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子龙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13,(12):1649-1651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方利华  胡守琪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1):1033-1035
目的观察入院患者随机血糖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120例,既往否认糖尿病史根据入院随机血糖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7.8 mmol·L^-1)45例和无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7.8 mmol·L^-1)75例,无溶栓禁忌证者入院6 h内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入溶栓治疗,观察2组溶栓结果及近期预后。结果血糖正常组与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溶栓再通率、近期再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等并发症发病率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急性心梗合并高血糖,需尽早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4.
郭丰玉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11-11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和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02,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关联.方法 本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脑梗死溶栓患者97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二组:入院时高血糖组(血糖≥7.8mmol/L)及血糖正常组(血糖<7.8mmol/L).收集二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入院时血糖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高血糖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比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高血糖组90d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较血糖正常组低,分别为46.15%、5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糖(OR=2.893,95%CI 1.121~6.921,P=0.022)及糖尿病(OR=2.615,95%CI 1.032~3.997,P=0.029)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的升高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开窍复遂方对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组方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60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予尿激酶溶栓的同时口服开窍复遂方,对照组溶栓同时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前与治疗ldd后分别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14d后NIHSS评分及血浆hs—CRP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NO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同时口服开窍复遂方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活血开窍中药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CT灌注指导下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各灌注参数值。对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并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后3周和3个月进行NIHSS评分,以评估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入组患者经动脉内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NIHSS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为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动脉内溶栓治疗以及疗效和愈后的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检查指导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方法选取发病9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CTP、CTA检查,对存在缺血半暗带且同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例患者给予rt-PA 40mg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h、24h、10d、30d NIHSS评分及溶栓前、溶栓后30dBarthel指数评分,并进行比较,复查头颅CT,监测并发症。③结果纳入的10例患者治疗前 NIHSS 评分为(10.90±4.04),溶栓治疗后2、24h、10、30d NIHSS评分分别降至(6.90±3.60)、(6.70±4.11)、(4.10±3.60)、(3.20±3.19),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38.50±22.24),溶栓后30dBarthel指数评分为(78.53±3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牙龈出血1例,无颅内出血、再闭塞及死亡病例,CT复查8例患者显示病灶较CTP低灌注区明显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④结论 CTP指导的 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有助于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并能扩大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灶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MRI中磁敏感图像(SW1)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SWI中有无微出血灶将患者分为微出血灶组与无微出血灶组,比较两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情况。结果:无微出血灶组治疗前NIHSS评分9.36±3.89,治疗后90天评分1.92±2.38;微出血灶组治疗前NIHSS评分10.16±4.08,治疗后90天评分5.22±2.60。两组溶栓后90天NIHSS评分较溶栓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天无微出血灶组NIHSS评分优于微出血灶组(P<0.05)。结论:对于合并脑微出血灶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脑微出血灶个数越多者静脉溶栓越容易出现出血转化,溶栓前无微出血灶患者的预后较有微出血灶患者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下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出血转化率。方法对112例发病3h内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给予随机分组,即尿激酶组和rt—PA组,分别使用尿激酶和rt-PA给予CT脑灌注成像指导下的静脉溶栓,并进行治疗前后血管再通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ADL评分和出血转化率的比较。结果112例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尿激酶组和rt—PA组的血管再通率均升高,出血转化率相当(P〉O.05)。结论CTP可以用来指导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且尿激酶和rt—PA作用相当,出血转化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早期急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促进脑功能恢复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和BI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NIHSS评分和B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超早期急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0层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脑梗死超早期的患者,进行脑部CT平扫及640层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根据脑血流量( CBF )、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的变化及左右两侧CBF的比值,判定有无缺血半暗带;同时选择未做CT灌注检查的38例溶栓患者,对比它们之间的疗效。结果 灌注指导的动静脉溶栓疗效优于非灌注指导的动静脉溶栓疗效。结论 40层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中具有指导意义,它能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确定有无缺血半暗带,可指导早期临床干预性溶栓或进行血管重建治疗,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楚  刘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164-116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术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选取3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A组,17例)、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组(B组,16例)。收集所有病人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溶栓治疗等待时间等,分析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病人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能力差异。结果:病人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吸烟史与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A组病人治疗后7 d和B组病人治疗后24 h、7 d后的NIHSS评分变化均与等待治疗时间长短有关,等待治疗时间越短,NIHSS评分改善越明显(P<0.05~P<0.01)。。同时,溶栓等待时间越短,病人的Barthel评分改善越明显(P<0.01)。治疗后24 ...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予以r-tPA静脉溶栓,然后在DSA下动脉溶栓,24h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中心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前、治疗24h、14d、21d、90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并发症状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无全身性出血发生。结论治疗组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38例患者随机分为rt-PA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和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与BI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NIHSS评分和B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急性期血糖水平对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7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空腹血糖监测,并按血糖监测结果,分为正常血糖组45例和高血糖组42例,分析高血糖水平对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高血糖组病灶梗死体积为(25.8±10.7)mm3,明显大于正常血糖组的(12.6±4.3)mm3;高血糖组患者入院不同时期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高于正常血糖组;入院1个月内,正常血糖组的住院病死率为2.22%,明显低于高血糖组的9.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糖组中,重度血糖水平组的病死率为15.00%,明显高于中度血糖水平的4.55%,不同血糖水平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糖可诱使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灶扩大,促使神经功能损伤加重,不利于病情恢复,并增加病死率,为此,严格的血糖控制可有效阻止急性脑梗死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不同溶栓方式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医学综述》2014,(8):1496-1498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剂(rt-PA)进行不同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不同溶栓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动脉溶栓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记录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评估各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由(12.4±8.9)分和(13.7±8.9)分,分别降至治疗后24 h的(10.3±7.3)分和(11.1±6.3)分,并且7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治疗前(P<0.05)。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和对照组(P<0.05)。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动脉溶栓的临床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