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缪丹  杨晓明  孙晓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59-206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胃镜检查中提示黏膜下肿瘤者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起源部位,对起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直径0.5~1.5cm的良性间质瘤采用皮圈套扎术治疗。结果82例患者内镜超声检查发现胃黏膜下肿物34例,食管黏膜下肿物43例,十二指肠肿物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66例,固有肌层12例,黏膜下层4例;内镜超声下判定良性间质瘤71例,恶性间质瘤7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1例。42例行皮圈套扎术治疗的良性间质瘤患者中41例肿物完全脱落,脱落率为97.6%。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内镜超声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皮圈套扎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在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怀疑胃黏膜下肿瘤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118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 钛夹封闭术。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52例良性间质瘤及16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源于黏膜肌层及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及8例异位胰腺经内镜切除,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1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及2例异位胰腺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8.53%。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胃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对拟诊黏膜下肿瘤者术前均应行超声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EUS)对食管黏膜下肿瘤(SMT)行内镜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食管SMT患者31例首先行微探头EUS检查判断病变的起源层次,然后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囊肿穿刺术给予内镜下治疗。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经微探头EUS诊断3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均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其中平滑肌瘤或间质瘤27例,囊肿4例。27例平滑肌瘤及间质瘤中,21例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6例采用EMR方法切除;24例一次切除成功,3例加用热活检钳治疗。无穿孔并发症。4例囊肿中3例成功行内镜下穿刺治疗术,1例穿刺失败,改用高频圈套器切除术。内镜治疗取得26例标本,病理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平滑肌瘤23例,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慢性黏膜炎症1例。病理与EUS诊断符合率为92.8%。结论微探头EUS对食管SMT有良好的判断价值,可以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和食管平滑肌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内镜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食管、胃黏膜下肿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18/20)食管、胃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完整切除,瘤体平均直径(14.8±7.6) mm,12例为胃间质瘤,其余6例为平滑肌瘤.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钛夹缝合保守治疗成功,无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平均随访(6.5±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胃黏膜下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miniature ultrasonic probes,MUP)检查对胃底隆起性病变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例内镜诊断为胃底隆起性病变者进行MUP检查?结果:52例胃底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平滑肌瘤)23例,静脉瘤5例,囊肿?脂肪瘤?炎性息肉各4例,12例为胃腔外压迫所致?4例直径>2 cm间质瘤,采取手术治疗,囊肿?脂肪瘤?息肉和11例起源于2?3层的良性间质瘤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结论:MUP有助于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微探头超声指导下采用内镜治疗黏膜下肿物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小探头检查明确的23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圈套切除术治疗,记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均完整切除,术中基底部渗血2例,经氩等离子凝固术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发生,术后复查胃镜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无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病理均提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19例患者术后1年行胃镜检查,无复发及残留,无食管狭窄,所有患者无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结论经超声内镜检查初步确诊的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术前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意义。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135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患者(食管68例,胃55例,十二指肠12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评估其内镜下治疗的可行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内镜治疗方案再择期行内镜下治疗。现对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的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经超声内镜检查后认为可行内镜下治疗的97例病变经病理检查均获得完整切除,其中食管平滑肌瘤48例,食管脂肪瘤2例,胃平滑肌瘤21例,胃间质瘤9例,胃类癌2例,胃异位胰腺10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1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3例,十二指肠脂肪瘤1例。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5%。切除病变最大直径3.5cm(平均1.3cm)。6例病变术中出血较多,予内镜下处理后均成功止血;术中、术后未见穿孔发生。所有切除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肿物残留。病例随访6~24月(平均12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是安全而有效的,且术中熟练、灵敏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的关键,且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对于内镜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辅助下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适应症?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黏膜下肿瘤58例,均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所有病变均采用标准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法治疗,术后常规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并于术后两周复查胃镜?【结果】 肿瘤直径0.5 ~ 4.0 cm,平均1.2 (S = 0.5)cm,病变位于食道26 (44.8%)例,胃23 (39.7%)例,十二指肠9 (15.5%)例;位于固有肌层28 (48.3%)例,黏膜肌层24(41.4%)例,黏膜下层6(10.3%)例?一次套扎成功53例(91.4%),失败5例(8.6%),其中4例为2周后复查发现病变残留,其直径 > 1.5 cm(1.5 ~ 4.0 cm)且位于固有肌层,1例因不能耐受手术中途放弃套扎?结果表明病变大小?层次及生长方式是套扎成功的决定因素?3例患者术后5天内出现一过性少量黑便,未经特殊处理症状消失,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内镜辅助下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术治疗直径 < 1.5 cm的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0.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的病理性质及内镜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94例,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等手段获取病理组织并经常规病理、细胞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MA、CD117、CD34、S-100等),并分析内镜超声图像(包括大小、层次、回声、有否液性暗区及分叶、边缘的声晕等)。结果:94例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36例食管病变:平滑肌瘤26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8例(其中2例为恶性);58例胃部病变:间质瘤52例,平滑肌瘤6例。结论:消化道黏膜下低回声病变,在食管以平滑肌瘤多见;在胃以间质瘤多见。内镜超声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对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很难区别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结合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是未来的诊断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曲宗明 《中原医刊》2014,(11):43-4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对较大胃黏膜下肿瘤诊疗中的作用,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小探头超声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瘤52例,超声剖面直径≥20 mm,结合腹部64排螺旋CT检查,判断肿瘤的位置、来源、周围及远处器官转移等情况,对腔内生长未累及浆膜的肿瘤行ESD治疗,对侵及浆膜和向腔外生长的行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治疗,所有切除标本送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半年后对患者进行胃镜及CT随访。结合疗效来来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在较大胃黏膜下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良性间质瘤20例,恶性间质瘤16例,平滑肌瘤5例,异位胰腺6例,脂肪瘤5例,CT提示30例腔内生长,未侵犯浆膜,无周围器官转移,予内镜下ESD治疗,仅有2例穿孔,经钛夹夹闭和保守治疗好转。其余22例CT检查为腔内及腔外生长予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所有病变愈合好,无复发。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对较大胃黏膜下肿瘤进行检查,可获得较准确的病变情况,对胃黏膜下较大的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的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胃镜和超声胃镜结果,初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遂行ESD完整切除肿瘤。首先标记病变边界,然后向黏膜下层注射透明质酸使病变充分隆起,沿标记点外缘将黏膜层环周切开,沿黏膜下层逐渐剥离病变至整块剥离,最后进行必要的止血及钛夹闭合创面。结果:术后病理显示,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且含有嗜双色性颗粒状物质,细胞核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NSE(+)/(-),CK(-),SMA(-),CD117(-),desmin(-),证实为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术后顺利恢复,术后16个月复查,2例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内镜套扎术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常规电子内镜下明确的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在行电子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黏膜下肿瘤后,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结果确诊黏膜下肿瘤43例,其中间质瘤22例,平滑肌瘤18例,脂肪瘤3例;来源于黏膜下层1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32例。采用胶圈套扎治疗25例,尼龙绳套扎治疗18例。肿瘤脱落42例,成功率98%。术后发生食管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2.3%。结论经内镜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无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微创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后诊断为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患者54例,直径≤1.0 cm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直径> 1.0 cm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肿瘤.结果 54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上消化道壁肌层小肿瘤安全、经济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普通胃镜表现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疑似粘膜下肿物的患者进一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经超声内镜诊断为食管或胃肌层肿瘤且直径≤1.0cm者应用圈套结扎法治疗。结果35例患者术后3周复查胃镜肿瘤均已脱落,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应用圈套结扎法是上消化道壁肌层小肿瘤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