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采用高分辨多排螺旋CT研究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并评价它们对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0例行鼻腔和副鼻窦高分辨多排螺旋CT检查患者的图像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岁。所有受试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机行高分辨容积扫描,层面从硬腭至额窦上缘,准直0.75~1mm,横断、冠状和矢状重建,层厚及层距均为1mm。分别观察和统计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的类型和发生率,并评价其与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关系。结果:60例中,共发现鼻中隔变异45例(75%),其中鼻隔偏曲45例(单向偏曲31例,双向偏曲14例);犁骨一软骨结合部畸形5例(肥大2例,脱位3例);鼻隔刺16例。中鼻甲变异共43例(71.7%),其中反曲15例;气化9例;双侧不对称20例(46.5%)。不对称中鼻甲中,增大一侧多见于鼻隔偏移方向的对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钩突移位和筛漏斗或鼻道狭窄。结论:鼻腔和中鼻甲不对称与鼻中隔偏曲关系密切,后者是导致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中的关键部位一中鼻道和筛漏斗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鼻部疾病的 CT表现 ,探讨其诊断价值及疾病发生的解剖依据 ,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基础。1 对象和方法本组资料完整者 92例 ,其中男 38例 ,女 5 4例 ,最大 6 1岁 ,最小 12岁 ,平均 2 9岁。使用日立 RADIX- TURBO螺旋 CT机 ,常规进行轴位扫描及冠状位扫描 ,冠状位扫描从鼻腔前缘开始 ,行全鼻腔及鼻窦连续扫描。软组织窗 ,窗宽 :4 0 0 Hu,窗位 :30 Hu。骨窗 ,窗宽 :15 0 0 Hu,窗位 :层厚、层距均为 7mm。2 结果2 .1  CT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钩突 ,筛泡 ,筛漏斗 ,上颌窦的开口 ,中鼻道 ,中鼻甲等解剖结构。正常的鼻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以期为临床手术提供有用的指导原则。方法分析68例(102侧)慢性额窦炎鼻内镜微创手术病例资料,对造成额窦口引流阻塞的原因并予以归类,同时了解钩突附着方式及筛前动脉和额窦开口的关系。结果造成额窦口阻塞的原因主要有软组织因素占41.17%,额隐窝过度发育的气房占52.94%,额窦开口自然狭窄因素占5.9%。钩突附着于中甲或颅底者占51.8%,钩突附着于纸样板者占48.2%。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腰椎峡部裂(spondyloschisis,SS)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成人发病率约为3%-10%。由于峡部在三维空间与人体的矢状、冠状、横断面均不平行,使常规轴位CT(2DCT)对SS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螺旋CT通过多层面重建(MPR)成像取得理想切面,清晰显示SS并得以明确诊断。本文将对30例SS患者螺旋CT的MPR成像与2DCT图像对比分析,以探讨MPR成像在SS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术中利用筛泡和钩突解剖标志联合定位额窦开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中利用筛泡、钩突等解剖标志联合定位额窦开口的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2~2007年1月共完成急、慢性额窦炎鼻内镜手术28例,术中先保留钩突上部和筛泡,在筛泡之前、钩突之后、眶纸板之内、中鼻甲之外区域,依据术前CT冠状位扫描钩突基板上端附着的方式定位额窦开口.结果:28例术中均顺利、准确定位和开放额窦口,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术中利用筛泡、钩突等解剖标志联合定位额窦开口的方法安全、准确、方便.  相似文献   

6.
由Naumann提出的鼻道窦口复合体(OMC)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解剖区域,包括中鼻甲及其基板、钩突、筛漏斗、筛泡、前组筛房、中鼻道半月裂孔,以及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的自然开口等结构。该部易受鼻及鼻窦炎性疾病的侵犯,而其本身的通气引流障碍又是引起和加重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因而经鼻内镜手术切除或矫正解除鼻道窦口的机械性阻塞后,引流改善,恢复正常的通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冠状面HRCT观察钩突附着方式及常见解剖变异,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6例副鼻窦冠状面及横断面HRCT图像,观察56例(112侧)钩突影像解剖。结果:钩突头端的附着方式有三种常见类型:筛顶型39侧,纸样板型45侧,中鼻甲型28侧;钩突解剖变异的形态观察:钩突内偏9例(5例为双侧),钩突外偏7例(4例为双侧),钩突肥厚12例(9例为双侧),钩突气化3例(1例为双侧)。结论:冠状面HRCT可以清晰显示钩突影像解剖,对前组鼻窦病变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9例经CR,普通CT或临床检查可疑有骨折或关节脱位的创伤患者,应用MarconiMx8000型多层CT扫描机进行检查,并行多平面重建图像(MPR),常规容积重建(VR),分析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颅面骨受累15例,脊柱受累5例,四肢关节受累9例;29例中关节脱位10例。MPR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影像明确诊断27例(93.1%),3D-VR容积重建明确论断0例(71.4%)。MPR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和移位更具优势,3D重建更好的显示骨结构的空间改变,骨碎片的移位和关节脱位。结论:多层螺旋CT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颅面骨及椎体等不规则骨骨折和关节脱位的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三种不同入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更为完善的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上颌窦囊肿采用三种不同的入路行囊肿摘除;对伴上颌窦炎/筛窦炎的上颌囊肿行钩突切除,开放前筛,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42侧);对不伴不上颌窦炎/筛窦炎的囊肿部分患者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28侧,部分经尖牙窝经路行囊肿摘除(22侧)。结果:术后随访半年,经上颌窦窦口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为90.48%(38/42);下鼻道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57.14%(16/28);经尖牙窝者窝口通畅率90.9%(20/22)。结论: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操作细致,术后定期随访是防止上颌窦开窗口粘连,闭锁,提高开窗通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鼻丘气房和钩突上端附着方式的CT影像学特征,研究其与额窦炎的关系.[方法]分析564例患者的鼻窦冠状CT,从中分出正常组(A组),额窦炎伴其他鼻窦炎组(B组)和孤立性额窦炎组(C组)三组.统计A、B、C三组中鼻丘气房、四种钩突上端附着方式的发生率及其与额窭炎发生的相关性.再进一步测量鼻丘气房的最大纵向垂径和横径,并分析它们与额窦炎的关系.[结果]鼻丘气房在A组与B、C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B、C两组病人的鼻丘气房最大纵向垂径明显大于A组(P<0.05).A组中钩突上端附着于纸样板型明显少于B、C两组(P<0.05).[结论]鼻丘气房与额窦炎的发生有关,且鼻丘气房纵径越大,越易引起额窦炎.额窦的引流方式决定于钩突上端附着方式,额窦通过钩突内侧引流至中鼻道比通过筛漏斗引流至中鼻道更易引起额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鼻部筛骨钩突的CT影像表现,评价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成像价值。方法于53例临床诊断鼻窦炎的患者.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行多平面重建成像,对筛骨钩突影像进行分析。结果53例中钩突结构正常者31例;钩突内移4例:钩突外移5例;钩突气化1例;钩突增生肥大6例;钩突形状不易辨认者6例。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成像,能清晰地显示筛骨钩突形态,对鼻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及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80例被确诊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治疗,并随访至2013年2月28日.术前主观评估采用VAS、SNOT-20问卷调查;客观评估采用Lund-Mackay CT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并在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时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相同指标评估.结果 试验组术后6月、1年及2年的VAS评分、SNOT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年Lund-Mackay评分高于试验组(P<0.0l).根据海口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试验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87.5%,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P=0.021).结论 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鼻科病变在CT检查中应用盐酸萘唑啉(滴鼻净)的前后变化,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106例术前鼻窦CT受检者,皆采用GE Hispeed CT/i扫描机进行薄层容积扫描,扫描体位为与听眦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冠状位:对3例拟诊为肿瘤患者进行强化扫描;选取30例拟诊为慢性鼻窦炎患者同时进行盐酸萘唑啉试验。结果:螺旋CT对病变组的正确诊断率为96.2%(102/106),冠状位、MPR、SSD及CTVE对病变组窦鼻道复合体(OMC)区炎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5.9%(93/97)、96.9%(94/97)、67.0%(65,97)及71.1%(69/97);特异度分别为88.9%(8/9)、88.9%(8,9)、66.7%(6/9)及33.3%(3/9)。30例患者60侧鼻腔盐酸萘唑啉滴鼻后,32侧筛漏斗气道增宽,48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区黏膜厚度变薄,45侧窦口潴留液减少。结论:CT扫描前进行盐酸萘唑啉滴鼻是一种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MDCT)对长骨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长骨骨样骨瘤MD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长骨骨样骨瘤MDCT的特点是①瘤巢(13例);②瘤巢内钙化(10例);③瘤巢周围广泛骨质增生硬化(13例)。瘤巢内钙化的边界在0.5mm/层的高分辨率CT扫描上显示清楚者10例,MPR显示清楚者8例。结论瘤巢是确诊长骨骨样骨瘤的关键,MDCT检查对长骨骨样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MPR能够在不同方位显示瘤巢,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蝶窦CT图像和实体解剖的区别,为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薄,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一般后壁较薄,最薄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操作范围及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16.
筛动脉管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筛动脉管影像解剖学特点,为功能性鼻腔内镜手术(FESS)提供参考。方法对106例患者行薄层多层CT(MSCT)横轴位螺旋扫描,图像数据传至AW4.2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MPR)、仿真内镜(VE)重建及三维(3D)重建,对筛动脉管的显示率、位置、走行特点、与筛顶的附着关系及上下壁骨质裂缺发生率进行测量和观察。结果筛前、筛中、筛后动脉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00%、42.9%、99.5%。筛前动脉管大多走行于筛泡隔板及中鼻甲基板内或两者之间的前组筛窦气房内;筛中动脉管较多走行于上鼻甲隔板及后组筛房,分别占26.4%、27.5%;筛后动脉管均走行于中鼻甲基板后,以最后筛房最为多见,占53.5%。筛前动脉管以悬吊型为主,占58.0%;筛中动脉管以隆凸型为主,占62.6%;筛后动脉管以隆凸型及隐匿性为主,分别占49.8%、46.9%。筛动脉管上下壁骨质裂缺存在普遍,并以下壁裂缺更多见。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满意显示筛动脉管的解剖学特征,对FESS术中避免筛动脉管及其周围筛顶区域的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爽  刘荣波  周莹  周海鹰 《华西医学》2010,(9):1670-1672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DCT)在腹股沟区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12月96例经临床证实为腹股沟区疝患者的CT图像资料。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评价不同平面图像在腹股沟区疝诊断及分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63例斜疝患者(66疝)疝囊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经腹股沟深环进入腹股沟管,疝囊位于精索或圆韧带前侧(43/66,65.2%)或前内侧(15/66,22.7%);30例直疝患者(37疝)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位于精索内侧(27/37,73.0%);斜疝及直疝疝囊均走行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3例股疝患者(3疝)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冠状位"影像学股三角"内。结论 MDCT对腹股沟区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手术前评估及手术中操作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苏卫军 《新医学》2012,43(7):470-472,F0003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保留钩突上中段的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86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共134例,采用经典鼻内镜术式(钩突切除);实验组52例,采用经鼻内镜保留钩突上中段的改良术式。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47例(91%),对照组119例(8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主观不适2例,对照组2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钩突中上段黏膜的鼻窦炎、鼻息肉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以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处理技术对胃癌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病理相对照,比较横断面和MPR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作用。方法经胃镜证实的71例患者,术前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出的MPR图像中的肿瘤进行定位及T、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横断面与MPR图像对胃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0.1%和97.2%,其中MPR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横断面与MPR图像的术前T分期总体准确率分别为59.2%和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术前N分期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8.9%和83.1%。结论和横断面相比,采用MPR后处理技术能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又能提高病变的T、N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