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最近研究指出:丙泊酚可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我院把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应用于小儿外科短小手术,取得了良好麻醉的效果,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复合硫酸镁静脉麻醉在妇产科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硫酸镁可以清除或减弱氯胺酮的心血管反应和苏醒期精神症状的特性。在妇产科手术中应用氯胺酮复合硫酸镁静脉麻醉,扩大氯胺酮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提高氯胺酮的麻醉质量,并探讨一种新的实用安全的静脉麻醉方法。方法:实验组使用氯胺酮复合硫酸镁静脉麻醉。对照组使用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的应用范围,麻醉效果,意外和并发症发生率,麻醉费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4.
异丙酚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镇痛和预防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以氯胺酮为对照组进行无痛人流术的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共接收200例受试者。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为0和2.00%,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异丙酚麻醉行人工流产术安全性高,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氯胺酮副反应较异丙酚略重,但由于价格低廉,且镇痛效果好,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5.
小儿氯胺酮静脉麻醉的气道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氯胺酮静脉麻醉是目前小儿手术中最常见的麻醉方法之一。由于氯胺酮对呼吸有轻度的抑制作用,因此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的小儿,对气道的观察与护理尤其重要。我院1996~2001年,在氯胺酮静脉麻醉下共行小儿手术226例。术前给足量巅茄类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9年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以来,先后采用了3种人工流产静脉麻醉方法,为了进一步比较3种方法的麻醉效果,我院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120例早期妊娠患者,ASAI~II级,随机均分为3组,见表1。表1 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组别年龄(岁)体重(kg)妊娠时间(d)人工流产史(例)无1次2次≥3次A组24.3±4.2 49.2±5.3 46.7±7.4 20 15 3 2B组25.1±3.9 47.7±6.0 49.2±8.7 23 10 6 1C组24.8±3.8 51.3±5.7 49.5±8.6 19 11 6 4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4~6h,不用术前药。进入人工流产室后连续监测SBP… 相似文献
7.
8.
王建生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9):54-55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50例小儿手术病人术前肌注阿托品0.02mg/kg或东茛菪碱0.01mg/kg;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mg/kg,待入睡后开放静脉通道,静脉麻醉用丙泊酚和氯胺酮各200mg成200ml混合液(每毫升含丙泊酚和氯胺酮各1mg)缓慢静注,首次剂量以0.5-1ml/kg,以后视麻醉深度,间隔15—30分钟静注以首次总量的半量,若预计手术在15min内完成可不追加。结果手术时间2.1±1.7h,术中平均用量110±95ml。术中血压和心率与术前无显著变化。术中经鼻导管吸氧SPO2维持在97~100%。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从药理上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两药协同不增加对循环抑制,能减少单独应用时的不良反应,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好,成本低,便于计笃. 相似文献
9.
康耀明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6):501-501
我院自 1995年起 ,用氯胺酮 (K)复合芬太尼 (F)静脉麻醉 32 6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2 6例ASAⅠ~Ⅱ级手术患者 ,女 319例 ,男 7例 ,年龄在 2 0~ 4 5岁 ,体重 4 5~ 6 5kg ,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手术包括隆乳术 2 98例 ,其他乳腺手术 8例 ,上肢手术 10例。手术时间 4 5~ 90分钟不等。1 2 手术方法 :术前禁食 8小时 ,入室后取仰卧位 ,开放静脉输液 ,不行气管内插管 ,保留自主呼吸 ,鼻导管给氧 2~ 3L min。术中、术后观察患者反应、分泌物、呼吸、苏醒时间及镇痛时间等 ,连续监测SBP、DBP、HR…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广泛用于小儿疝气全麻,由于有其一定的副作用,临床上常需复合其它一种或两种药物,以减轻其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更适于小儿疝气手术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方法,使患儿在围手术期更加平稳、安全、易于苏醒,减少氯胺酮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维持静脉麻醉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异丙酚组(P组,n=20)和氯胺酮组(K组,n=20).两组采用相同的诱导用药和不同的麻醉维持方法.P组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维持静脉麻醉,K组单纯用氯胺酮维持静脉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前、诱导阶段、麻醉维持期间、手术结束时循环和呼吸功能变化,吸痰次数以及术后烦躁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P组麻醉维持期间的收缩压、心率较K组降低,术后清醒时间短,吸痰次数少,烦躁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与K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维持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可拮抗单纯氯胺酮麻醉引起的循环兴奋,同时苏醒快,痰少,术后烦躁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维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单纯乳腺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择期乳腺纤维腺瘤或者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40例,根据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静脉麻醉诱导:Ⅰ组为丙泊酚2.0mg/kg,氯胺酮0.8mg/kg;Ⅱ组为氯胺酮1.5mg/kg,咪唑安定0.1mg/kg。麻醉维持:Ⅰ组输注丙泊酚100μg/(kg.min),氯胺酮22.2μg/(kg.min);Ⅱ组输注氯胺酮55.5μg/(kg.min)。手术结束前5~10min停止用药。记录麻醉前5min、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丙泊酚及氯胺酮总量、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时MAP、HR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Ⅰ组氨胺酮用量比Ⅱ组明显减少(P<0.01),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术后谵妄、恶梦、躁动等总发生率也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微泵输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氯胺酮用量,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等优点,用于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是一种较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硫酸镁(MS)配合氯胺酮(Ket)麻醉(MK麻醉)在开胸手术麻醉中对病人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218例开胸手术病人分为150例MSKet麻醉(MK组)为观察组,68例芬太尼(F)等和氨氟醚(E)静脉麻醉(FE组)为对照组。于术前5min(T1),诱导后气管插管箭1min(T2)、气管插管即时(T3)、切皮时(T4)、手术开始40min(T5)、术毕前10min(T6)等时点取SP、MA「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及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异丙酚复合不同镇痛剂量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对血流动力学、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 80例 ,分别采用异丙酚 (P组 ,n =16)及复合氯胺酮血药浓度 0 2 0mg/L(PK1组 ,n =16) ,0 40mg/L(PK2 组 ,n =16) ,0 60mg/L(PK3 组 ,n =16)和 0 80mg/L(PK4组 ,n =16)全静脉麻醉 ,采用微机控制Graseby 3 5 0 0输液泵靶控输注异丙酚或氯胺酮 ,连接Aspect-A10 0 0型脑电监护仪监测脑电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单用异丙酚患者随着异丙酚血药浓度升高脑电双频指数 (BIS)值降低 ,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5 ) ,氯胺酮血药浓度从 0 2 0mg/L增至 0 80mg/L ,BIS值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与P组相比 ,PK1,PK2 ,PK3 ,PK4组异丙酚用量减少约 15 %~ 40 % ,PK4组停药至睁眼时间明显延长 ,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术中P ,PK1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 ,PK2 ,PK3 ,PK4组无明显改变。术后无躁动、不良回忆等并发症。结论 异丙酚复合镇痛剂量的氯胺酮 (0 40~ 0 60mg/L)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异丙酚用量、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魏晓文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7):707-707
氯胺酮和丙泊酚都是一种快速、短效的静脉全麻药,为充分发挥其优点.我院从2003年6月开始应用氯胺酮诱导丙泊酚维持静脉麻醉进行儿童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研究阈下剂量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对新生儿全身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的剖宫产病人80例,随机分为全凭氯胺酮麻醉组(Ket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术中持续监测BP、SpO2、HR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全身氧摄取率(ERO2)的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ERO2及Apgar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阈下剂量氯胺酮在新生儿娩出前单独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新生儿氧摄取率及Apgar评分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