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7年9月行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闭合性骨折41例,开放性骨折27例。手术均采用开放复位。术后24h患者立即开始邻近关节功能活动,2周左右患肢部分负重。结果56例胫骨骨折患者6个月内临床骨愈合,12例胫骨骨折患者9个月内临床骨愈合。无螺钉断裂,6例针孔感染,1例外固定螺钉松动,无骨不连及关节功能受限病例。患者术后3个月邻近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达正常。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固定稳固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脱位,又称苯氏骨折,骨折线进入腕掌关节内,该骨折极不稳定,处理不当将造成拇指功能严重障碍,笔者自1989~1992年收治11例误诊误治患者,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17~44岁,右侧7例,左侧4例,均为新鲜骨折。初诊时误诊为单纯基底骨折4例;手法整复治疗不当3例;术中入路失误,剥离范围过大3例。术后固定时间过长,固定于非功能位1例。补救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小钢针内固定术7例,第一掌骨外展截骨术3例;保守治疗1例。经6个月——3年,平均21个月随访,拇指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严重胫骨骨折患者行急诊清创术,胫骨骨折部行简单螺钉内固定,骨折远近端垂直胫骨内侧或外侧骨面分别拧入2枚螺丝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一期或二期皮瓣移植、植皮手术消灭创面。结果31例获随访,5例失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7.8个月。骨折位置功能均良好,骨折愈合14~23周,2例骨不连。伤口甲级愈合21例;乙级15例。结论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简单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能达到有效固定,既有利于骨折愈合,也有利于软组织修复、减少伤口及深部感染率,有利于功能恢复,是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保守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方法,要求其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固定可靠,效果满意。方法自制支架,用铁丝或钢丝折成俯视图如“8”板状,长约20CM,侧视图如“8”形状,支架两端用胶布或细铁丝行“8”字张力带固定以对抗第一掌骨屈曲和内收应力。治疗17例,其中关节外骨折11例,Bennetie骨折5例,Rolamdo骨折1例。固定4-6周。固定后三天开始拇指伸屈活动。结果 骨折均解剖或接近解剖对位,随访半年至一年半,拇指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 本法支架制作简单,便于治疗操作,骨折固定可靠,病人痛苦小,功能恢复好,可门诊治疗。  相似文献   

5.
邓世归 《黑龙江医学》2021,45(4):353-354
目的:探讨对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疾病,使用克氏针固定的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及对患者第一腕掌关节稳定性、拇指功能康复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手术资料,患者均采取克氏针固定治疗,随访患者6个月,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第一腕掌关节稳定性及拇指功能.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的优良率为96.67%,术后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微型钛钢板治疗掌骨干骨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08年5月,采用微型钛钢板内固定掌骨干骨折患者2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3例全部获得解剖复位,随访时间3个月~1年半,X线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8-10周,手部功能按TAM标准评分,均达到优良效果。结论:使用微型钛钢板内固定有效地防止了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牢固的内固定,也为骨断端的早期愈合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临近第一腕掌关节,如存在关节内骨折直接影响拇指的功能。Green和O’Brien将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分为4型:Ⅰ型Bennett骨折;Ⅱ型Ronando骨折;Ⅲ型关节外骨折;Ⅳ型儿童型(骨骺骨折)。治疗方法多达20余种,如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我们自2000年10月起应用拇指支具持续牵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3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ennett骨折固定困难的原因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Bennett骨折患者综合分析损伤机制,进行手术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拇指腕掌关节活动功能无障碍。结论:Bennett骨折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其固定可靠,利于拇指关节早期活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桡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桡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14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13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及骨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7个月。优10例,优良率93%。结论采用桡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微型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掌骨及跖骨干骺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7月~2009年6月各类型的掌骨及跖骨干骺端骨折患者60例,行切开复位微型解剖板内固定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60例骨折患者全部愈合。用测量总主动活动度方法TAM评分:优51例,良3例,中3例,差3例,优良率达90%。结论:各类型掌骨及跖骨干骺端骨折,应用切开复位微型解剖板内固定术的方法治疗,固定牢靠,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早期行功能锻炼,避免影响了关节功能以及减少了骨不愈合的可能,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转子间交叉外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1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转子间交叉外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价值。方法: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满意后,在大转子外下方沿股骨距上缘平行钻入3枚4mm斯氏针,穿过骨折线达到股骨头下方,在大转子外上方向小转子部位钻入相同直径的2枚斯氏针,在体外与外固定器连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13例随访时间3~7年,78例新鲜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35例陈旧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达治愈标准者101例,占89.4%,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12例,占10.6%;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14例,占12.4%。结论:转子间交叉外固定避免了斯氏针穿髋部和股部肌肉群,有利于骨折固定后髋、膝关节的早期活动;外固定器及斯氏针在体外连成一个牢固的弹性固定系统,可阻止固定针在针道内的滑动、退出,并可有效的对抗骨折端的剪应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可活动型克氏针外固定牵引架治疗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2013年9月,应用手部自制克氏针-橡皮筋可活动型外固定牵引架治疗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为新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11例,开放性骨折1例,单纯性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例。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12例患者均达到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愈合时间12周,无骨不愈、针道感染并发症。手部功能恢复按TAM系统评定标准,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可活动型外固定牵引架能够对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起到稳定固定,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恢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并发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马克 《河北医学》2008,14(5):600-602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原因,以便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1992年2月至2006年10月采用单侧外固定器治疗的股骨近端骨折86例,总结疗效。结果:针道感染76针,占22%;膝关节僵硬16例,占18.6%;骨不连2例,占2.3%;下肢深静脉炎19例,占22%;断针1例,占1.2%。结论:单侧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易引起针道感染,关节僵硬,静脉炎等并发症,需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经皮有限撬拨复位的基础上运用动力型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65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病例采取经皮有限撬拨复位,桡腕关节外固定器动力性生物学固定。结果术后随访9~26个月,按改良Shea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4.6%。结论应用经皮撬拨动复位动力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真正实现了桡骨远端的精确解剖重建和生物学的加压稳定,合理解决了固定和早期锻炼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可吸收缝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运用万向式骨外固定器结合可吸收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42例,男性26例,女性16例,并对关节功能按Dienst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42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8周。关节功能评定:优23例,良14例,可5例。结论万向式外固定架结合可吸收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用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于2007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60例闭合性掌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夹板外固定组及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组,30例运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30例运用闭合复位经皮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 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采用洛阳正骨-骨伤病证诊疗规范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外固定方法简单,可行,但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疗效明显优于夹板外固定,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掌骨骨折牢靠稳定,是一种创新有较可行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邹诚实  李开成  张兆国  陈建文 《浙江医学》2016,38(18):1507-1509,1518
目的模拟股骨远端骨折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2种常用内固定的效果,并探索其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精确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股骨远端A型骨折理想模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有限元模型(Ⅰ型模型)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有限元模型(Ⅱ型模型)。通过对多个关节屈曲度(0°、60°、90°、120°)的模型加载重力载荷来分析内固定物、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的应力变化和股骨远端最大位移等。结果Ⅰ、Ⅱ型模型的内固定物、关节软骨和半月板各有1个最大应力部位,最大应力峰值均出现在关节屈曲90°状态下。股骨远端位移峰值总体随着关节屈曲角度的加大而增加。同样屈曲角度下,胫骨平台软骨、半月板的最大应力值均大于股骨髁软骨,锁定钢板的最大应力值大于髓内钉,Ⅱ型模型的股骨远端最大位移值大于Ⅰ型模型。结论内固定方式有限元分析可以模拟膝关节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有效分析出不同模型中内固定物、关节软骨和半月板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家立 《海南医学》2012,23(16):77-79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掌指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65例开放性粉碎性掌指骨骨折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者接近解剖复位,按TAM标准评价,治疗优良率为71.4%。结论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掌指骨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创伤小、愈合好等优点,并可使患者早期活动,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9月,对20例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结果 20例患者获12~30月(平均18个月)随访,其骨折及创面获得愈合。术后并发症:2例有针道明显感染,2例有严重的踝关节活动时疼痛,1例皮瓣坏死后延迟愈合。结论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标准化、程序化操作性强,手术风险低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fingers are common problems to emergency physicians and hand surgeons In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these injuries may result in chronic pain, stiffness, deformity, or post traumatic arthritis. Ideal treatment necessitates the restoration of a stable and congruent joint that will allow early mobil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s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fingers by mini external fixator combined with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From May 2005 to May 2007, a total of 26 patients with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fingers were treated by mini external fixator combined with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26 cases, 11 involved in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and 15 interphalangeal joint in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Kirschner wire, mini wire and absorbable suture were used for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nd patients were accomplished with total active motion (TAM) of finger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reviewed by an independent observer. The mean follow up was 13 months (range 9 to 24 months). Subjective, objective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were evaluated. X-ray films revealed fracture union and the average radiographic union time was 7 weeks with a range of 5-12 weeks and the phalange shortening or rotation in 2 cases, joint incongruity (less than 1 mm) and joint space narrowing in 3 cases respectively. Phalangeal shortening or rotation was observed in 2 cases and joint incongruity or joint space narrowing was observed in 3 cases. An artificial implant was performed on one case for traumatic arthritis 1.5 years after surgery. Based on TAM the overall good-excellent rate of joint motion function was 80.8%. Conclusion Mini external fixator combined with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 i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fing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