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我院收治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扫描以及全胸容积多平面重建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扫描结果。结果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全胸容积多平面重建扫描的肿瘤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以及空泡征的显示比例均明显优于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扫描(P〈0.05),两种扫描方式的患者棘突征和短毛刺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在临床当中使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3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和横断位薄层扫描,对患者肿瘤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短毛刺征、棘突征的显示率进行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等类型肿瘤,与横断位薄层扫描相比,采用多层螺旋扫描能明显提高其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诊断过程中使用多层螺旋CT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确诊诊断,效果非常显著,在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和横断位薄层扫描,对患者肿瘤分叶征、血管集柬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短毛刺征、棘突征的显示率进行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于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等类型肿瘤,与横断位薄层扫描相比,采用多层螺旋扫描能明显提高其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定位准确,可以为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周围性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及多层面重建法重建,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病灶主要征象的显示率。结果 50例多层面重建图像清晰,与横断位薄层图像比较,对病灶深分叶、短毛刺、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空泡征及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CT图像在经过多层面重建法处理后,定位准确,显影清楚,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4年11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均经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扫描方式采用常规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区域加薄层扫描或进一步增强检查。结果边缘分叶28例,长短毛刺征41例,胸膜牵拉征19例,肺泡征11例,支气管气相征12例,空洞征2例,钙化灶2例。增强扫描特征:CT值增强幅度为25~60 Hu左右。结论多层螺旋CT定位准确,可以为周围型小肺癌的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 mm)36例。全部行MSCT扫描,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扫描对比分析。结果MPR在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中的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扫描提高10%以上。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低剂量薄层CT扫描在周围型肺癌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与可行性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共计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由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常规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薄层CT扫描检查,分别对常规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薄层CT扫描检查下的周围型肺癌征象进行分析,对病灶做定性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薄层CT扫描诊断周围型肺癌具有良好一致性,各类周围型肺癌诊断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薄层CT扫描在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中具有确切价值与可行性,可作为对周围型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手段,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8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其临床检查资料与肿瘤征象。结果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空泡征、边缘毛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等临床征象均存在较高检出率,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较为准确的定位周围型小肺癌各临床征象,临床检出率较高,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0mm)36例,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并与横断面薄层图像对比分析。结果MP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短毛刺征,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敏感性均较横断薄层图像提高10%以上。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癌征象上较横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多种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不全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不全肋骨骨折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观察多层螺旋CT扫描及生成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和容积重建(VR)图像对不全肋骨骨折的显示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首次检查诊断率和总诊断率均显著高于X线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图像中,MPR总诊断率显著高于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不全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较高,且MPR图像更优,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诊断脊椎滑脱的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脊椎滑脱患者进行扫描并重建,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MPR)级及容积显示技术(VRT)对脊椎滑脱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 16层螺旋CT薄层重建、MPR、VRT在显示脊椎滑脱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结论 16层螺旋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T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更加细微、准确、立体、完整显示脊椎滑脱的基本征象,为脊椎滑脱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经病理及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中央型肺癌患者35例,周围型肺癌20例患者,均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并与薄层横断图像进行对比。结果中央型肺癌(35例)显示:管内型10例,管壁型7例,管外型18例。位置为各肺门均有显示。周围型肺癌(20例)显示:分叶征15例,血管集束征8例,胸膜凹陷征12例,毛刺征13例,空泡征9例,空洞型肺癌3例,各个肺叶均有发病。结论中央型肺癌:MPR可精确测量病灶的横径及纵径,显示壁内和壁外肿瘤情况,病变轮廓及气管狭窄程度的空间关系明显优于薄层轴位图像。周围型肺癌:MPR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明显优于横轴位CT,对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有优势。对毛刺征、空洞型肺癌变化不大,显示病灶与支气管关系明显优于薄层轴位图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肺部小结节定性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于某院接受治疗的45例肺部小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变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2例为良性病变组,观察组23例为恶性病变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检测,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多结节融合状、斑片状、不规则形的比例更高,椭圆或圆的比例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边界清楚、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以及胸膜凹陷征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够提高肺部小结节定性的诊断准确率,应用价值极高,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与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对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并分析所显现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阳性率以边缘不规分叶征67例(51.69%)最多,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的46例(75.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优于X线片检查。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叶素贞  李汉文  梁月屏  郭艺  陈德基 《重庆医药》2009,38(14):1790-1791,1795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常规横断位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对前列腺癌的解剖结构和影像特征的显示,探讨MPR在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对其16层螺旋CT的MPR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9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MPR在显示肿瘤大小、密度差异、表面光滑度、包膜完整性、毗邻组织界限等方面明显优于横断位,盆腔转移的显示率不如薄层横断位。结论16层螺旋CT前列腺癌后处理图像更能显示其细微的影像学特征,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薄层图像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cm)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体检发现孤立肺结节(直径〈2cm)的患者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经计算机软件拆薄后并重组,观察肺部小结节及其肺部周围的CT表现。结果13例患者通过螺旋cT做出诊断并及时手术,11例腺癌,2例鳞癌。2例患者随访后行CT扫描增强发现结节增大,手术后报告为肺腺癌。结论螺旋CT扫描及薄层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螺旋高分辨CT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结果 34例周围型小肺癌从形态、密度、边缘、位置、周边征象等方面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呈现有空泡征、支气管气像、边缘毛糙、有分叶征、周围血管集中和胸膜凹陷征。结论螺旋高分辨CT在周围小肺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周围型小肺癌定性诊断的可靠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40例病理检查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以及肿瘤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经过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空泡征、边缘毛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等肿瘤类型都具有较高的临床检出率。实验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对能够准确定位检查周围型小肺癌的各种临床征象,具有较高的临床检出率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围型肺癌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46例周围型肺癌影像表现,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螺旋高分辨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病例螺旋高分辨CT征象主要表现是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中征、胸膜凹陷征等。结论周围型肺癌的螺旋CT表现对临床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尤其是螺旋高分辨CT。  相似文献   

20.
王岚  周艳玲  李广胜  汪贺媛 《河北医药》2013,(19):2890-2893
目的采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利用多平面重组及曲面重建技术研究面神经管各段及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为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提供解剖依据。方法使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对100例(200侧耳)正常志愿者行颞骨0.6 mm薄层螺旋CT扫描,扫描后将原始数据传入西门子新沟通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通过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图像,观察测量面神经管及其周围固定解剖位置与面神经管各段距离数值及测量面神经管各段数值。结果正常成年人不同性别组间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及面神经管两个弯曲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成年人不同性别组间面神经管鼓室段长度及半规管隆突处与砧骨短脚距面神经管鼓室段最短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成年人不同性别组间面神经管乳突段长度、颈静脉窝及乙状窦距面神经管乳突段最短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管的128层螺旋CT 0.6 mm薄层扫描加多平面重组及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CT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其结构对人工耳蜗植入及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