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现代中医不仅要了解传统中药的功效,还要对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对于临床用药辨证治疗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常用的治疗乙肝的中药从现代药理研究的角度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抗肝脏炎症(保肝、降酶、退黄)、抗肝纤维化及抗乙肝病毒、调控免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更好地评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的疗效,作者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和临床需求,从受试者的合理选择、中医证候分类与评分、治疗方案及合并用药、对照药的选择、疗程及随访、评价指标等方面,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受到很高的重视,其在抗病毒、调控免疫、抗肝纤维化诸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而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成功和广泛应用,更增强了中医药疗法的针对性和稳定性。本文介绍几种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注射剂及我们的应用经验,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因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失调/紊乱,不能有效的清除病毒,致使HBV在体内不断复制,导致病情进展、恶化,因此,在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同时,免疫调节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治疗有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优势。从中医药免疫调控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基础、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成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防治作用等方面,将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因其复杂的发病机理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难治性疾病,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乙型肝炎病毒从整体、局部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面,从抗病毒、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等方面入手,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近些年在治疗上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获得了一些可喜的尝试,本文就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以重视整体、辨证用药而见长。近些年来,中医药在其抗病毒、调整免疫、改善肝脏炎症以及抗肝纤维化上显示出了较好的优越性,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因为中医中药广泛的应用,对慢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方面,我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目前国内外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没有特效的方法和药品。我国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有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千百年来,我国中医药学总结出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的宝贵药剂,为现代医药学研究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药物分离、分析手段的进一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的制剂也已经广泛应用。该文收集了近年来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单方中药和制剂、中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西药联合治疗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在今后的中药研发和I法床用药中应努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医药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中药及中药活性成分被证实具有抗糖尿病作用,越来越多的降糖中药广泛地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文章对近年来抗糖尿病中药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多糖类、苷类、生物碱类等进行分类概述,以期为糖尿病的临床合理用药及抗糖尿病天然活性产物或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发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474-2476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明确的抗病毒效应,在护肝、抗炎、调节免疫、改善症状等方面亦显现出很好的综合治疗特色。这彰显了我国应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优势,因此不断得到广泛的关注并投入大力的研究。近10年来,茵陈蒿汤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在抗病毒、抗炎与保肝护肝、调节免疫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用药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度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对2002-2013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对中药用药部分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应用规律、性味归经分布规律、辨证用药演变规律。结果:①1200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所用中药188种,累计使用中药18952频次,最常用的5味中药是茯苓、茵陈、白术、丹参、郁金;②中药药味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味药;中药药性多为寒、温、平的中药;中药归经以归脾经、肝经的中药为主;③中药用药经历从“清热解毒药为主”到“解毒、活血、化痰药并重”再到“扶正药为主,兼有解毒、活血、化痰药”的过程。结论:性味归经分布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从肝脾论治”、“平调阴阳,以平为期”的辨证治疗思想;用药演变规律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思想经历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的转变,在辨证用药上逐步注重“扶正”,阐释了“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治疗思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过程中肝脏血管稳态失衡、血管重塑是影响疾病进展和逆转的重要病理改变,且血管重塑分子机制复杂。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中药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综合治疗的特点适合血管重塑的整体调节。因此,需利用多学科交叉及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探讨中医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血管重塑的可能作用机制,从而发现药物治疗的关键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治疗ABO血型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妊娠24周以后测定的Ig G抗A(B)抗体效价结果中比值≥1:128的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研究组口服茵陈蒿汤加减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70.0%,对照组有效率为58.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方面,研究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8.0%,对照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14.0%,两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新生儿溶血。结论:茵陈蒿汤加减治疗ABO血型不合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有效预防新生儿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戒酒烟、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对照组口服水飞蓟素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 L、CHO、TG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脂肪肝定量值,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加减对ABO母婴血型不合孕妇抗体滴度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为ABO母婴血型不合的128例孕妇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联合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治疗组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2组孕疗程均为30 d。比较2组孕妇抗体滴度、免疫功能、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82.81%(χ~2=5.133,P0.05);血清抗体水平:治疗组血清抗体在1∶64及以下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χ~2=19.236,P0.05);免疫功能:治疗组CD3+、CD8+数量高于对照组,CD4+计数、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t=2.308~11.158,P0.05)。结论:茵陈蒿汤辨证方有助于降低ABO母婴血型不合孕妇抗体滴度,改善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ConA)介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荣肝合剂组、茵陈蒿汤组、茵陈组、联苯双酯组,每组10只,采用ConA尾静脉注射法制作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前14天,模型组、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组每日分别给予荣肝合剂、茵陈蒿汤、单味茵陈煎液、联苯双酯溶液灌胃。末次灌胃给药后1h,空白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尾静脉注射,其余各组按照3μg/g体重尾静脉注射ConA造模。造模给药后8h处死动物取血或组织标本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与模型组及其他给药组比较,荣肝合剂可降低小鼠ALT、AST、TBiL水平(P0.05或P0.01);与联苯双酯组、茵陈组、茵陈蒿汤组相比较,荣肝合剂可降低小鼠HBVDNA载量,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提高肝组织的SOD水平,其余各组均无此作用。结论荣肝合剂的降酶作用优于单味中药茵陈、茵陈蒿汤及联苯双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HBVDNA,减轻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损害,起到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地药材绵茵陈的生药学鉴别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绵茵陈及其来源的两种植物茵陈蒿Atemisiacapillaries Thunb.,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进行生药学研究,为区别其来源种属提供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付化裁茵陈蒿汤辨治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教授长期从事临床,善用经方尤其是擅长化裁经方辨治疑难杂证,其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而化裁的方主治多种病证,从头痛、唇炎、酒糟鼻等头面部疾病到乙型肝炎、慢性胆囊炎、肝硬化,再到阳强、黄汗等疑难杂证,突出守方而不墨守成规,活用经方治今病的特点。此仅例举五苓茵陈汤辨治慢性唇炎、茵陈磁朱汤辨治突发性耳聋、柴茵降酶汤辨治转氨酶升高、茵陈泻心汤辨治阳强、茵陈芪芍汤辨治黄汗几个案例,以窥经方临床运用之法。  相似文献   

17.
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可由各种原因导致胆汁淤积、从而直接引起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可伴有肝功能损伤、引起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仝小林教授认为此病可参照中医的黄疸病论治,其主要为湿邪致病,湿可挟热、挟寒、挟瘀等。治疗时以茵陈利胆退黄,临床常用剂量为15~120 g;赤芍凉血散瘀,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金钱草利湿退黄、排石通淋,临床常用剂量为15~90 g。三味药组成湿热态下的态靶同调小方,有良好的保肝利胆,降胆红素、降酶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滋阴清热、透邪清里之剂 ,治疗听神经瘤术后脑室腹腔引流排异反应 1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周某 ,女性 ,35岁。住院号 :85 94 9  主诉 :反复发热 ,头痛 6个月 ,加重伴胸胁、腹痛 2周。  现病史 :患者因患右听神经瘤于 1999年 8月在本院施术并行脑脊液腹腔引流术。术后半年多来 ,反复发热 ,晨轻夜重 ,体温高达 39℃。腹部切口处局部胀痛 ,囊样隆起 ,考虑可能腹腔引流段阻塞 ,局部渗出 ,于 2 0 0 0年 3月 7日再行脑室盆腔引流术 ,术后 2周来发热依然 ,头痛加剧伴胸腹部疼痛 ,血常规 :白细胞 14 8× 10 9/L ,中性 75 %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青蒿鳖甲汤加减以及糖皮质激素对MRL/lpr小鼠体重的影响。方法:将32只8-10周龄的雌性MRL/lpr小鼠随机分为中药组、激素组、联合用药(青蒿鳖甲汤加减+糖皮质激素)组、安慰剂组,每组8只,另取雌性C57BL/6小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中药组予青蒿鳖甲汤加减浓缩药液灌胃,激素组予醋酸泼尼松片水溶液灌胃,联合用药组同时予青蒿鳖甲汤加减和糖皮质激素,安慰剂组和正常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7周。每周测量并记录小鼠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小鼠用药前与用药后体重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小鼠用药前后体重增量(△Weigh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多重比较,安慰剂组、激素组△Weigh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药组、联合用药组与正常对照组△Weigh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早期MRL/lpr小鼠可能对其体重增长有不利影响,合用青蒿鳖甲汤加减可能减缓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medical use of the wormwood plant Artemisia absinthium L. dates back to at least Roman times, while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his tradition was seemingly on the decline due to fears of absinthism, a syndrome allegedly caused by the wormwood-flavoured spirit absinthe and more specifically as a result of thujone, a monoterpene ketone often present in the essential oil of wormwood. If threshold concentrations are exceeded, thujone does in fact exhibit neurotoxic properties leading to dose-dependent tonic-clonic seizures in animals, likely caused by GABA type A receptor modulation.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ujone present in absinthe were not sufficient to exceed these thresholds, and the marketing of wormwood-flavoured alcoholic beverages has ultimately been reinstated. The declining fears of absinthism may have led to a revival of the medical uses of wormwood, evidenced by several experimental reports, e.g. on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Most recently in this journal, neuro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wormwood were detected in rats, and the plant was suggested to be possibly beneficial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s. While these results sound promising and worthwhil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well-defined profile of adverse properties of wormwood demands a more cautious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sults. It remained unclear in the studies, for example, if the threshold dose for thujone (e.g. as set by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would be exceeded during therapeutic usage. Due to the colourful history of wormwood, its application in humans should be preceded by a thorough and careful risk-benefit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