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刺激与周围神经再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与周围神经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刺激与周围神经再生李青峰综述顾玉东审校电场对多种组织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使人们注意到作为生物电离子传导载体的周围神经。本世纪初,Strasser等学者假设神经系统发生、发育受电场影响,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生长的纤维能被电流所导向。②发育中的胚胎...  相似文献   

3.
脉冲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脉冲直流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应用直流脉冲电刺激仪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电刺激治疗,通过随访观察3-6个月后神经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8例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病人,经60-120d治疗,肌力皮肤感觉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直流脉冲电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在闭合性神经损伤的观察,应用电刺激治疗,可观察神经的传导功能,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  相似文献   

4.
5.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144例周围神经损伤病例术后进行了8-27个月的经皮刺激治疗,其疗效与随机以100例 有电刺激治疗的病例比较,在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速度、质量上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就电刺激方式及其参数的选择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臂丛神经、桡神经损伤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76例、桡神经不完全损伤17例,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电刺激组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6个月,对照组则不作经皮电刺激治疗。电刺激6个月后观察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及桡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肘关节屈曲度数、伸腕肌力,电刺激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可应用于宜保守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不理想是临床上急待的问题,为此,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研制适合于人体应用的全置入神经电刺激器,并应用于临床。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按神经种类、损伤平面、损至修复的间隔时间配成对子,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电刺激组各神经观察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脉冲直流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直流脉冲电刺激仪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电刺激治疗 ,通过随访观察 3~ 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 12 8例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病人 ,经 6 0~ 12 0d治疗 ,肌力和皮肤感觉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直流脉冲电刺激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在闭合性神经损伤的观察阶段 ,应用电刺激治疗 ,可观察神经的传导功能 ,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时应用电场促进损伤神经再生的效能,最终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应用依据,我们进行了指数曲线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膈神经生物电脉冲 (bioelectricalimpulseofphrenicnerve ,BIPN)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家兔 18只 ,共 3 6根坐骨神经 ,平均分为 3组。A组为模拟膈神经生物电脉冲(BIPN)组。B组为连续方波脉冲刺激组。C组为不作任何刺激对照组。术后 4周 ,取材检测。神经标本比较神经纤维计数、截面积及远端有髓纤维通过率。取胫前肌标本检测肌纤维截面积。结果 A、B、C 3组的神经缝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 12 3 6.9 2 0 2、10 82 .5 2 14 .6和 840 .6 174.4根。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3 .3 2 3、P值 <0 .0 1)。A、B、C 3组的神经纤维通过率分别为 5 8.5 7.0 1、5 3 .2 10 .4和 3 5 .2 7.3 %。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2 .2 2 1、P值 <0 .0 5 )。A、B、C 3组的神经纤维截面积分别为 12 7.4 7.2、119.1 5 .2和 118.8 5 .5 μm2 。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4.3 98、P值 <0 .0 1)。A、B、C 3组的肌纤维截面积分别为 70 4.8 10 8.5、62 3 .3 189.1和 5 80 .5 10 8.3μm2 。A、B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 2 .3 0 8、P值 <0 .0 5 )。结论 模拟膈神经电脉冲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应用的新近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各种刺激方式、可能机制以及目前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多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已经有很大发展,不但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而且能有效防止肌萎缩。结论功能性电刺激任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6mm长的缺损,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的bFGF,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5周作神经电生理检查及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bFGF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神经纤维密度、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bFGF能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3.
神经移植段对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神经移植段的方向对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硅胶管桥接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一侧硅胶管远端套接顺行神经移植段,另一侧套接逆行神经移植段,术后2,4及6周取材。  相似文献   

14.
鹿茸多肽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局部给药和鹿茸多肽-PLGA复合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厚度为50μm、浓度分别为3mg/g及15mg/g的鹿茸多肽-PLGA复合膜。取3~6月龄Wistar大鼠72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0)g,制备坐骨神经切断模型。模型制备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8只。A组:吻合后不作任何处理;B组:术后每隔1d术侧腓肠肌内注射10mg/L鹿茸多肽1mL;C组:神经吻合口部位包绕3mg/g鹿茸多肽-PLGA复合膜;D组:神经吻合口部位包绕15mg/g鹿茸多肽-PLGA复合膜。术后第2、4及6周,大体观察神经断端粘连情况,行电生理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半定量分析、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示踪。结果术后各组大鼠行为无明显异常,足底、足趾均无溃疡;神经吻合口处均无神经瘤形成。术后2、4及6周,A组神经吻合处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B组仅有轻度粘连,C、D组无明显粘连。术后各时间点小腿三头肌诱发电位恢复率B、C、D组明显高于A组(P<0.01),D组优于B组和C组(P<0.05);2、4周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C组优于B组(P<0.05)。再生神经纤维轴突及髓鞘TGF-β1、IGF抗原染色:A组轻度着色,B、C、D组随观察时间的延长着色逐渐加深。各时间点B、C、D组TGF-β1、IGF抗原表达均较A组高(P<0.05);术后6周,D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P逆行示踪实验:随时间延长,被标记的有髓神经纤维逐渐增多,B、C、D组标记阳性的有髓神经纤维数明显高于A组,D组高于其他组,B组和C组差异不明显。结论鹿茸多肽局部应用和鹿茸多肽-PLGA复合膜包绕神经吻合口周围对神经再生均有促进作用,此作用与鹿茸多肽有明显量效关系,鹿茸多肽-PLGA复合膜有预防神经粘连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体神经片段经皮下包埋不同时段后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5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5组,A、B、C组(实验组)和D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E组(供体组)15只。E组动物在出骨盆口以远5mm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向远端游离约15mm,切断作为移植物。A、B、C组动物均行左侧大腿切口,皮下钝性分离,埋入供体神经片段。术后1周(A组)、2周(B组)、3周(C组)显露右侧坐骨神经,距骨盆出口约5mm处切断,向远端游离约10mm再切断,取出对侧包埋的神经片段,修剪远近端保留长度约10mm,移植于右侧神经缺损处。D组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后,在距骨盆出口约5mm处切断,向远端游离约10mm后再切断,原位缝合。术后2、4、6、8、10及12周监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术后12周行电生理检查测试运动神经诱发电位的传导速度及潜伏期,组织学检测移植神经再生轴突数目和面积,以及移植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各组SFI逐渐下降,12周时A组和D组的SFI最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和D组再生大量有髓神经纤维及少量无髓神经纤维,再生神经的数量和结构与正常神经相似,图像分析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D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期结果无差异,优于B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神经片断皮下包埋后有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皮下包埋1周组促神经再生作用优于皮下包埋2、3周组。  相似文献   

16.
细胞治疗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注射异体不同细胞于大鼠失神经靶肌肉,对神经再生的促进及防止运动终板变性、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取1周龄SD乳鼠400只,体重20.0±2.3g,制备雪旺细胞、成肌细胞和肾内皮细胞。将SD成年雌性大鼠36只,体重120~150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9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左侧坐骨神经,一期神经外膜缝合。术后即于小腿三头肌处注射相应细胞,每7天注射1次,共4次。A组注射1×106/ml单纯雪旺细胞1ml,B组注射1×106/ml雪旺细胞加成肌细胞1ml(雪旺细胞∶成肌细胞为1∶1),C组注射1×106/ml混合细胞提取液1ml(雪旺细胞∶成肌细胞∶肾内皮细胞为1∶1∶1),D组注射无血清培养液1ml作对照。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3个月取材行靶肌肉的组织形态学观察,行单位面积运动终板个数检测、单位面积靶肌肉Actin阳性肌纤维个数检测,以及酶组织化学观察。于神经缝合口近、远端检测神经鞘细胞密度和再生神经纤维面积的观察。结果术后1~3个月A、B、C组大鼠患肢由不同程度的足踝部溃疡逐渐愈合,肿胀消退,恢复正常行走;D组患侧下肢肌肉萎缩,足踝溃疡、肿胀,足趾挛缩明显,拖行。术后3个月,单位面积靶肌肉运动终板个数、Actin阳性细胞数、失神经肌肉各种酶活性和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改变,C组优于A、B组(P〈0.01)。A、B、C组实验结果均明显优于D组(P〈0.01)。结论雪旺细胞、雪旺细胞加成肌细胞、混合细胞提取液均有促进神经再生及防止运动终板变性、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混合细胞提取液作用优于雪旺细胞及雪旺细胞加成肌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胞头神经营养蛋白(SDN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90只成年SD大鼠,在右侧坐骨神经造成长10mm缺损,用植入血管的变性骨骼肌桥接神经缺损。分成三组,每组30只。分别将分子量为26、58ku的SDNF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术中、术后7及14天注入肌桥的近段、中段和远段。术后均观察6个月。术后15天开始,每隔15天走足印一次,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3、6个月,每组  相似文献   

18.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物理治疗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评估物理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4只,体重252~365g,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16只。各组分离右侧坐骨神经后,B、C、D组钳夹坐骨神经造成损伤模型,A组不进行钳夹作为对照。术后第2天,B组未治疗,C组采用单纯电刺激治疗,D组采用电刺激、分米波和红外线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0、7、14、30d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检测,并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取治疗后30d切片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治疗后0、7d,B、C、D组SFI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d,D组SFI显著降低,30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SFI有所降低,但与A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14d,B、C、D组MNCV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D组高于C组(P<0.05);治疗后30d,B、C组仍显著低于A组(P<0.05),但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d,透射电镜观察各组仅见胶原蛋白和脂质成分;治疗后14、30d,B、C、D组可见大量雪旺细胞和再生神经纤维,D组最显著。治疗30d时轴突图像分析示,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轴突直径显著高于B、C组(P<0.05),髓鞘厚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治疗有促进大鼠损伤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神经再生条件液对运动神经元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源于运动及感觉神经的再生条件液(NRC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分散培养的DS大鼠运动神经元的生物学效应,探讨周围神经再生趋化特异性产生的机制。方法 建立运动及感觉神经再生室模型,收集术后7天的运动及感觉神经再生条件液(MD-NRCF,SD-NRCF),将两者以及bFGF分别加入分散培养的SD大鼠运动神经元的DMEM无血清培养基中,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片,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