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肾病综合征合并血栓栓塞症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病综合征 (NS)是肾毛细血管对蛋白质通透性增加的疾病 ,每天可从尿中丧失 3 5g以上蛋白质。因凝血因子和溶纤维蛋白抑制物质由尿中丧失 ,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因此 ,约 8 5 %~ 38 0 %的NS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其中 2 5 %为肺血栓栓塞 (PTE) [1] ,另外还有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肾静脉血栓。NS合并DVT者 ,临床表现不典型 ,漏诊、误诊率高 ,而PTE是NS的严重合并症和死亡原因[2 ]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 11例NS并发VTE进行回顾性分析 ,意在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意识。…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形成流行病学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肺栓塞(PE)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而绝大多数PE病人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并存。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对DVT、PE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因学进行了报道。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影响DVT、PE发病的后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以及发病率、死亡率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同位素检查诊断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栓塞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syndrome ,NS)常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inthrombosis ,DVT)和 (或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 ,早期大部分无典型临床症状。本文采用巨聚合人血清白蛋白核素深静脉造影 (99mTcMacro aggregatedalbuminradionuclidevenography ,99mTc MAARNV)检测 5 4例NS是否合并DVT和 (或 )PE ,研究NS高凝状态所致DVT和 (或 )PE的发生率 ,以及抗凝治疗的指征和临床效果。1 对象和方…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告我们自1991年3月至1995年4月经下肢深静脉核素造影(RNV)及核素肺血流灌注显像(LPS)等诊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内科患者28例,其中并发肺动脉栓塞(PE)15例小28例中,男23例,女5例,年龄:54.3±13.1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11例,糖尿病高脂血症3例,脑中风12例,接受激素治疗的肾病2例。28例56条下肢RNV,35条下肢示DVT。28例DVT中15例LPS示PE(53.4%)。该15例中仅5例临床疑及PE,提示:DVT常并发PE,二者在内科患者中并不罕见,临床医生宜对其提高警惕,RNV及LPS目前是其最佳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症的病理与病理生理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 ,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PTE与DVT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thromboembolism ,VTE)。一、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凡可引起以上任一病理基础的临床病理生理改变均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1] …  相似文献   

6.
静脉血栓性疾病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 (DVT)和肺梗死(PE) ,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有助于降低VTE的病死率。  静脉血栓的诊断一、静脉血栓的临床评估仅凭临床诊断DVT和PE是不够的 ,但临床评估能补充客观检查的不足。Wells等制订了临床评估DVT可能性的标准 :( 1)癌症 (正在接受治疗、6个月之内曾接受治疗或未治疗 ) ,计1分 ;( 2 )由于瘫痪、局部麻痹或因近期外伤所致下肢不能活动 ,计 1分 ;( 3 )卧床≥ 3天或 4周内曾进行过大手术 ,计 1分 ;( 4 )沿深静脉的走向有局限性触痛 ,计 1分 ;( 5 )整个腿部肿胀 ,计 1分 ;( 6)…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内皮素和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皮素(ET)和肾上腺髓质素(AdM)是支气管和肺脏重要的旁分泌和自分泌因子,参与调节呼吸系统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观察了无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ET1及AdM水平的变化,探讨二者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A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3±10)岁,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为(94.8±10.8)%,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B组:COPD临床缓解期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1±8)岁,FEV…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 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认识,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 对1043例DVT病例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DVT与PE关系密切,DVT病例中PE的发生率为44.7%。有危险因素者占88.3%,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长期卧床(2 6.2%)  相似文献   

9.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和自然病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TE主要表现为DVT和PE。一般而言,DVT本身不会引起死亡,PE本身的预后很好。P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基础心、肺和/或肿瘤疾病患者。PE未能消散和或/出现复发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无论国外或国内有关COPD的定义都强调其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且只能是部分可逆[1] 。因此COPD的诊断除了需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外 ,很重要一条即必须有能够反映气流受限的肺功能依据 ,即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 % ) <70 % [1,2 ] ,此外FEV1占预计值 %是临床上判断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和推测预后、评价各种治疗措施、疗效的重要客观指标[2 ] 。总之 ,将肺功能测定指标(FEV1、FVC)引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国内外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 ,老年性痴呆 (AD)患者脑部可出现纤维缠结 (NFT)、老年斑等 ,而老年斑核心的主要成分是 β淀粉样蛋白 (β AP) ,可能是发生AD的重要原因。对AD发病机制除了有关NFT、早老素及小胶质细胞等研究外 ,国内对 β AP在AD和血管性痴呆(AD)中的研究鲜见报道 ,为此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 8例AD患者和15例VD患者血清 β AP的含量 ,同时与5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ICVD)和 30例正常人比较 ,旨在探讨 β AP在AD、VD和ICV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防治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0例单纯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为对照组和2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组,同步进行3D-TEE和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GERNV)法右心室射血分数测定。结果:32例受检者经3D-TEE和GERNV测定的右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2.87±11.67)%和(41.32±11.48)%,两者高度相关(r=0.91,P<0.01);用两种方法测定,在对照组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组的右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5.12±6.99)%、(54.61±5.01)%和(37.30±8.73)%、(35.27±7.8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组右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3D-TEE可用于临床右心室射血分数的测定,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显示有右心室收缩功能低下。测值稍高于GERNV法。  相似文献   

13.
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与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可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或肺血栓栓塞症 (PTE) ,或二者同时存在 ,主要可出现以下四种不良后果 :复发性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致死性PTE、栓塞后综合征 (PTS)及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TPH)。一、PTE的自然病程PTE是VTE的严重并发症 ,可引起一系列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表现 ,其程度与肺动脉被阻塞的范围成正比 ,也与患者栓塞前的心肺功能状态有关。小的栓子可迅速溶解而不出现临床症状 ;巨大栓子可引起低血压、心原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而致猝死。急性PTE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 ,对于…  相似文献   

14.
肺栓塞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是急性肺部疾病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呼吸内科 1991~1999年收治的 5 6例肺栓塞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经临床表现、心电图、胸部X线、血气分析、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确诊肺栓塞 5 6例中 ,男 42例 ,女14例 ,年龄 16~ 74岁 ,平均年龄 (45 6± 13 1)岁。发病时间≤ 2周者 30例 ,>2周者 2 6例。初诊误诊有 37例(6 6 1% )。1 2 基础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DVT) 33例(5 8 9% ) ,下肢及盆腔骨折 15例 (2 6 7% )、糖尿病 2例、冠心…  相似文献   

15.
临床诊断为Parkinson病 (PD)的 10 0例患者中76例被伦敦PD脑库研究组证实为PD患者 ,2 4例为其他病变 (3例系脑血管病 )。作者评估和比较了血管性Parkinson综合征 (VP)与PD的临床特征。1978~ 1994年在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运动疾病诊所就诊的PD患者 2 0 71例 ,VP患者 133例。作者回顾了有连续医院记录的PD 2 88例和VP 96例。根据血管分级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报道的卒中危险因素以及统一的PD分级量表 (UPDRS)重新评估诊断 ,2 77例符合PD ,6 9例符合VP…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致Ⅱ型呼吸衰竭(呼衰 )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常发生气道压高并存在内源性呼吸末正压 (PEEPi) ,撤机有时较困难。指令频率通气 (MRV)是一种自主呼吸条件下的带强制呼吸频率的压力支持通气模式 ,我们的研究观察了MRV模式对 13例Ⅱ型呼衰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及疗效 ,并与辅助 /控制通气 (CMV ACMV ,简称CMV)比较 ,以客观评价MRV ,为MRV通气模式的应用提供客观资料。对象与方法  13例Ⅱ型呼衰患者均为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患者 ,其中 10例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 ,3例为重症…  相似文献   

17.
气道闭合压(P0.1)是指开始吸气01s时产生的闭合气道压,它可以反映机体呼吸中枢驱动力及神经肌肉功能的状况,已被证明为一个实用的撤机指标[1,2]。压力支持通气(PSV)是一种常用的撤机方式。虽然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PSV水平可产生不同的P0.1[3,4],但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PSV撤机过程中P0.1的动态变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以PSV方式表1 9例COPD患者PSV撤机过程中P01、呼吸形式和血气的变化(x±s)PSV水平(cmH2O) P01(cmH2O) F(次/min) TV (ml…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中性粒细胞 (PMN)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对不同时期的COPD患者血PMN化学发光进行了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符合COPD诊治规范 (草案 )标准[1] ,小于 70岁的单纯COPD患者 2 9例为试验组 ,按病情分为急重组 15例和缓解组 14例 ,健康对照组 2 0名 ,测定所有试验对象肺功能 ,包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占预计值 % )、用力肺活量 (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VC占预计值 % )、呼气峰值流速 (PEF)及动脉血气 ;静脉采血…  相似文献   

19.
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未能诱发出室上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食道心房调搏和心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结有双径路 (DAVNP) ,它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的一种常见机制。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 ,我们注意到具备DAVNP条件 ,而程序电刺激不能诱发PSVT现象屡见不鲜。现将我院 3年来资料较完整的 5 1例具有DAVNP的患者能否诱发室上速的机制 ,作一总结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 1例患者中 ,男 19例 ,女 32例 ,年龄 14~6 8岁 ,平均 42岁。其中 2 8例未见明显心血管系统异常 ,2 3例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或束支阻滞。 9例有术前PSVT发…  相似文献   

20.
对73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于治疗前抽血进行血栓弹力图及凝血功能测定,另选择90例健康老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COPD患者TEG大多数表现为高凝图象,同时有少部分患者TEG表现为低凝图象,提示临床可根据TEG的改变,来判断COPD患者临床所处凝血状态,正确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