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报道20例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寻找本症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0例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10mm,重点部位采用加层扫描。由有经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4名对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高血压13例,脑血管病18例,痴呆病人15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史的“正常”老人4例。CT表现均为两侧基本对称的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的低密度改变,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边缘模糊。累及额叶(20例)、枕叶(17例)、顶叶(14例)、半卵圆中心(12例)及脑干(1例),并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萎缩和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仍需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有关检查。  相似文献   

2.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种非特异性脑白质改变,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低密度或MRI的T2WI上高信号。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功能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力损害、情感反应等。本文报道1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诊疗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白质疏松症(1eukoaraiosis,LA)是一种非特异性脑白质改变,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低密度或MRI的T2WI上高信号。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功能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力损害、情感反应等。本文报道1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诊疗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白质疏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0例痴呆患者、120例无痴呆脑血管病患者及60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病史的“正常”老人CT和MRI资料,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痴呆(62.50%)、脑血管病(34.17%)和“正常”老人(15.00%)。推测脑白质疏松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脑室周围半卵圆区缺血、缺氧及炎症反应所致脑白质神经纤维脱髓鞘。脑白质疏松可能加重或导致智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脑白质疏松症是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弥漫性非特异性白质损害。脑白质疏松症可以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并与认知功能下降和运动障碍等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是脑白质疏松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随着对脑白质疏松症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发现低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也与脑白质疏松症相关。文中旨在对血压及其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症之间的联系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白质疏松症的概念和分类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由Hachinski于1987年首先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 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区。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的脑CT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3例血管性痴呆与同年龄组健康老年人的脑CT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的脑室系统指数及白质疏松情况有显著性差异,血管性痴呆脑CT主要表现在中央性萎缩,白质疏松的发生率较健康老年人组高,血管性痴呆组中,左侧半球大灶性病损发生率高于右侧,小灶性病损最常见于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视丘,两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脑白质病变(WMLs)在影像学中又称为脑白质疏松(LA),是由Hachinski等~([1])于1987年提出,指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双侧对称的区域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影,在MRI T2WI和(或)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有学者~([2])根据WMLs不同部位将其分为深部白质病变(DWMLs)和脑室旁白质病变(PVWMLs)。目前研究~([3-4])多认为,WMLs是脑小血  相似文献   

9.
脑白质疏松临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脑白质疏松的临床相关因素,我们对临床诊断为痴呆者40例,脑血管病120例及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史的“正常”老人的影像学资料(CT或MRI)进行回顾性复习,结果发现脑白质疏松以痴呆病人最常见,其发生率为62.5%,脑血管病34.17%,“正常”老人15%。在脑动脉硬化血管因素的基础上各种原因造成脑白质细胞的低灌注和低血糖,继发白质纤维的髓鞘脱失可能是脑白质疏松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58例Binswanger脑病,平均年龄61.7岁,63.8%病例血压增高。临床特点是进行性痴呆,呈阶段性恶化进展,逐渐累加的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神经心理测验智商及记忆商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符合皮质下痴呆的特征。CT表现为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呈低密度改变,伴有多发腔隙性梗塞灶,并见不同程度脑室扩大和脑萎缩征象。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低密度灶或MRI 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LA在6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病或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头部CT检查时所见的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散性斑片状低密度带或磁共振(MRI)的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弥散性高信号的一种影像学改变。主要位于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周围,可向半卵圆中心延伸。它的发生直接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有的学者称之为“不完全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的MRI上经常可以看到梗死灶和LA并存。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LA与脑梗死发生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Binswanger病(BD)及脑白质疏松症合并脑梗死(LA CI)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单纯LA组27例,BD组33例,LA CI组31例,对照组30例,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临床记忆量表测验(CMS)、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认知评定并对比分析.结果单纯LA组、BD组、LA CI组MMSE及CMS成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单纯LA组MMSE及CMS成绩明显高于BD组、LA CI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单纯LA组认知损害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77.8%),无1例痴呆;BD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占24.2%,痴呆占75.8%;LA CI组以中度认知功能障碍(19.4%)和痴呆(77.4%)为主.结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诊断单纯LA的临床参考指标.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是诊断BD和LA CI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Marchiafava-Bignami病伴胼胝体外脱髓鞘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最终诊断为Marchiafava-Bignami病伴脑白质广泛脱髓鞘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意识障碍入院,有大量饮酒史20 y,影像学表现为胼胝体、双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及额叶白质下多发斑片状长T2信号,符合脱髓鞘改变,综合分析临床特点、详细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最终诊断为Marchiafava-Bignami病伴脑白质广泛脱髓鞘病变。检索伴胼胝体外脱髓鞘病变的Marchiafava-Bignami病患者国外报道20例,国内报道3例,我院收治1例,共24例。结论 Marchiafava-Bignami病相对少见,伴胼胝体外脱髓鞘病变的Marchiafava-Bignami病更为罕见,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enger氏病),目前已明确本病与动脉硬化有关,是一种缺血性或血管性髓鞘坏变病,是血管性痴呆,弥散缺血型的一种。我们今年先后收治5例临床与CT扫描显示典型的病历,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病历摘要例1,男性,7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进行性智力障碍,表现为明显的记忆力,计算力减低,时间、地点定向障碍。BP:32/14kPa,眼底动脉硬化,双侧Babinski征阳性,掌颏反射(+)。头部CT扫描显示:双侧额叶,顶叶皮质下白质,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低密度,双侧脑室轻度扩张,基底节区有对称性腔隙梗塞,皮质保持完整,脑沟增深。  相似文献   

16.
正脑白质疏松症(LA)是最常见的脑白质病变之一,首次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于1987年提出,其在MRI上表现为脑室周围及皮质下斑点状或片状的T_2或Flair高信号,而CT上表现为上述部位的弥漫性低密度带。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LA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目前认为,LA是与年龄相关的脑白质病变,多于老龄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海洛因白质脑病的脑部CT影像特征,提高对海洛因白质脑病的认知和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3例海洛因脑白质病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3例患者均有吸食海洛因病史,脑部CT表现为双侧小脑半球、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区对称性、弥漫性分布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改变。结论海洛因白质脑病的CT影像具有特征性改变,CT检查对海洛因白质脑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66例多灶性脑梗塞并脑白质疏松、脑室扩大患者的症状、体征、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头颅CT图像作双额径、双尾径及Ⅲ脑室外侧至半球外侧裂径与其相应颅腔径比率测定。结果表明有痴呆患者BC比率增加,ⅢV—S比率减少,与健康对照组及脑梗塞并白质疏松非痴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磁共振改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DEACMP)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 (MRI)特点。方法 分析 12例DEACMP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以急性痴呆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首发症状以痴呆 (83.3% )和尿失禁 (75 % )最多见。头部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病灶 ,T2 加权呈高信号 ,T1加权呈低信号。病灶也可累及基底节区。 1例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MRI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分析缺血性脱髓鞘区与正常脑白质的剪切模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2009年间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行常规序列扫描,诊断为Fazekas scale Ⅱ级或以上的缺血性脱髓鞘患者14例,正常对照组选取2009年间正常志愿者16例。所有受试者均行MRE,将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分别测得患者半卵圆中心脱髓鞘区、正常志愿者半卵圆中心的剪切模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取双侧半卵圆中心脱髓鞘区的剪切模量,右侧为(8.7±3.0)kPa,左侧为(10.9±2.5)kPa。所有正常志愿者均成功获取双侧半卵圆中心的剪切模量,右侧为(16.6±4.5)kPa,左侧为(16.4±3.7)kPa。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 缺血性脱髓鞘区的剪切模量低于正常脑白质的剪切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