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2024,56(10):63-67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 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 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思想对古今医家影响深远,常谓擅治眩者善从"肝"论治。然而,虚、痰、瘀等因素亦可致"眩",今之医者学习诸"眩",往往难以理解《黄帝内经》对致眩病机的深意。方显明教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广西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从  相似文献   

3.
"眩"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历代医学典籍论述颇多。《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因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又开创了"痰饮致眩"的理论先河,书中记载的有关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有关"眩"的条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可知仲景治眩大体分为虚实两端,且以痰饮实邪为主;病位虽涉及五脏六腑,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谨守病机,暗合"温药和之"及"利小便"之意。本文对仲景治眩的精妙微细之处进行探索,以期对中医临床工作有所裨益,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头眩的辨治,探讨除风、火、虚可致头眩外,水气亦是导致头眩的重要因素,并初探水气的概念、水气致病的表现、水气致眩的理论,仲景从水气角度辨证施治,立法选方用药,创立了多首治水方剂,为后人辨治头眩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卓萍  赵传文  张继明 《光明中医》2010,25(1):137-138
眩晕之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对其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对眩晕的认识,并提出了“因痰致眩”理论,汉唐时期的治法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相似文献   

6.
我院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学验具丰,潜心研究气血学说,善以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治疗各种内科病,被国家卫生部指定为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前贤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四端。《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有“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有“无虚则不能作眩”等说;治法无非平肝潜阳、补肾滋阴、化痰除眩、益气养血补虚。然要知肝阳上亢既可化火伤阴而致血燥血凝,同时又可致肝失疏泄而致气结,继而出现气滞血瘀。而痰浊阻滞又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痰瘀同源,可相互转化。气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由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1]。《内经》有对眩晕病脏腑、病性归属方面的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有关“上虚则眩”和《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的论述则指出因虚致眩的理论。综合自1974年以来的文献报道,笔者归纳出名老中医对眩晕病的辨证思维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倡“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自《内经》以下,主风、火、痰、虚者较多,但临床所见,因瘀而致眩晕者,亦复不少,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痛也。”认为肝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枢纽。《景岳全书》有“无虚不作眩”,《丹溪心法》则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认为脾虚痰湿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虞抟则倡“血瘀致眩”,《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晕,非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认为血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笔者现就老年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楚云 《新中医》2019,51(8):327-329
<正>1眩晕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中医统称为眩晕。《黄帝内经》对眩晕早有记载,将其称为"眩冒",并对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故民病……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阐明了眩晕的发生涉及"风""虚",与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有关,常由阴虚血燥而致风邪窜扰,导致耳鸣眩晕发生。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中医》2016,(1):117-118
目的:探讨《风眩方》。方法:分析《风眩方》的流传以及风眩病证的概念、成因、治疗等。结果:《风眩方》作者是南朝医家徐嗣伯,它的流传是依靠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卷第十四中,孙思邈全文收载了徐嗣伯的《风眩方》。由于《备急千金要方》的流传,《风眩方》被保留到了今天。结论:徐嗣伯的《风眩方》是一部问世较早的针对内科专病的方书,它不仅具有历史的、文献的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思。  相似文献   

12.
习拴成 《河北中医》2003,25(5):359-359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类经》有“风主动摇 ,本之化也 ,故属于肝”之说 ,后世医家皆宗其法 ,治眩多责肝伐木 ,收效甚多。然笔者对此另有见术 ,略陈一词。1 治眩当责肾责于肾当辨阴阳。《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是责之阴 ,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生髓。今肾精亏虚 ,则髓无所生而脑转。《伤寒论》谓“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乃发热 ,心下悸 ,头眩……真武汤主之。”是责之阳 ,肾主水 ,赖阳气以蒸腾 ,今误汗伤阳而致少阴阳虚 ,水不化津而泛滥 ,上干清阳而致眩。肾之阴亏 ,水不…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中“眩”之病机分为虚实两大类:虚为精血亏虚,清窍失养;实为水湿痰饮,上犯清窍,蒙蔽清阳,虚实之间又以水湿痰饮等病理因素为主。水湿痰饮致眩可导致肺中虚冷,津液不布;饮停胸膈,上蒙清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风湿郁遏;湿热蕴结等。因虚致眩可导致虚劳失精,正虚挟风等。制方合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等治法,用药以利水、健脾、温阳类为主。  相似文献   

14.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眩亦作 ,用指眼花、眼前黑蒙 ;晕系指头晕。此病主要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 ,轻者闭目可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更严重者可突然仆倒。多见于中老年人 ,亦可发生于青年人。可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等。在中医文献中 ,此病还有眩冒、头眩、头风眩、旋运、眩运等名称。中医文献对眩晕一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丰。归纳其主旨脉络 ,多认为此病证与肝脏关系密切 ,亦多因虚而致。理论渊源则当推《内经》中“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 ,脑为…  相似文献   

15.
张晓羽 《新中医》2011,(12):160-161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早有论述,《素问》称之为“头眩”、“掉眩”,《灵枢经》谓之“眩晕”、“目眩”。关于其病因病机之风、火、痰、虚,自古以来论述纷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7.
眩晕论治拾贝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马云枝  张铭 《河南中医》2005,25(12):35-36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诸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病病因病机。笔者临床30余年来,治疗本病屡屡获效,故撰此文以飨读者。1辨证论治,首重脾胃眩晕病机虽有肾虚、气虚、阴虚,又有肝阳、痰浊、瘀血。但多为虚实夹杂证。眩晕发作,或因内外邪气影响,引起体内火动风生,挟痰浊上扰清窍;或因痰浊中阻,致清阳不升;或因脾气亏虚,清阳不…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冒”字出现频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训解,概括起来有以下3种用法。1“冒”通“眊”“瞀”“蒙”《伤寒论》93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伤寒论》142条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  相似文献   

19.
眩晕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疑难疾病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其病因病机的相关记载。眩晕的发生与五脏相关,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通过总结其有关五脏致眩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家治疗眩晕的思路和方法,从五脏角度出发,分析眩晕的发生发展。重视五脏对眩晕发病的影响,提高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杨廉方老中医认为眩晕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病机上强调"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这四大致眩因素,治疗上分虚、实两类,虚者予以调养心脾,养血止眩,或滋补肝肾,濡养止眩;实证予以祛除痰湿,平肝潜阳、清热熄风或活血通络,化瘀止眩,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