔),均治疗3个月。统计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水平、外周血EPCs数目、心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氯沙坦钾组(94.55%比78.18%,P=0.012);治疗后,与氯沙坦钾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血清TIMP-1 [(3.78±0.48)μg/L比(4.55±0.50)μg/L]水平显著升高,H-FABP [(1925.13±125.17)pg/ml比(1265.25±118.18)pg/ml]及NT-proBNP[(1763.08±197.41)pg/ml比(1017.59±181.28)pg/ml]水平显著降低,外周血EPCs[(3.07±0.83)个/μl比(3.61±0.79)个/μl]数目显著增加,心脏指数(CI)[(2.33±0.46)L·min-1·m-2比(3.21±0.58)L·min-1·m-2],LVEF [(46.58±9.43)%比(59.18±10.02)%],每搏输出量(SV)[(4.11±0.40)L/min比(5.18±0.53)L/min]水平显著提高(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40)。结论:氯沙坦钾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CHF患者,可安全地显著增加外周血EPCs数目,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特点及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 82例初诊PBC患者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28例)、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龙组(27例)、熊去氧胆酸联合硫唑嘌呤组(27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BC患者外周血CD_4~+T细胞比例升高[42.10±0.97)%比(36.40±2.18)%],IFN7[(36.40±1.49)ng/L比(25.70±2.50)ns/L]、IL-2[(68.30±3.14)ng/L比(37.10±3.72)ns/L]、IL-4[(53.30±2.49)ns/L比(40.70±3.78)ns/L]、IL-6[(41.30±2.91)ng/L比(31.20±3.14)ng/L]、TNFα[(30.10±0.94)ng/L比(23.50±1.68)ng/L]、IL一1β[(55.80±2.38)ng/L比(42.40±3.03)ns/L]、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68.10±2.63)ng/L比(59.10±2.29)ng/L]水平升高;外周血TNFα水平与AIJT、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Mayo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5、0.390、0.409、0.397、0.293,P<0.05).治疗后,熊去氧胆酸组外周血CD~+_4T细胞比例下降;熊去氧胆酸组IFNγ、IL-4、IL-6水平在治疗3个月后降低,而6个月后升高;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龙组、熊去氧胆酸联合硫唑嘌呤组IFNγ、IL-4、IL-6均较治疗前降低.3组PBC患者治疗后IL-2、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PBC患者外周血同时存在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异常,且以Th1型细胞因子异常为主,提示PBC是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自身免疫病.IFNγ、TNFα与病情相关.三种治疗方案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激动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老年高脂小鼠肺脏血管紧张素受体(ATR)表达的影响。方法野生型C57BL/6J小鼠10只作为对照组,apoE-/-老年高脂小鼠40只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β3-AR激动剂小剂量组(小剂量组)、β3-AR激动剂大剂量组(大剂量组)和β3-AR拮抗剂组(拮抗剂组),每组10只。给予高脂饮食饲养至36周龄后分别给予药物干预12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和VLDL/LDL-C水平,实时定量PCR或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β3-AR、AT1R和AT2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小剂量组、大剂量组TC和VLDL/LDL-C水平明显降低[(18.27±1.30)mmol/L,(17.06±1.50)mmol/L vs(22.20±1.29)mmol/L和(14.31±0.31)mmol/L,(12.78±0.55)mmol/L vs(19.41±0.40)mmol/L,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脂模型组和拮抗剂组AT1R mRNA和AT1R蛋白水平明显升高,AT2R mRNA、β3-AR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AT1R表达下调,AT2R和β3-AR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β3-AR激动剂在改善apoE-/-老年高脂小鼠血脂代谢紊乱的同时,影响了肺组织β3-AR和ATR各亚型表达,这种受体间交互作用可能与维持高脂血症条件下肺脏的正常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核因子(NF)-κB活化水平与CHF程度之间的关系,从NF-κB调控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角度,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例CHF患者(CHF组)分成卡维地洛干预亚组(卡维地洛亚组,在传统CHF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卡维地洛从3·125mg,bid开始,如无明显不良反应每1~2周剂量倍增,直至最大耐受剂量;14例)与非卡维地洛干预亚组(非卡维地洛亚组,除β-受体阻滞剂外的传统药物治疗;26例);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活化的阳性率;同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等指标。结果:①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阳性率(66·95±2·81)%以及hs-CRP(6·61±1·11)mg/L、ESR(9·58±1·16)mm/h等炎性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3·25±2·44)%、(1·34±0·20)mg/L、(5·10±0·44)mm/h,均P<0·01;②卡维地洛亚组患者NF-κB阳性率(55·64±3·34)%、hs-CRP(3·56±0·67)mg/L均较非卡维地洛亚组患者分别为(73·04±3·41)%、(8·25±1·59)mg/L有显著降低(均P<0·01),而ESR(7·00±0·80)mm/h也显著低于非卡维地洛亚组患者(10·58±1·54)mm/h,P<0·05;③CHF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NF-κB的阳性率与LVED(r=0·414,P<0·05)、LVEF(r=0·356,P<0·05)、NYHA分级(r=0·584,P<0·01)、hs-CRP(r=0·650,P<0·01)、ESR(r=0·354,P<0·05)等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NF-κB的活化可能参与了CHF的恶化,卡维地洛治疗CHF的作用机制部分地与抑制NF-κB的活性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