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民 《吉林医学》2012,33(19):4100-4101
目的:通过数据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和增加原有心律失常症状的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的比较。结果:有基础心律失常患者800例,用药后心律失常加重的是78例,发生率为9.7%,并且出现各种不同的加重现象。结论:抗心律失常药确实可以使部分有基础心律失常的患者用药后心律失常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发展,促进了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临床医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严格掌握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应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现将有关药物选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介绍如下: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通常按电生理作用将心律失常药分为4类。 (一)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作用方式膜抑制作用,阻滞快钠通道。 2.对动作电位的作用减慢0相上升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病区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5例心律失常新生儿的资料,将结性或交界性心律、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定为良性心律失常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Ⅱ度Ⅱ型以上窦房传导阻滞、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定为非良性心律失常组,对比两组患儿的资料,分析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结局。结果 45例心律失常新生儿,良性心律失常12例(26.7%),多无症状,经病因治疗或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痊愈或好转,非良性心律失常33例(73.3%),均有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共30例(66.7%),死亡4例,未愈2例,常见病因为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窒息。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中非良性心律失常相对较多,多数有临床表现,常需抗心律失常治疗,预后与原发病及心律失常类型有关,室上性心律失常相对预后好,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邦复 《重庆医学》1999,28(6):472-473
1.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地位药物是心律失常治疗绝大多数的需要。尽管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融、除颤起搏器等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快速心律失常治疗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介入法治疗心律失常亦需要药物辅助。2.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的问题2.1抗心律失常药不如其他心血管药(如降压药等)发展快。2.2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负性变力性作用、脏器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等。抗心律失常药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现象,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的致…  相似文献   

5.
<正> 1 命名和定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thmic drugs,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即可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1987年ACC会议将其命名为促心律失常(Prorrhythmia)。有译成“药源性心律失常”,有人称这类药物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有解释为:致心律失常(arrythmogenesis)指任何原因产生的心律失常;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专指药物,主要是AAD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药物产生的新的心律失常(Provocation of arrhythmia)和药物所致的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aggravation of arrhythmia)。 2 诊断 2.1 目前关于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研究主要限于  相似文献   

6.
人工虫草提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利用乌头碱、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比较人工虫草提取物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乌头碱,氯化钡分别制备心律失常实验模型。观察虫草提取物的保护作用。结果:人工虫草菌丝体石油醚提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强,可明显对抗乌头碱所致大鼠的心律失常,延长心律失常的诱发时间,降低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对氯化钡所致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可降低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结论:人工虫草菌丝体石油醚提取物为抗心律失常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7.
<正> 一个世纪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药物能诱发心律失常,但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事实于近30年内才被发现,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品种不断问世,目前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效益/危险比率巳进行广泛研究,并引起普遍关注。定义及发病率抗心率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发生,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恶化的临床现象称“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以往认为这一现象少见,值临床事实并非如此。Compbell统计1964年1月至1985年3月间1333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所谓致心律失常作用(prorrh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有些致心律失常作用明显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相关疾病有关,称为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当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需要某些调节因素如血药浓度过高,药物相互作用,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存在时,称为继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美国每年约60万人死于心脏病,其中2/3猝死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值得指出,猝死者中30~60%曾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事件日益为临床所重视。一、概念: 确切定义尚未统一。一般认为,以治疗心律失常为目的,通常剂量下所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原心律失常恶化或新的心律失常发生,停止用药即可获得好转,称之致心律失常事件。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事件指除心脏疾病外,无其它致心律失常诱因者;继发性则指同时伴有脱水、电解质异常、心肌缺血等其它诱因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性低血糖致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其防治,降低低血糖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对临床中遇到的16例低血糖致心律失常的原因、诊断及治疗当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结果:16例老年性低血糖均有心律失常发生,其中以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大多随血糖恢复而恢复,严重病例应酌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及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年龄分布。方法 用24h 动态心电图对643 例快速心律失常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46 .9 % ) 。60 岁以上与< 60 岁之间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室上性心律失常伴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显著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P < 0 .05) 。室性早搏24h 1 万次以上患者显著多于房性早搏1 万次以上患者( P < 0 .05) 。结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为室上性心律失常,60 岁以上患者发生率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年龄无直接关系,交界性心律失常极少发生。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43例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9例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43例,发生率为48.3%。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32.6%,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等也常出现,而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结论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治疗上对其病因及诱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重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3.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其发生较为隐匿,不为临床所重视,直至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的结果发表之后,人们才提高了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本文仅就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定义、基本机制、预防等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4.
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占有重要位置,但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又可导致新的心律失常,且此种心律失常可能更严重,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c effect)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钠肽与心律失常的内在关系与临床判断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的100心律失常和30例正常病患,对其血浆中含有的脑钠肽浓度与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病患中有69.00%的人群存在脑钠肽升高的情况,其中房性心律失常中升高比例为75.86%,交界性心律失常病患为56.25%,室性心律失常者为74.36%。结论:脑钠肽与心律失常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在不同心律失常的判定中暂且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主要与房性心律失常有着正相关性,脑钠肽浓度越高,房性心律失常情况越严重,可以作为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归颗粒对抗氯化钙引起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克春  刘淑娟  陈力  周文斌  牛平平  杨敏 《广东医学》2008,29(11):1785-1786
目的 研究当归颗粒对抗氯化钙引起的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采用氯化钙诱导的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观察当归颗粒对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保护作用。结果 灌胃当归颗粒(1.35,2.70,5.40g/kg)可剂量依赖的降低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的死亡率,同时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延迟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结论 当归颗粒对氯化钙诱导的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心内膜心肌活检对心律失常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7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从组织学上对心律失常病因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无心脏增大组心律失常以心肌炎为主,占55.8%,心脏增大组心律失常以心肌病为主,占73.5%。心律失常类型与心肌病变有关,对症状明显的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心肌活检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近 1 0年来 ,尽管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心律失常尤其是急诊心律失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仍然是大多数心律失常的一种常用手段。虽然心律失常抑制试验 (cardiacarrhythmiasuppressiontrial,CAST)是以心肌梗死后有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 ,但它的研究结果对指导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具有普遍意义 ,急诊心律失常的治疗也不应例外。现介绍几种常见或比较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 ,重点是药物治疗 ,以提供广大临床医生在医疗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有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外周血中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的含量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4年确诊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106例,并随机抽取同期无心律失常的老年人32例作为正常对照,使用免疫定量分析仪进行外周血NT-proBNP检测。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心律失常患者外周血中NT-proBNP与非心律失常患者的差异。结果房性心律失常组老年患者、交界性心律失常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老年患者外周血中NT-proBN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外周血中NT-proBNP含量之间相比无显著的差异。结论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外周血中NT-proBN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有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陆军 《中原医刊》1993,20(6):23-24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是终止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往往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及负性心力等风险。事实上,心律失常还有多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下称非药物治疗)的方法。1去除病因去除病因是首要的,特别是在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时易被忽视。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如碱中毒、酸中毒、高/低钾、高镁、高钙、低铜等。药物及药物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I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