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方法:选择500例慢性乙肝携带者,分为7~14岁组、15~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65岁5组。5组患者分别填写证候调查表,进行辨证。结果:7~30岁患者以HBeAg阳性为主(68%),30~65岁以HbeAg阴性为主(83.4%)。7~14岁,证型以不典型证为最常见,脾虚次之;15~20岁,以脾气虚证型为最常见,湿热或中阻次之;21~30岁,以脾气虚证型为最常见,肝气郁结及肝胆湿热次之;31~40岁及41~65岁均以肾阴虚较常见,血瘀阻络次之。HBeAg阳性患者以脾虚证型最常见,肝胆湿热及湿热中阻次之;HBeAg阴性患者的证型以血瘀阻络最常见,肾阴虚次之。结论:30岁以上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肝纤维化,需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对103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对患者证候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患者的证候中以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证4种证候为主。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王政  冯全生 《河南中医》2011,31(8):870-872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多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引起,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湿热疫毒是其发病外因,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是其病理演变.笔者通过从传统研究、中医体质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基础,然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虽然相关学会制定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但是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执行者不多。通过的对近年来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规范化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以此为依据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判定标准和"证"的实质研究。  相似文献   

5.
5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集56例CFS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Ex-cel电子表格及SPSS11.3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CFS临床信息。结果:证型分布依次是:气虚56例,占100%;血虚32例,占57.7%;肝郁脾虚12例,占21.4%;湿热壅盛1例,占1.78%;肾阴虚34例,占58.9%:肾阳虚1例,占1.78%;血瘀5例,占8.9%;出现频率最高的前8位症状依次为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淡白萎黄、健忘、头晕眼花、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喜欢叹息。结论:CFS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阴虚为本,肝郁为标,其病位涉及脾肾肝三脏。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认为应围绕证候要素开展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与文献调研相互验证、补充;对证候量化研究则需在某些基本环节上(如证候相关因素赋值、证候诊断阈值的确定)统一认识;同时要开展纵向研究,探索证候演变规律;微观辨证的研究需方法 学的创新,才能有望产生突破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余年来.关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诸多学者从病毒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研究探讨了慢乙肝证候与客观指标的关系.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本研究应用量化的方法。探讨慢乙肝证候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刘红亮  张琳琪 《河南中医》2020,40(5):807-810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研究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创新、发展、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疫毒发展的脉络、演变、规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比较历代认识、治疗优势与不足.通过中医学对肝病进行治疗回顾、循证研究,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病因、病机,找出病机变化本质、治疗规律和差异性,从病机本质等方面探求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国栋  苏娟  田美玲 《光明中医》2021,36(6):862-863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不同分期患者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情况.结果 不同分期患者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患者倦怠乏力、腰膝酸软...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与中医古籍温热病、传染病等记载与论述互为印证,《内经》伏气学说、《瘟疫论》"杂气"、"疫毒"是词异义同。治疗按体质分型、据舌脉论治、以脏腑辩证、从气血施方、专家验方、按药理分类、单纯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各有所长,激发疗法、从逆法等创新思维提供新思路,中西医结合逐渐被重视。以辨证理论为指导,中医药在治疗ASC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亦缺乏大样本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发展规范的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HBV携带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比较以上三个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以G0~G2、S0~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与瘀血阻络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湿热中阻组与肝郁脾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HBV携带患者肝组织炎症及其肝纤维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3.
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开龙  卢健  焦扬 《中医杂志》2007,48(10):923-92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方法制定COPD中医证候调查表,对99例患者进行横断面临床调查。结果急性加重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表寒肺热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缓解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结论急性加重期是外邪诱发而病情急性加重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机复杂的时期。缓解期是以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为主,伴有血瘀、痰热等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病期。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死亡率极高,传染性极强。腹泻是艾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报道,艾滋病患者约30%~90%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其中以腹泻最为常见,对于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研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通过对其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症状、中医证型和证素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主要中医证型分布为气阴两亏证51例(40.16%),脾肾阳虚证28例(22.05%),气虚血瘀证21例(16.54%);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为气虚者82例(64.57%),阴虚者61例(48.03%),阳虚者28例(22.05%),血瘀者21例(16.54%),气郁者12例(9.45%),湿热者6例(4.72%)。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肾虚以气虚、阴虚、阳虚,甚或阴阳两虚为主,脾肾双补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华蟾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华蟾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147例,每日肌肉注射4ml,30天为1疗程,用药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HBsAg、HBeAg、PHSA-R、DNAP阴转率分别为21.09%、38.89%、63.64%、50%,明显高于对照组(143例,以维丙肝、山豆根或甘草甜素治疗)的2.1%、10.87%、33.33%及7.7%(P<0.001~0.02)。抗-HBS、抗-HBe的阳转率前者为19.29%及23.45%,亦明显高于后者的4.26%及7.14%(P<0.001)。表明华蟾素对HBV复制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艾滋病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进展.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近年来结合临床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拟定了7个艾滋病基本证候辨证标准量表.证候诊断量表的制定对艾滋病中医理论的构建、中医证候诊断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及临床评价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