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2.
赵铭华  张艳秋  宗娇娥  崔珊珊 《医学信息》2006,19(12):2200-220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3例,根据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将病人分为两组,分别记录两组病人的心功能、梗塞部位、心律失常、休克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 发病前有心绞痛发作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功能明显优于无心绞痛发作的病人,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较无心绞痛组低,死亡率亦较无心绞痛发作的患者低。结论 梗塞前心绞痛影响心梗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全血粘弹性改变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进程中全血粘弹性的改变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高铁-硫酸显色法测定总胆固醇(Tch)浓度。膜蛋白含量测定用Lowry法。膜收缩蛋白(SP)含量测定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结果:在AS进程中Tch浓度及AG2全血粘弹性(动粘度η’和弹性模量G’)明显升高,而钠泵活性及SP相对含量降低。Tch浓度与钠泵活性和SP含量间、G’与SP含量间(仅在较高角频率时)呈负相关关系,而钠泵活性与SP含量间、G’与η’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Tch浓度的升高与钠泵活性降低间有密切关联,而它们的改变与SP含量降低有一定关系,并且上述三项因素的变化是全血粘弹性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0只急性心肌梗塞后2~6天的犬中,4只在窦性心律时缺血区心外膜电图上出现迟发的碎裂电活动。碎裂电位的特点为:同一部位的碎裂电位可随时间延长而有所变化,可出现在梗塞区或缺血边缘区。可以引起室性早搏或隐匿性地激动全心室。有碎裂电位的犬心经心脏程序电刺激均可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心肌梗塞面积显著大于无碎裂电位的其它犬心。提示局部心外膜电图中的碎裂电位是心室内存在潜在折返环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肺瘤坏死因子和神经肽Y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测定76例临床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和血浆神经肽Y的水平。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NPY为93.3±10.6ng/L,急性心肌梗塞组在发病后1天NPY异常升高,为160.2±26.3ng/L,发病后第7天为121.3±24.7n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NPY不同,正常对照组的TNF为0.97±0.38μg/L,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第1天升高至2.48±0.89μg/L(p<0.01),但发病后第3天降至1.12±0.37μg/L,已接近正常(p>0.05)。提示,TNF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但与患者预后无直接关系;而血浆神经肽Y的水平不仅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发生有关,而且在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程和预后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检测了血浆内皮素-1(ET-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结果表明,AMI组的ET-1、TNF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01),且二者与肌酸磷酸激酶的MB同功酶(PCK-MB)均呈正相关(r=0.06984,P〈0.001;r=0.6053,P〈0.01)。研究结果说明ET-1和TNF参与了AMI的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在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随机方法观察了恩纳普利(enalapril)对68例心肌梗塞患者泵功能和心钠素的影响。急性心肌梗塞泵功能不全对血浆心内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动态变化可预示泵功能不全的病情演变;早期开始服用恩纳普利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及降低血浆心钠素浓度,长期服用可使部分患者的室壁瘤瘤小或消失。  相似文献   

9.
造成大鼠不同范围的心肌梗塞(MI)后,动态观察不同时期的静息和容量负荷状态下泵功能恢复的规律及其代偿机制。结果证明:(1)梗塞范围(IS)小于左室的46%时,泵功能都有自动恢复的可能性。IS越小,恢复越快、越好。IS超过46%时未见恢复;(2)在IS相同的条件上,静息状态的泵功能远较负荷状态的泵功能恢复得好;(3)MI后,泵功能代偿机制的代偿效应与IS呈反比。如IS超过46%,任何代偿机制均难以发挥效应。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趋化因子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局部趋化因子的表达与淋巴细胞浸润及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3组:心衰组(MI-HF)、未心衰组(MI-NF)和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组只过线不结扎。于术后3 d、1周、2周检测血流动力学,将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15 mmHg者归为心衰组。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心肌梗死区(包括梗死周边区)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包括γ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因子(MIG)、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化时表达下降的因子(RANTES)。HE染色切片进行梗死区淋巴细胞计数分析。 结果: AMI大鼠心肌局部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于术后3 d开始升高,1周达峰值,且MI-HF组较MI-NF组表达更高(RANTES, 0.83±0.05 vs 0.51±0.19, P<0.05; MIP-1α, 1.94±0.30 vs 1.48±0.33, P<0.05; MIG, 1.40±0.27 vs 0.93±0.28, P<0.05)。RANTES和MIP-1α的表达与淋巴细胞浸润显著相关(RANTES,r=0.35,P<0.05;MIP-1α,r=0.40,P<0.05)。 结论: AMI后心肌局部趋化因子RANTES、MIP-1α、MIG表达增高,且趋化因子水平与心功能有相关性,趋化因子可能参与了AMI后心衰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authors have counted circulating anuclear carcasses of endothelial cells by a new method in 105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ngina pectoris. In infarction cases as well as in severe angina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endothelaemia was observed in duration of several days. No increase was observed in milder angina cases (type I–I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组织学差异,以阐明其发生的病理学机制。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的SA、UA及AMI病人死后的尸检心脏标本,对其冠状动脉取材并做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SA心脏中,其冠状动脉斑块大部分为纤维性斑块,斑块内脂质坏死中心小或无,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丰富而泡沫细胞少,可称为“稳定斑块”。其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14%),无继发血栓形成。UA和AMI病例中斑块主要为“不稳定斑块”,病理特征为脂质坏死中心大(大于40%),纤维帽薄,平滑肌细胞少而泡沫细胞多。58例UA及22例AMI病人心脏中,斑块破裂的检出率分别为76%及82%;与S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血栓检出率分别为81%及91%,较之S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SA组“稳定斑块”多,斑块破裂少且无血栓形成,而UA和AMI组“不稳定斑块”多,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说明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为急性冠心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血浆神经降压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发病不同阶段血浆神经降压素(N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检测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劳力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各30余例发病不同阶段血浆NT浓度,并选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24 h),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浆N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N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浆NT水平显著高于治疗2周后病情稳定期(P<0.0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NT水平在心梗早期即有上升趋势,至12 h明显升高,24 h达到高峰 ,48h后逐渐下降,72h后降至正常水平 。结论: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急性缺血时,血浆NT水平升高,提示NT参与了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时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ROC曲线定量分析CtnI与CK -MB以探讨CtnI与CK -MB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测定 5 0例心绞痛与 4 0例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与CK -MB值 ,对CtnI、CK -MB进行ROC分析 .结果 用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 (cTnI值 )进行比较 ,p<0 .0 0 1,用ROC曲线分析 ,CtnI的AUC =0 .98,CK -MB的AUC =0 .87.在cTnI =0 .5ug/l时 ,敏感性为 95 % ,特异性 96 % ,阳性结果预示值 =95 % ,准确度 =95 .6 % .结论 CtnI可以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细胞亚群和活性标志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DR^+和CD4^+和DR^+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辅助性T淋巴细胞处于高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立体形态定量技术,观察睾酮(T)对心肌梗塞后心肌肥大的影响。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组)、心肌梗塞组(MI组)。心肌梗塞后睾酮治疗组(MIT组)。结果证明,与S组相比,MI及MIT组大鼠心肌细胞核密度明显减少,尤其以MIT组变化显著,MIT组平均核长度明显增加;MI组的 dp/dt max明显降低,T值延长,MIT组的上两指标无显著差异。MI后血浆T总浓度与平均每核心肌细胞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睾酮确实促进了MI后心肌肥大,从而促进了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对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过氧化脂质(LPO)、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动脉硬化指数(AI)。发现UA及AMI患者LPO、TC、TG、AI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HDL-c均低于正常人。UA与AMI患者血清LPO及血脂诸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UA与AMI两组患者的LPO水平均与AI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等典型危险因素只能解释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而在其中可能存在尚未被认知的其它因素。Nieminen等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有关 ,但对其间关系的临床价值尚未阐明。我们应用血清流行病学手段对国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血清肺炎衣原体TWARIgG、IgM滴度进行测定 ,探讨肺炎衣原体血清抗体滴度水平对UAP及其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UAP组 :连续入选 75例在青岛市市立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