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何春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6(5):635-636
女子从月经来潮 ,直至发育成熟后“有子”。“女子七岁 ,肾气盛 ;二七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到老年 ,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而无子也”的生长衰老过程来说 ,曾与肾气的盛衰有关 ,一旦肾精不足 ,肾气亏虚 ,必然对妊娠以后的生理状态与病理变化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受孕后母体之所以能聚血养胎 ,实依赖于冲任二脉气血源源不断地供给 ,以温煦濡养 ,使胚胎能正常生长。但“八脉皆属于肾” ,肾之精气充旺 ,则任脉通冲脉盛 ,使胎有所养 ,亦有所系。因此 ,临床… 相似文献
4.
5.
6.
活血化瘀治疗胎漏,胎动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惠霞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2):25-26
胎漏、胎动不安是妇科常见病。其由瘀血內阻致胎元不固者,在临床偶可见到。谨遵“血以通为用”、“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欲通之而必先充之”的理论。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取得了瘀去、血生、胎安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431-432
沪上东南郊骆氏妇科为海派中医妇科之一。第8代传人骆春医师传承了骆氏学术思想,强调脏腑辨证,处方证病结合。对于胎漏、胎动不安的治疗主张采用滋育肾阴、健脾益气和柔肝养血3法,综合运用达到安胎育胎的临床良效。常用方药有菟丝子、杜仲、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防风、炒僵蚕等。 相似文献
8.
9.
10.
钱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85,(3)
笔者以寿胎丸加味,拟名补肾固胎方,治疗胎漏100余例,收到良好疗效,兹介绍如下: 一、方药组成及加减:菟丝子12克,桑寄生15克,续断12克,阿胶(蒸兑)12克,西党12克,白术10克,淮山15克,白芍15克,地榆炭12克,生地12克,构杞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流血色鲜红者加条芩6克,侧柏炭12克:流血色暗伴有畏寒者地榆炭改艾 相似文献
11.
12.
胎漏是指妊娠之后,阴道不时少量出血,点滴不止,或时有时无而不伴有小腹疼痛者而言.是妊娠期间最常见的出血疾患之一.属现代医学之"先兆流产"范畴,其部分患者有习惯性流产.笔者采用补肾益气养血法治疗本症,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胎漏是指妇女妊娠期间阴道间断性少量出血,而无腰部酸软、腹痛者,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腰部酸软,少腹疼痛且有下坠感,或有时伴有阴道少量出血,现代医学称为先兆流产.先兆流产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若症状持续不止,将很快发展为腹痛、阴道大量出血,造成流产. 相似文献
15.
胎漏、胎动不安是妇科常见妊娠病之一,妊娠后,阴道不时下血。量少而无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漏胎”。妊娠期间感腰酸,腹痛或坠胀,或伴有阴道少量下血者,称为“胎动不安”。二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先兆流产”。《医学入门》云:“有腹痛而下血者为胎动,不痛而下血者为胎漏”。 当今我国提倡少生、优生的前提下,对胎漏、胎动不安的正确处理,特别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 相似文献
16.
李灵山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1)
王××、女、40岁、于21岁时生一女婴,以后,再未受孕。于70年因停经腹疼三个月,阴部淋沥出血不止两月余,经西安多家医院诊断为胎漏(先兆流产),给以常规中、西保胎药无效,来院求治。此时,患者妊娠四个多月,阴道不时下血,时止时而淋沥不断,少腹疼痛胀坠,下血色暗有淤块,舌红、苔有暗红淤点,脉弦滑。确诊为胎漏症、淤血型。胎宫由于淤血阻滞,气血不 相似文献
17.
18.
19.
南振军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
胎漏、胎动不安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研究也较多,笔者近年来以自拟安胎方治疗之,每每获得满意效果。现将其中资料完整的64例作一临床小结,供同道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妇人孕后 ,先感轻微腰酸 ,继而小腹坠胀或阴道有少许流血者 ,称为“胎动不安”。无腰腹疼痛有少许阴道流血者 ,称“胎漏” ,现代医学称为“先兆流产”。临床上治疗“胎动不安”、“胎漏”,首先证实胎儿是否存活 ,排除染色体、免疫方面的因素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生殖器官疾病等。祖国医学理论知识及历代医家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以虚证为主 ,或肾虚 ,或气血虚弱。肾虚冲任不固 ,胎失所系 ,气虚不摄 ,血虚失养 ,胎气不固。《女科经论》曰 :“女子肾脏系于胎 ,是母之真气 ,子所赖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 :“男女生育皆赖肾气作强 ,肾旺自能安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